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當時的一款全新SUV在杭州雲棲小鎮成功亮相,它攜手阿里開創了「網際網路汽車新品類」,然後就有了全球首款網際網路SUV榮威RX5的傳奇故事。
技術創新讓彼時的榮威抓住了向上的機遇,自此,車企+網際網路的模式進一步被推廣。而憑藉著榮威RX5的到來,榮威也正式走到舞台中央,成為當時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那一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舉辦。
七年時光忽然而已,舉辦了10個年頭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11月8日這一天,再次落戶烏鎮。而當年和烏鎮,和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結下不解之緣的榮威,也在同一天裡,在無錫發布了品牌年度最重磅的車型榮威D7。
同樣是網際網路大會,同樣是榮威的年度重磅,在時代發展滾滾向前的大浪之下,在新賽道競爭愈發波詭雲譎的紅塵之中,汽車行業早已城頭變幻。新能源正在取代燃油車,成為時代的大勢,自主品牌市占率成功翻越50%「紅線」,中國汽車的出海正在開創新的時代篇章……
回顧這七年的起伏之間,「欲買桂花同載酒」的榮威,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在車市中央的翩翩少年。從品牌影響力到品牌表現,再到市場存在感,這一路走來,榮威失去太多東西,甚至一定程度上離弦走板。而距離其站在舞台絕對中央的時刻,已經是七年之前。
「我們曾是燃油時代的領跑者,現在我們重返賽道。」在榮威D7的發布會現場,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吳冰這樣說道,飽含著失去的悲不自勝和將戰的志在必得。
作為榮威在新能源賽道的力作,也是榮威全新「D系列」下首款車型,榮威D7將瞄定中大型轎車市場,和當下一眾主流廠商、主流車型一較高下。一句「決勝未來」,訴說著接下來更長戰線、更多對手和更不可預知結果的對決。
那麼,榮威D7有機會能把榮威拉回來嗎?
榮威D7用心良苦
不得不承認的是,榮威D7的到來考慮很足。
新車在兩條技術路徑下共推出6款車型,涵蓋混動D7 DMH和純電D7 EV,售價為12.58萬元~17.68萬元。其中,DMH版本12.58萬元~14.58萬元,EV車型14.98萬元~17.68萬元。如果算上權益優惠,會再低一點,整體售價區間為12.18萬元~17.08萬元。
用榮威自己的話說就是:B級車的體驗,B級車的空間,A級車的價格,簡稱「BBA」。新車主打上述三個主要優勢,進軍B級車市場,爭做中高級新能源家轎市場的闖關人。
從價格層面上看,依然有媒體同樣表示「瘋狂」,但當筆者看慣了今年上汽乃至全行業的定價策略後,也就不會對榮威D7的價格過於驚訝。
當然,不驚訝不代表不認可榮威在D7這款車上的花錢之處,諸如座椅舒適、NVH調校、發動機同軸P1電機的高效率、高壓保護系統、阻燃電芯、熱失控監控系統……這些需要花錢的地方,在一個個能體現先進的參數中被標定為「同級領先」。
榮威D7也在前段時間的2023混合動力汽車極限挑戰賽中證明過自己。在那場賽事中,不乏比亞迪漢MD-i和秦Plus DM-i、雅閣PHEV、比亞迪等主流車型,而榮威D7的虧電油耗、怠速震動、極限能耗和純電續航等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空間表現是榮威D7的主要產品點,也是能展示其B級車體驗的重要依據。
榮威D7車身尺寸為4890mm*1890mm,尤其是後排933mm的腿部空間和945mm頭部空間,寬敞舒適。加上其「額外花錢」的9層材料精心打造的零重力雲宿座椅,帶來乘坐的舒適感受,為新車賦予B級車體驗的標籤。
除此之外,像20萬級以上高端車型常用的五連杆/多連杆獨立後懸,帶來優越的操控性和動態舒適性、CST舒適制動系統剎車不點頭、以及全新斑馬智行車機系統,都將是形成榮威D7產品亮點的重要部分,也是榮威D7入局的資本與底氣。
無論是純電版本還是插混車型,榮威D7的到來不僅會給榮威品牌帶來重回家轎市場的重要機會,也會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選擇,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同時,正如前文所述,榮威D7 DMH和純電車型榮威D7 EV的雙技術路線的發布用心良苦。
因為目前是混動市場唱主角,但未來更有可能是純電市場的。如果能形成爆款效應,那麼榮威只需要在未來的某個節點,調整一下兩個技術路線對應車型的銷售占比,就能既分到當下混動市場的蛋糕,又能吃到未來純電市場的紅利。
而為了確保D7的成功,榮威很巧妙的為新車尋找到了相對藍海的市場。
考慮到榮威D7的尺寸和售價區間,其所處的市場將介於比亞迪秦PLUS DM-i與漢DM-i之間,這是一個比亞迪「車海」戰術中的疏漏——新能源中型轎車。這意味著,「鑽了空子」的榮威D7,有更大的機會率先填補傳統大廠在15萬級新能源中型轎車的市場空白。
不可忽視的弱勢項
雖然榮威D7是一款多面手產品,本身並沒有多少槽點,加上純電、混動雙保險,以及討巧的市場定位,讓榮威D7處在一個很安全的位置。但老實說,榮威D7依然存在弱勢項。
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榮威D7來得有點遲了,尤其是混動車型,更是遲到了三年之久。
為什麼是三年?
三年前,正值長城汽車的30周年,一把手魏建軍發出靈魂叩問,「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這一問,便是驚濤駭浪。長城帶來三大技術品牌,檸檬混動DHT產品相繼到來,長城的產品得到一次擴張,股價從穩定了好幾年的24塊,一年內漲至60多塊錢。
自那時開始,市場上關於混動技術達成和混動產品落地的討論,一發不可收拾。旋即,風雲突變,自主插電混動技術噴薄而出,比亞迪DM-i、吉利雷神、長城檸檬DHT等一大批優秀的插混技術衍生車型無數。
插混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了新能源增長的主要力量,也成功托舉自主市占率越過50%紅線,讓中國汽車實現換道超車。盛世之下,大有一副「能產插混就能賣好」的態勢,期間也誕生了不少爆款,後者為對應廠商的銷量提升和品牌拔高提供動力。
而這三年,是榮威錯過的三年。三年的風口,不可複製;三年的損失,無法挽回。
非洲的女作家丹比薩·莫約(Dambisa ·Moyo)《死去的援助》(《dead Aid》)一書中這樣寫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而對於榮威而言,同樣如此:榮威D7上市最好的時機在三年前的7月,其次是現在。
好在是榮威D7如今成功上市了--帶著足夠多的技術儲備,帶著足夠強的產品體驗,帶著足夠深的市場理解,帶著足夠誠意的指導價格。
榮威D7的另一個弱勢項是技術感知上。
前段時間,榮威舉辦的一次關於D7和上汽DMH超級混動的思享會。會上專業人士做了十分具體的解讀,甚至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副院長、副總工程師仇傑帶著媒體走到具體技術崗位上,邊走邊講邊演示,不辭辛苦,細緻入微。
如果但從技術角度出發,承認上汽DMH超級混動有競爭力,甚至在一些方面很突出,這並不難,因為相關的測試和大量的對比之下,數據不會說謊。
但問題是,很多技術的領先並不能體現在用車感知上,比如說你的風阻是0.23Cd,別人家的風阻是0.237Cd,你的百公里虧電油耗4.6L,別人的是5.1L……對比起來,這麼細微的差距並不是消費者真正在意的,這也讓榮威D7在領先的技術上無法更直觀地體現出來。
不僅如此,新車的主要賣點之一「舒適」,也是個玄之又玄的存在,主觀性過強,你覺得這個傾角符合人體工程學,用戶告訴你這不符合我的坐姿,而且市場上主打舒適標籤的產品越來越多,光是上汽自己家的,飛凡F7的巴赫座艙,智己LS6的未來智艙,別克世紀全新一代VCS智能座艙……
這讓一個從業多年的媒體都難以一時半會數得清、理得順,又遑論廣大的消費者?
因此,比起上述的技術細節,如何讓消費者更加認可品牌,將更粗暴直觀的設計感、駕駛感、價格等在消費者面前盡情表達出來,對於榮威乃至其他廠商而言,更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木桶效應下,短板的高度才決定木桶能盛多少水,如何解決好這些短板,是榮威繞不開要思考和解決的戰略課題。
拉回榮威品牌
筆者之所以難以掩藏地羅列出榮威D7的優勢劣勢,是榮威D7對榮威太重要了。一如工作人員在活動邀約時,特地用「權重很高」一詞來形容榮威D7上市的重要程度。
首先,D7的重要性在於,要把榮威的銷量「拉回來」。
自從第一代RX5推出後,單一車型並創下了20餘萬的銷量,推動榮威達成全年達成近40萬輛的年銷,榮威品牌逐漸迎來巔峰。
但在四郊多壘的競爭環境和變化迅猛的行業趨勢面前,榮威和很多其他落後的品牌一樣,發展逐漸進入停滯狀態,車型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慢,爆款也慢慢成為奢望。
2020年至今,榮威已進入連續四年的銷量下滑狀態。2020年,榮威全年銷量43.56萬輛,2021年時全年銷量為37.56萬輛,2022年榮威整體銷量28.6萬輛。
今年以來,這一現狀並未好轉。數據顯示,今年1-5月,榮威品牌的累計零售銷量只有6.62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10.98萬輛,下滑了近40%。在售的11款車型中,除了榮威i5、榮威RX5和CLEVER的銷量破千以外,其餘車型均沒達到千台。
甚至連曾經的「門面」榮威RX5,僅剩下月銷量2000輛水平,「終不似,少年游」。
不僅如此,更讓榮威懊惱的是撕不掉的「網約車」標籤。
是的,和很多其他涉足出行市場的品牌一樣,由於長期把精力放在出行市場的訂單上,而忽視了持續創造爆款車型的重要性,網約車訂單給榮威在內的很多品牌支撐了銷量表格上的差強人意,也逐漸導致它們品牌影響力上的不盡人意。
前不久,跟榮威某領導聊到相關話題,他也很苦惱地說到:「出行市場不能碰!我們不想要這個標籤,但這個東西像牛皮糖一樣,粘上就甩不掉。」
想必這也是其它走大訂單市場品牌一直想表達而諱莫如深的。但問題就在這,你面對或不面對,它都在這裡。
至於榮威D7的上限在哪裡,我們不得而知,但它的下限卻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走B端的出行訂單,把低配車型按照2000輛/月的規模塞進租賃公司。
用不了多久,我們便可以打車時幸運地呼到榮威D7,司機告訴你,這是租賃公司淘汰舊車型後,新換的一批車。
對司機而言,月租依然6300元/月對他沒什麼影響;對你而言,打到什麼車都差不離,反正不影響路程之內的計費;而對於榮威而言,卻是又爛了一款權重很高的重磅產品,今年乃至近兩年從產品立項到落地的工作,形同徒勞。
但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也是榮威不想看到的。因此,在D7的發布會現場,榮威表示不生產TO B的車型,算是暫時打消了這一擔憂。
銷量之外,榮威D7還需要盡力將榮威品牌的影響力拉回來。
去年,汽車公社創始人衛金橋在《四車道》直播節目中曾說道:如果榮威能像名爵一樣努力,上汽乘用車會更好。這裡的「努力」一詞很值得回味。
這裡必然說的並不是榮威的內部員工不夠努力,相反,和很多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新勢力企業相似,他們動輒加班熬夜,甚至半夜還在開會的現象時有發生。鑒於他們的辛苦程度,甚至可以說今年的市場增長情況都配不上他們一年來的顛沛流離。
從網際網路車概念的提起和覆滅,到第三代榮威RX5在定位和技術路線上的嘗試,再到今年的新車型榮威RX9主打家庭用車市場的前後推翻……榮威似乎一直處在尋求更適合自身發展路線上,從未停歇。但偌大個市場,怎麼就容不下一個定位清晰、發展堅定的榮威?
因此,這裡的「努力」,更多的是在如何尋找更適合榮威發展的品牌標籤,是上層建築更該思考的問題。
面對這些,吳冰也在專訪中做出回應,「榮威就應該為最主流的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價值,打造高品質國民車。但一個品牌要重新恢復,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為榮威做了三年的產品規劃,每年至少推出兩款全新的新能源車,讓榮威恢復到它該有的位置。」
七年前,榮威RX5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一炮而紅,如今,網際網路大會依舊在烏鎮舉辦,而榮威乃至整個汽車行業,都不處在那個時代的風口。
當全行業都在回味「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的盛世景象而不願離去時,榮威以D7之名回答到「天下誰人不識君」,表示要不戀過往的往前走。這種心態正是當下的榮威所需要的。
自D7始,榮威是將開啟全新的「D系列」,並且將以最快的速度,在品牌旗下儘可能多的車型上搭載DMH,這算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大轉身。而榮威D7作為「D系列」的首款車型,能否拿下開門紅,也會直接影響榮威新戰略執行的效率與信心。
那麼,榮威D7能拉回沉寂已久的榮威,實現一次超級大翻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