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飯館,透著一個親切

2019-12-10     小眼兒看社會


  那時的北京沒有民營飯館,所有商家都是國營。

  那時的小飯館桌上沒有菜單和食譜,而是把飯菜種類與價目都寫在標牌上,或張榜於牆上。那時的小飯館桌上不放備好的餐具,用時到指定的地方自己去取。

  那時的小飯館,一般沒有瓶啤,都是散啤,在那兒喝論碗論升,回家喝提著暖壺去打。那時的小飯館沒有服務員,一律窗口開票,叫號取餐,既不送餐上桌,也無須飯後算帳。收拾碗筷,也由營業員兼顧。

  那時的小飯館不備餐巾紙、牙籤、辣椒油等佐餐品,桌上只有醋壺醬油壺。那時的小飯館不炒大菜,小飯館小的其所,售成品吃食較多,如餃子麵條,包子米粥,炒餅燴餅等,只有中檔以上餐館才有炒菜。不像現在,小飯館也什麼菜都敢炒。

  那時的飯館無論大小,都沒有「打包」一說。憑糧票供應,吃多少買多少,捨不得多買也不會有殘羹剩飯,即使有吃不下的時候,也會吃凈盤碗兒,乾的用手絹一包隨身帶走,好像舉國都在牢記「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那時的小飯館,在哪家吃都一樣,沒有老字號,沒有家傳廚藝,不存在名廚名餐,還全市統一價格,一律同物同價。

  總感覺那時候的日子,特別省心。一般不下館子,下館子也只為解餓不為口味還都頓頓吃著香、樣樣吃不膩。

 記憶中,中學六年從沒進過飯館;大學六年偶爾在外就餐,也都是果子麵包、北冰洋汽水。80年代後,誤了回家吃飯,也只是到首都影院西邊的「長征食堂」四兩米飯(8分)、一個砂鍋豆腐(兩毛五)、二兩白薯干酒(一毛六),連飯帶菜、連干帶稀、連吃帶喝,不到五毛錢。即使到了今天,整天葷素具備,也沒覺著那時有多「苦」,反倒常常懷念那時的省心。那時下館子的酒菜飯

  素炒土豆絲

  炸醬麵

  肉絲炒餅

  素炒餅

  餃子酒




  砂鍋豆腐、米飯、白薯干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22a9G4BMH2_cNUgW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