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真的給日本送過大熊貓嗎?

2023-10-16     日本通

原標題:武則天真的給日本送過大熊貓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ID:sjcff2016,作者張石,日本通經授權轉載。頭圖為如今生活在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蕾蕾和曉曉

大熊貓在日本,可以算作「頂級明星」了。在1972年10月28日這一天,第一對旅日大熊貓康康和蘭蘭從中國來到日本,由此掀起了一場浩大而經久不衰「大熊貓熱」。

1972年,可以觀覽大熊貓的上野動物園入園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100多萬人,達到500萬9686人。這也是它開園以來首次突破500萬人,以後連年超過700萬人,1974年的峰值更達到764萬7440人。

日本的大熊貓全部來自中國,目前它們仍然是令日本人著迷的「明星」。

2017年6月12日,旅日雄性大熊貓比力(日本名「力力」)和雌性大熊貓仙女(日本名「真真」)生下女兒香香,香香的出生轟動日本,它的取名、成長、亮相、每個生日以及離開媽媽的日子等都會上報上電視。

網絡上有關香香的報道和照片更是跟帖無數,它在日本家喻戶曉,人見人愛。

上野動物園公布的香香成長過程

2023年2月21日,按照中日兩國之間達成的相關協議,香香要回到中國,這真讓日本人悲從中來,爭相去上野動物園與香香告別。

由於想看香香一眼的民眾太多,從1個月前開始,上野動物園就實施了預約加搖號抽選的雙管制度,每天只有2600名幸運遊客可以與香香見面,道一聲「再見」。能看到香香的遊客在園內留下惜別的淚水;抽選落選看不到香香的遊客在園外手捧香香憨態可掬的相片嘆息,只好盼望在香香離去前再來,並祈盼搖號中選。

送香香回國,許多粉絲泣不成聲,一直送到機場,等上幾個小時,等待香香乘坐的飛機離去,飛機起飛後,多少人遙望藍天淚流滿面。

上野動物園官網上的康康和蘭蘭

中國的第一隻大熊貓是何時來到日本?

在日本如此火爆的大熊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到日本的呢?打開上野動物園的網頁,上面有這樣的記載:

第一個飼養大熊貓的現代動物園是芝加哥動物園,從1936年開始。但是如果翻閱歷史文獻,會發現,距今約4000年前的中國史籍《五帝本記》和《上林賦》中,就有飼養包括大熊貓在內的多種猛獸的記錄。

而有關渡往海外的中國大熊貓,有學說認為:在《日本書紀》上有這樣的記載:唐(618-907)朝女帝則天武后「685年,贈送了一對大熊貓和70張熊皮」,而與之相對應《日本書紀》的原文是「是歲、越國守阿倍引田臣比羅夫,討肅慎、獻生羆二、羆皮七十枚」。

在這裡,寫的不是「白熊」或「活熊」,而是「羆」,現指棕熊,但在當時的中國,它被認為是馴鹿(《山海經·北山經》卷三)。那麼,這段浪漫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上野動物園大熊貓信息網頁,其中「羆」就是簡體字的「羆」。)

中國有很多文章談起武則天送給日本大熊貓的事。

中國大熊貓專家胡錦矗在《關於大熊貓的中文名稱》一文中指出:「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公元685年10月22日(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元年)女皇曾將一對白熊(指大熊貓)活體和70張白熊毛皮作為大唐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胡錦矗,《中國科技術語》2009年第01期)

維基百科中「熊貓外交」條目中寫道:

熊貓外交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唐朝武則天時期。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早在武后垂拱元年(685年),臨朝稱制的太后武則天就曾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羆』和70張『白羆』毛皮。據大熊貓專家胡錦矗考證,此『白羆』即今之大熊貓。

查其標註,得出此結論的資料來源,一個是上面的胡錦矗的文章,另一個是2004年8月19日發表在新浪網上的一篇文章《角色不斷轉變「大熊貓外交「完成歷史使命》,其中談到:「大熊貓作為外交使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85年,當時的女皇武則天首次將兩隻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給了日本的天武天皇。」(作者許瑛,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在中文網上,此類的文章很多,還有細緻描寫武則天如何派人舉行盛大儀式,將大熊貓送上遣唐使船的過程的文章,武則天曾將大熊貓送給日本,似乎在中文的世界中「已成定論」。

生活在日本和歌山動物園內的熊貓優浜

武則天真的送給過日本大熊貓嗎?

查遍中日史籍,沒有有關武則天將大熊貓送給日本的記錄,日本也沒有《皇家年鑑》這本書。

據調查,這種說法最早大概起源於德國動物學家、記者赫伯特·維堤特(HerbertWendt,1914-1979)的《物語世界動物發現史》一書。

他在這本書中用了很多筆墨證明在中國,大熊貓曾被稱為「白熊」,他在書中寫到:「有關雲南省山嶽竹林中的白熊,在唐代初代皇帝的治世,也就是621年所寫的編年紀中就有所記載,而在這以後的日本皇室編年紀中寫道,685年10月22日,中國的皇帝贈給了日本天皇兩頭活白熊和70張白熊皮。」

英國著名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和夫人讓夢娜·莫利斯在合著的《大熊貓》(《Men and pandas》)中引用的赫伯特·維堤特的學說,書中這樣寫道:「說得更加清楚的有關大熊貓的十七世紀的報告,如根據赫伯特·維堤特的調查,是這樣一回事:

有關雲南省山嶽竹林中的白熊,在唐朝初代皇帝的治世,也就是621年的時候,在有關的記錄就已經出現了。

根據當時的《日本書紀》的記載,685年10月22日,中國的皇帝贈給日本天皇兩頭活熊貓和70張熊貓皮。」而這裡更重要的是譯者對所提到的《日本書紀》加了注釋:「原文是『Japaneseimperialannals』,可能就是《日本書紀》,公曆六八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是天武天皇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而在《日本書紀》中這樣的地方,看不到書中說談到的相關記載,在齊明四年十一月的地方,則有『是歲、越國守阿倍引田臣比羅夫,討肅慎、獻生羆二、羆皮七十枚』這樣的記載,有人認為『肅慎』就是『蝦夷』,也有人認為是蝦夷的一部分,是沿海之州的通古斯族,『蝦夷』是借用中國古典的一種說法(岩波《日本古典文學大系》),而有關維堤特的相關記述,在他的《物語世界動物史》(平凡社)下卷149頁中也出現了。」(同上書,23頁)

從日譯本來看,赫伯特·維堤特和莫利斯夫婦都沒有提到武則天,而經《大熊貓》的譯者根津真幸的考證,維堤特和莫利斯所提到的有關中國皇帝贈送日本大熊貓那段話,原本出自《日本書紀》,不是什麼《皇家年鑑》,而《日本書紀》所說的那段歷史和武則天及中國皇帝完全沒有關係

據史料記載,日本大和朝廷從6世紀開始多次派遠征軍征討「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登山如飛禽、行草如走獸」(《日本書紀》)。

當時居住在日本的東北等寒冷地區的少數民族蝦夷人,齊明四年(658年)夏,當時越國(大化改革之前從現在的福井縣敦賀市到山形縣莊內部分地區的日本古代名稱)的國主阿倍引田臣比羅夫率領180艘艦船組成的水軍北伐,大概在津輕及北海道一帶,與當地的肅慎人戰鬥,抓了49名肅慎人,得到了兩頭活羆和羆皮70張,並獻給朝廷。肅慎是日本的東北地區和北海道等地的少數民族的一支,可能就是指蝦夷人。

北海道棕熊

如果按照上面的史料,而且「羆」就是指大熊貓的話,那麼日本齊明天皇早在658年就得到了大熊貓,中國沒有史料記載武則天送給日本兩隻大熊貓和70張大熊貓皮,日本也沒有,而上面的史料中講道「羆」很難說是熊貓,《說文解字》《熊部》解羆字時寫道:「如熊,黃白文。從熊,罷省聲。」

《爾雅·釋獸》中說:「羆如熊,黃白文」。日本《廣辭苑》中在「棕熊」詞條中寫道:「棕熊【羆】:熊科的一種,身長約2米,有棕色或黑棕色的皮毛。喜歡洗澡。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灰熊)和北極周圍(阿拉斯加紅熊)的針葉林。在日本,棕熊生活在北海道(蝦夷棕熊),冬天躲在洞穴里。膽可入藥,毛可作地毯。也叫紅熊。」

武則天在位期間是690年到705年,在位期間接待一次遣唐使。這次遣唐使團是第八次遣唐使團,粟田真人(?—719年)是這次遣唐使團的最高負責人——遣唐執節使。他們於702年出發,703年到達長安,並得到女皇武則天的召見。粟田真人很受武則天賞識,中國史書《舊唐書》亦有記載如下:

長安三年,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冠進德冠、其頂為花、分而四敵、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真人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宴之於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翻譯成現代語就是:長安三年(703年),日本國朝臣真人來朝,獻上貢品。他的官階相當於當時中國的戶部尚書,他所戴的帽子叫「進德冠」,這種帽子的頂上有花,花瓣在四面下垂,身穿紫袍,腰系絲帶。真人喜歡閱讀經史,通曉漢文,能讀善寫,溫文爾雅,則天皇帝在麟德殿設宴招待他,並授予「司膳卿」官位,沒有讓他留在唐朝,放還日本。

由於對這次遣唐使的好感,武則天同意遣唐使提出的把日本的國名從「倭國」改成「日本」,早在武后之前,日本已對唐提出更變國號之申請,但是唐沒有同意,而武則天不僅設盛宴招待粟田真人一行,而且欣然同意將國號「倭國」改成「日本」,《史記正義》云:「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

這次遣唐使於703年入唐,704年歸國,這以前的第七次遣唐使是669年從日本出發,當時還是唐高宗李治的治世,而這以後的第九次遣唐使於717年出發,718年歸國,那時武則天早已去世,而眾學說一直認為武則天685年送給了日本大熊貓,但685年左右無遣唐使入唐,也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武則天派「送大熊貓船」前往日本,那麼武則天怎樣贈送日本熊貓呢?又用什麼船運到日本的呢?不得而知。

而從史料上看,武則天不可能送日本大熊貓,如果認為《日本書紀》所說的「羆」是大熊貓,那麼不就是說早在齊明四年(658年)日本就有了大熊貓,那時唐朝還是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還輪不上武則天送大熊貓給日本。

而日本借用「羆」字來給產於北海道等地的一種熊命名,也並一定就真是中國原本的「羆」,如日本用「麒麟」這個詞給長頸鹿命名,而「麒麟」這個詞在中國是一種想像出來的神話中瑞獸,與長頸鹿沒有任何關係,因此日本的「羆」,應該是阿倍引田臣比羅夫的軍隊在北海道或日本東北部的亞寒帶地區捕捉到的生息在寒冷地區的的「蝦夷棕熊」,而不是經常生活在濕度大、處於溫暖的季風氣候帶,海拔2600米到3500米的茂密竹林中的大熊貓。

北海道屬於亞寒氣候帶,氣溫和濕度都較低,幾乎沒有竹林,目前極其少見到的竹林也是江戶時代和這以後從中國等地引進的,日本東北地區也少有竹林分布,更不可能有大熊貓生息。

熊貓興興

武則天沒有送過大熊貓給日本

筆者得出的結論就是:武則天沒有送過大熊貓給日本。

原因之一:以《日本書紀》中那段話證明武則天送日本大熊貓年代完全不對。

《日本書紀》記載的事是在658年,而不是685年,後兩位數弄顛倒了,而這種顛倒究竟發生在《日本書紀》在國外傳播和被引用的哪個環節?不得而知,而且《日本書紀》記載的事情無論和武則天或是大熊貓都沒有一點兒關係。

原因之二:685年左右沒有遣唐使赴唐,也沒有送大熊貓船赴日,那麼作為重要「國禮」的大熊貓,無法渡海來日。

原因之三: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武則天送給過日本的大熊貓。

原因之四《物語世界動物發現史》和《大熊貓》(《Men and pandas》)之中的引用是錯誤的,而且僅從這兩本書的日譯本來看,都沒有提到過武則天。

原因之五:日本沒有《皇家年鑑》這本書,但是如果按照《大熊貓》中所提及的載有這段史料的書《Japaneseimperialannals》的書名,形容詞「imperial」可譯成「帝國的」、「皇家的」,「annals」這一名詞可以翻譯成「年鑑」等,那麼翻成漢語時就是「皇家年鑑」了。

1972年2月,美國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森在北京動物園觀看熊貓

中國最早的「熊貓外交」發生在什麼時候?

中國最早把熊貓作為「國禮」送給外國,應該是1941年,宋美齡、宋藹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贈送的一對大熊貓,這是中國現代「熊貓外交」之濫觴。

1941年11月9日,宋美齡(蔣介石夫人)和宋靄齡(孔祥熙夫人)姐妹向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Zoo)捐贈了一對大熊貓。以感謝美國援華聯合會(UnitedChinaRelief,簡稱「UCR」)對中國難民的救援。這是現代中國第一次作為政府行為的「熊貓外交」。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展開,戰爭摧毀許多中國人的家園並使他們流離失所,使眾多民眾陷入極度窮困而悲慘的生活。這時,在美國湧現出了幾個由美國人領導的組織,他們同情中國人民的困境,並伸出援助之手。

20世紀40年代,其中7個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了美國援華聯合會。該組織向中國派遣援助人員,他們旨在籌集500萬美元來幫助在戰爭中受苦受難的中國人,其中近一半的資金準備直接用於醫療援助,其餘資金將分別用於保健、兒童福祉、教育、提高生活質量、培訓新領導人和照顧戰爭孤兒等方面。

1972年,將熊貓送往美國的運輸箱子,其中一個現存於理察·尼克森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

布朗克斯動物園1938年6月收購一隻深受美國人喜愛的大熊貓潘德拉(Pandora),遺憾的是這隻大熊貓於1941年5月去世,布朗克斯動物園就再也沒有大熊貓了,當地的人們一直熱切地盼望潘德拉的後繼任者的到來,而新的一對大熊貓的到來,讓當時的美國人欣喜萬分。

在美國國家動物園觀看熊貓的人們。這個動物園是「熊貓外交」的主要受益者: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對中國進行訪問,並收到了一對幼年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作為禮物。

玲玲於1992年去世,興興於1999年去世。如今,一對熊貓,美香和天天,自2000年起從中國借來,生活在這裡。

至於中國贈送日本大熊貓,那還是要從我們上面提到的「浪漫故事」所提及唐朝,推後1200多年,回歸1972年10月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金秋。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夥伴

後台回復【投稿】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轉載原創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致力於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2c01ae21f3904ab9e42873946342b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