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我們拼盡全力賺錢、買房,供子女讀書,還幫忙帶孫子,為什麼?
想來,就是為了子孫過得更好,而不是單純為了過好自己的一生。
《己亥雜詩》里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當我們七十多歲了,變得很老了,就像落花一樣,慢慢凋零。此刻的我們,還能為子孫做點什麼呢?哪怕是變成一堆黃土,也要傳承著正能量,保護子孫。
總會頓悟,做好以下幾件事,就是子孫後代最好的福報。
01
知識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有一種家庭,叫「耕讀世家」。
任何時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要子孫受苦的時候,拿起祖先留下的書,開卷有益。
在農村,子孫還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耕地,從而可以依靠土地養活自己。
很多木匠、瓦匠,把手藝留給子孫,從而形成了一個技能之家,世世代代都不愁沒飯吃,並且比同村的人,過得更好。
唐朝的韓偓,為官多年,還很喜歡寫詩。
在他很老的時候,整理自己的詩詞,留給了子孫。
四世孫韓奕,在泉州的南安縣種地為生。
宋仁宗時期,韓奕結交了沈括等名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過了不久,韓奕把先祖韓偓的手稿,獻給了朝廷,表示自己的忠誠。順理成章,韓奕也做了官,被任命為司士參軍。
祖先的知識,到了另一個朝代,仍舊得到了賞識,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時有發生。
李白的詩句,到現在,也朗朗上口,李白後代,也會沾光;孫子的後代孫臏,學到了祖輩的真傳,也變成了軍事家。
更有趣的是,有的作品,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
明朝的李時珍,寫了《本草綱目》,但是難以出版,於是找到當時有名的作家王世貞。
王世貞答應寫序言,並且推銷,但是這事一直被擱淺。
後來,李時珍的兒子再次找到王世貞,這事才辦成,也算完成了父輩的夙願。
父子寫一本書,祖祖輩輩都經營一種生意,都在某個行業里奮鬥,這就是知識的寶庫,在一直保護著家庭。
當我們七八十歲的時候,留下人生的經驗,把重要的書籍留下來,傳下去,也算是不遺餘力。
02
名聲財富,是家庭的光環。
在社交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似曾相識的人。然後說起「你就是某某的孫子、我的母親是某某」,頓時就熟悉起來了。
父母的大名被人知道了,兒女的人脈關係就便於拓展了。
祖先是某個名人,那麼你一開口就能「沾光」。
《寄園寄所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明朝官員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嫡系後代。
有一次,範文從犯了錯誤,按罪應該打入大牢,等候問斬。
皇帝朱元璋查看犯罪名單的時候,發現「范」這個姓,很熟悉,就召見了範文從,問:「范仲淹是你什麼人?」
範文從回答:「我是他第十二世孫。」
朱元璋轉身,寫下「先天下之憂而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送給你,可以免五次死。」
範文從因此保住了性命,也羞愧得面紅耳赤,從此做官清正廉潔,勤勞為民。
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岳飛的後代,今天還在以岳飛為驕傲;姓曾的人,可以大大方方說「我是曾子的後代」;孔子的後代,那就更加有底氣了。
做人,名聲在外,不見得是炫耀、自吹自擂,也可以是弘揚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格言聯璧》里說:「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鄙夫只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名氣有很多種,只要我們選擇正義的一面,就能讓子孫受到影響。當子孫被大家貼上「某好人的子孫」的標籤之後,自覺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借用祖輩好的名氣,還能辦成某些大事,匯聚某些人脈資源。老人需要領會,並且修正自己的「大名」。
03
道德財富,是無形的「保護傘」。
蘇軾的爺爺蘇序,靠種地為生,但是他勤儉節約,家裡累積了三四千石的稻穀。
災禍年,蘇序把稻穀拿出來,分給族人,接濟窮人,從而留下了道德。蘇家,也從此發家致富。
劉伯溫的曾祖劉濠,本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南宋滅亡後,隱居在武陽。
有人反元復宋,得罪了元朝,被連累的人很多,並且列了一個名單。劉濠把官吏灌醉,並把名單燒毀。從而救了很多人。
劉家,也因此被人追捧,還出了劉伯溫的這樣的大人物。
音樂家貝多芬說過:「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因為祖上有德,後輩人才輩出的事情,數不勝數。因為祖上缺德,子孫受辱的事情,也不少見。
一個家庭,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老人無德。
人老了,回顧自己一生,有多少時候,幫助了別人;若是德行不夠,那麼現在開始做好事,也是來得及的。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我們怎麼能背道而馳,在很老的時候,倚老賣老呢?
04
七十歲之後,也許我們活不了幾十年了,但是我們要深謀遠慮,畢竟子孫後代還要活下去,並且一代更比一代好。
金錢和物質上,我們幫不上忙了,但是在精神、智慧上,是可以持續幫忙的。
老人是一個家庭的「龍首」,修正了自己,就是修正了「龍首」。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
德興德,善成善,老人慈悲富子孫。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