這兩個導演,就是把媽整崩潰的「元兇」

2022-05-29     極客電影

原標題:這兩個導演,就是把媽整崩潰的「元兇」

在現實宇宙中,電影《瞬息全宇宙》正在瘋狂收割票房和熱度:

3月25日北美上映,迄今已狂斬6300萬美元(約4.2億人民幣)全球票房,創下A24電影公司的票房新紀錄。

存在於我們這個宇宙里的楊紫瓊,也成功入選《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相比於電影中「絕望的中年主婦在多元宇宙中裂開後拯救世界」的糟糕經歷,《瞬息全宇宙》的幕後創作之路,要更為坎坷。

它背後的「怪咖導演組合」:關家永(Dan Kwan)和 丹尼爾·施納特(Daniel Scheinert),曾拿著劇本,跑遍好萊塢傳統大廠與流媒體巨頭,卻屢遭碰壁。

《瞬息全宇宙》導演:關家永(左),丹尼爾·施納特

倘若沒有好萊塢製片新貴—— A24公司的大膽投資,或許此時此刻,二人正在給漫威打工,拍多元宇宙。

所以,「丹尼爾導演組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離離原上譜」的《瞬息全宇宙》是如何被創造出來?

A24公司又是如何憑此「神片」,攪局好萊塢的?

自幼就有各種稀奇古怪想法的關家永,大學在位於波士頓的全美頂尖傳媒與電影院校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度過,專業是動畫製作。

也正是在這裡,關家永結識了同學丹尼爾·施納特。

施納特的母親是藝術商業雙學位。在母親「引導」下,施納特曾參與各種創意相關活動,高中時還在人行道電影節實習過,進入電影學院學習即興喜劇表演,也順理成章。

關家永不愛打交道,討厭上學;施密喜歡和人溝通,什麼都想摻和。

起初二人一同上3D動畫課時,對彼此並無好感。但伴隨著課程推進,二人發現,對方與自己的相同之處。兩個最初互相看不順眼的人,逐漸成為了好友。

再後來,二人借著暑期夏令營的契機,一起拍短片。關家永教施密特做AE後期,施密特教關家永拍真人電影。最後,他們將拍出來的作品,傳到視頻網站Vimeo後,獲得了頭版推薦。

二人合作拍攝的第一個視頻《Swingers》>>>

,時長

00:55

這讓兩個人意識到:如果一起合作,沒準能成事兒。用關家永的話說便是:

「我倆就像被算法匹配在一起似的。」

二人的英文名中都有「Daniel」,因此,他們以「Daniels(丹尼爾組合)」的名義,展開了迄今長達數十年的合作。

通過多年的摸索歷練,丹尼爾斯導演,成功從MV轉型到電影,繼《瑞士軍刀男》後,再度拍出這部離譜到令人叫好的《瞬息全宇宙》。

《瑞士軍刀男》紐約首映禮上的主創合影

倘若要從二人的經歷中提取經驗,總結歸納,那麼首先,「積累」必不可少。

這種「積累」是兩方面的:

其一是創作積累。二人會保持每周至少要寫出幾個新創意的頻率,來確保頭腦的活躍度。

其二是素材積累。關家永平日出門時,會帶著口袋攝像機到處走來走去,拍攝街景。而最終拍攝出來的素材,經過後期加工,便成為《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在宇宙中穿越的畫面。

二人不斷創作和收集想法,並讓這些想法自然生長,當積累到足夠量級,並且能串聯成順暢邏輯後,才會進入到下一步製作階段。

如果「積累」是對創作者最起碼的要求,那麼「合作」則連接想法與現實的橋樑。

合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傾聽與理解

早期,二人對電影運作一無所知,就更不別提「雙導演」的電影拍攝,所以兩人之間發生過很多爭吵;

反思過後,二人方才意識到傾聽的必要性:「當我們不再傾聽彼此之時,我們便沒有辦法繼續合作。」

因此,二人重新梳理「傾聽優先級」,用施耐特的話來講,就是「輪流做自大狂,保持謙遜合作。」

動畫設計出身的關家永,想法眾多,心思細膩,有完美主義者傾向,但容易深陷其中;

即興表演和戲劇經驗豐富的施耐特,就像高速運轉的數字大腦,試圖以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方式拍攝電影,可質量平平。

不過在「傾聽優先級」原則指導下,二人實現優勢互補,合作明顯富有成效。

楊紫瓊曾評價說,視覺化內容,聽關家永的;情感相關內容,聽施耐特的

與「傾聽和理解」相輔相成的,自然是「尊重與鼓勵」

二人絲毫沒有導演架子,與工作人員其樂融融,鼓勵他們各顯其能,充分調動其能動性性,全身心投入創作。

成本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對二人而言,這好像不成問題——畢竟他們從拍MV時,就時刻盤算怎麼省錢。

人力方面,二人啟用的都是過去拍攝MV結識的團隊;

物力方面,能一個場景拍完的、絕對不用兩個,能用實拍完成的,絕對不用CG;除了關鍵戲份要全情投入外,其他場景可以將就著來。

文件滿天飛的場景,是用風扇吹出來的

宣發方面,丹尼爾斯導演親自上陣,瘋狂接受各路採訪,而且每次都嘗試輸出新內容。

從短期來看,這或許不如明星站台更能賺眼球,但長遠來看,創作者「現身說法」,有助於觀眾產生觀影好奇,加深電影理解,進而有益於口碑票房雙增長。

當然,學習與熱情,貫穿創作的始終。丹尼爾斯導演認為,與其繼續在學校交學費,不如抓住任何機會,主動學習。

從網上找學習資料、拿小視頻練手技術、研習大量劇作相關書籍……正是基於這份孜孜不倦的學習與熱愛,這部腦洞大開的科幻喜劇《瞬息全宇宙》,才得以問世。

雖說是科幻喜劇,但倘若你看後會發現,《瞬息全宇宙》從本質來說,其實是一個家庭故事,講述一家人是如何通過鬧彆扭的形式,把全宇宙都拉下水。

嗯,上一個這麼乾的,好像是《EVA》。

左:《瞬息全宇宙》 右:《EVA》

畢竟《瞬息全宇宙》的故事靈感,就源自關家永的一個想法:

「假如我媽被困在《黑客帝國》里,該怎麼辦?」

關家永在採訪中曾說到:

在大多數亞裔家庭中,母親承擔著粘合劑的作用。他們以一種鮮為察覺的方式,將整個家庭凝聚在一起。
從給老公做飯、撫養孩子長大,再到收拾家務……她們幾乎要操持所有事情,但她們始終又是那麼堅強。

劇作教材中總在說,你要讓自己的角色處在最糟糕的狀況。或許,沒有什麼設定,能比把媽媽放在多元宇宙里更糟糕、也更貼合她們生活現狀了。

而這個假設的由頭,也源自於他對自己母親的觀察。

關家永的母親是中國人。她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自己去找尋富有激情的事情。

不過,在關家永迷茫之際,母親依舊憑藉經驗,替他做出了選擇。

母親的操持關家永看在眼中,而人生道路又被母親插手干預。這讓關家永突然意識到:當這個故事以自己的母親為原型時,要更有意義。

因為他明白,母親只是在以自己難以接受的方式愛著自己。如果是自己的母親,經歷這瘋狂的旅程,想必會讓整個故事,在情感方面更細膩的同時,也更具備真實的力量。

同時,《瞬息全宇宙》也是關家永對自我的觀察和治癒。

在劇本創作期間,關家永想做關於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的研究,結果卻令他不忍痛哭:

他發現,原來自己就是多動症患者。而這也是他前半生無法自控、做事拖延,過得糟糕不堪的原因。

好在,還有施耐特陪伴著他。

在施耐特看來,多動症給關家永帶去苦惱的同時,也成就了他源源不斷的腦洞,成就了他們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

在一次採訪中,關家永曾用「洗衣服」的事情舉例,來說明對多動症患者而言,這件事有何等困難,施密特如此安慰到:

「洗衣服是很難的,但會使你成為更好的電影人。」

作為多動症患者的關家永,一直在努力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又與《瞬息全宇宙》里,楊紫瓊飾演的伊芙琳何等相似:活得十分差勁,什麼都做不好,但她從未放棄過,拯救生活的雜亂,拯救宇宙的失序,拯救女兒的迷茫。

可以說,伊芙琳的形象,是關家永和母親的縮影;那個看似無用的丈夫,便是施納特的化身

《瞬息全宇宙》與二人的經歷,形成了緊密互文,既是對彼此的認同,也是對母親們的感激——無論如何要感謝她們,最終對子女的選擇,做出了理解和包容。

《瞬息全宇宙》成功,除了有羅素兄弟(《復仇者聯盟》導演)慧眼識珠,早在劇本創作期便投資支持外,更離不開爆款R級片製造機:A24電影公司的努力。

這家文青心中的最酷的電影公司,從2012年創建之初,就將自己的受眾人群,押注在18-34歲的年輕觀眾身上,並投資製作、發行了一批口味小眾文藝、題材獨樹一幟的作品——哪怕這些作品中,有的晦澀難懂,有的甚至有「賠本賺吆喝」之嫌。

由A24投資的《月光男孩》,勇奪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

儘管在票房總收益上,《瞬息全宇宙》同《奇異博士2》《新蝙蝠俠》等好萊塢大片無法相提並論,但2022年美國各大電影公司累計總票房排名中,A24已超越了獅門影業。

通過《瞬息全宇宙》,A24不僅為後疫情時代的北美影院打了一劑強心針,給看慣了超英套路的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更令福克斯旗下的探照燈影業,和環球旗下的焦點影業,紛紛趨之若鶩,選擇在文藝片上大做文章。

Cinépolis電影院的副總裁喬-加雷爾曾這樣評價A24投資製作的《瞬息全宇宙》:

對於那些想看些與眾不同內容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無疑是商業奇蹟。
作為文藝片,它成功實現了商業化,這是獨立電影的勝利。希望未來能在影院中看到更多這類的作品,從而吸引觀眾全面回歸。

這無疑是除了票房之外,對A24影業十年耕耘最好的回饋:好萊塢老牌片廠,因為《瞬息全宇宙》的成功,甚至開始調整他們的策略布局。

正如《瞬息全宇宙》中伊芙琳從各個宇宙「吸收技能」一樣,好萊塢之所以還能迸發出如A24這類特立獨行的公司,並且繼續延續光影傳奇,正是因為「來者不拒」:

不論出身地位,只要你有熱情、愛學習,總能找到一處適合自己的位置,站穩腳跟,闖出一片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33eb9d820de2277343068aeec58c8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