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紡織化纖產業鏈守望相助:不信東風喚不回

2020-04-13     東南網

永榮控股集團景豐科技廠的智能生產車間裡,員工正在忙碌著。福建日報記者 戴艷梅 王永珍 攝

正當我省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企業加快復工復產、達產滿產之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紡織化纖行業面臨外貿訂單銳減的嚴峻形勢。壓力迅速從下游製造商傳導至中上游的原料供應商。面對危機,我省紡織化纖上下游產業鏈在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全力支持下,守望相助,積極應對

不信東風喚不回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艷梅 王永珍 文/圖)

春天,如約而至。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勝利,解困的企業,復工復產正酣。

但是,紡織化纖行業,卻乍暖還寒,最難將息。

3月中旬以來,疫情席捲全球。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零售商店和賣場紛紛閉門休市,市場消費能力驟減,全球商業活動步入寒冬。紡織服裝外貿出口首當其衝,遭遇近年來「最強寒流」。

福建是紡織大省,來自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紡織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居全國第5位。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工業銷售產值增長8.1%,實現增加值增長7.5%,高於全國5.1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增長5.6%,高於全國8.1個百分點。

外貿「寒流」來襲,對紡織化纖及關聯行業意味著什麼?

危機——

開足馬力恢復高速行駛時,前方出口卻堵了

仿佛倒春寒,猝不及防。

直面消費終端的鞋服企業,大多經歷這樣的反轉——2月,海外客戶問他們:你們還能發貨嗎?3月,產能逐漸恢復時,輪到他們問海外客戶:你們還能收貨嗎?

幾分調侃,道出的卻是無奈。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吳少華沒想到形勢變化如此之快,公司復工復產後,面臨的首要問題竟是去庫存。

作為一家集品牌、研發、設計、生產、經銷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用品公司,361°公司近年來先後在美國、巴西、歐洲等地建立2000多個銷售網點,在中東、印尼、越南、印度等多個地區和國家也有經銷體系,蓄積了拓展國際市場的能量。3月17日,集團剛剛發布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凈利潤大漲42.4%。原本,361°今年打算通過新的品牌計劃,開發和營銷新產品,進一步挖掘主流消費者。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線持續擴張計劃的落地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目前,我們外貿庫存壓力增大,存貨周轉周期拉長。」吳少華說,外貿轉內銷,擴大內需,對鞋服企業至關重要。

鞋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一些中小企業而言,剛復工時,最大的問題是工人緊缺。不出幾天,外貿形勢陡轉直下,訂單取消情況比比皆是。不少企業因訂單排期需求,前期購置大量原材料,退單導致產品無法變現,同時,仍需支付正常的人工、租金、水電等成本費用,加劇了企業資金周轉的壓力。「眼下第一季度銷售影響較大,即便海外疫情兩個月內可以控制,秋裝的訂單也會受到不小影響。4月至7月,將是最艱難的時期。」業內人士分析說。

訂單驟減帶來的影響,很快從下游製造商傳導至中上游的紡織面料企業。

華峰新材料,專注於提供紡織技術與應用解決方案的高科技紡織企業,是多個國際一線運動品牌戰略合作夥伴。在去年底,他們2020年度的訂單就爆滿了。今年第一季度,即便在國內疫情相對嚴重時,生產基本沒受太大影響。彼時,華峰面臨的難題是物流成本大幅上漲。為了不影響海外訂單的執行,一些貨物甚至不得不改用空運,支付高額運費。然而,3月底以來,由於國外疫情發展太迅猛,陸續有海外訂單要求推遲交貨。出於對風險的考慮,董事長方華玉決定,對一些還未取消的訂單,也按下了暫停鍵。「紡織面料季節性強,延遲無時間表,我們確實不敢貿然做下去。」

福建的紡織化纖行業臥虎藏龍。省工商聯發布的「2019福建省民營企業100強」名單中,紡織業及其上下游企業入圍最多,共有13家,產業鏈優勢明顯。

大風大浪沒少經歷。然而,在這個春天,紡織行業翹楚們卻感慨「史無前例」的艱難。

對於上游的永榮控股集團來說,凜冽寒風尚未直接撲面。2月以來,永榮積極復工復產,一季度的訂單和銷售額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這家以石化尼龍新材料為主業的大型產業集團,儘管不是直接受到衝擊,但是下游終端市場出了問題,傳導到上游,遲早而已。董事長吳華新很清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疫情期間,沙特與俄羅斯打起了石油價格戰,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用於生產化纖面料的原材料PTA(對苯二甲酸)、MEG(乙二醇)的價格亦應聲而落。若在以前,原料價格下跌會讓中國軟包裝集團董事局主席翁聲錦感到興奮,但這回,他覺得不妙——下游出口受阻,上游勢必庫存增加,再低價的原料,買回來還可能繼續貶值。

反向收購「世界第一」的福邦特,晉升全球規模最大的己內醯胺生產商;擁有21家全資子公司,在業內率先打通上下游8個環節完整產業鏈……恆申控股集團作為福建龍頭化纖企業,風頭正勁。疫情對外貿的影響,董事長陳建龍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下游終端市場「堵車」了,上游越是鉚足勁高速行駛,離「堵點」就越近。

市場和資金,雙雙成了「卡脖子」。

抱團——

與各種不確定共存,危中尋機,伺機而動

「努力活下來,熬過去。」危機中,這樣的信念成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共識。

為了共克時艱,省、市各級相關部門召集龍頭企業召開多種形式的視頻會、座談會,聽取意見,研究應對舉措,解決實際困難。

大大小小的會,都傳遞強烈的信號:信心!

在永榮控股,吳華新也天天召集高管開會,同樣把信心傳遞。在他的辦公桌上,更新兩份材料,一是近期集團公司的重點項目進度表;二是獵頭公司推薦的人才招聘每月進度表。

「創業多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與各種不確定共存。越是艱難,越要危中尋機,伺機而動。」面對新形勢,永榮控股主動開展市場研究,為下游內銷工作提供市場分析、預測、營銷策略建議等支持。「這項工作其實也是為了我們自己。2月,公司新成立了西南部和華北部,開拓之前未深耕的市場。」吳華新清醒認識到,上游企業的生存,要依靠下游擴大市場需求。

4月1日,在中國進出口銀行福建省分行,我省紡織化纖全產業鏈的20多位龍頭企業代表悉數到位,同省商務廳、省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各方促膝長談,把產銷情況坦露,把難題交出來,共同商討金融服務與政策支持。

這一天,吳華新向進出口銀行提交了醞釀許久的一份材料——供應鏈融資方案。

供應鏈金融是依託龍頭企業的資金、客戶、數據、信用等優勢,將龍頭企業及其上下游鏈條成員作為一個整體,對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票據、應收帳款、預付帳款、存貨等給予融資。

在吳華新看來,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演進,市場競爭已經從單一客戶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此次疫情,更讓同一供應鏈內部各方相互依存。「作為龍頭企業,帶動下游一起『活下來、熬過去』,已成為我們必須完成的作業。」

畢竟,當寒流來襲,誰能在風中獨自佇立?

在他的這份方案里,共有100家省內下游企業被納入,計劃融資3億~5億元。

時隔一周,進出口銀行即明確以上限5億元的授信對這份供應鏈融資方案予以支持。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進出口銀行不遺餘力。

有了流動資金,一些下游企業的春天將提前回歸。

「2月份無法開工,3月初剛復工又遭遇出口訂單紛紛取消。今年目前基本沒有進帳。」福建省三源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禮為倍感壓力,「辦了20年的企業,日子一直很好過,從來沒有這麼艱難!」

這家地處紡織重鎮長樂的民營企業,擁有整經機、花邊機80台,生產的蕾絲花邊、面料暢銷中東、東南亞及國內的廣東、浙江、四川等地。而眼下,工人都已復工,但開機率不足70%,生產成本上升,利潤基本沒了。

令姚禮為更為焦急的是,「危中有機,但沒錢就可能抓不住機會」。三源是永榮控股集團旗下永榮錦江的戰略合作夥伴。面對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歷史大底,卻沒錢囤貨。如今,這一窘境將被打破。

同為永榮下游企業的新博雅針織有限公司,也面臨著一樣的困境。

新博雅是蕾絲花邊、蕾絲面料等產品專業生產加工商,出口歐美占三成。這個50多人的小企業,一直以來產銷兩旺,春節期間也沒停機。「現在日子不好過了,回款慢,以往兩個月,現在要三四個月,有的甚至暫緩回款。」公司負責人陳文良說,「上游的錦江、力恆等龍頭企業,產品供不應求,這幾年都是款到提貨。因為能抵押的設備少,目前我們只從銀行貸款200萬元,而實際需要資金500萬元左右,缺口大。」如今,能「傍」上供應鏈融資,提振了信心。

「中小企業一般資金需求短、小、頻、急。藉助供應鏈金融,可保產業鏈上的企業渡過難關,助推產業穩健發展。」中國進出口銀行福建省分行行長王須國說。

按照約定,以永榮控股作為核心,下游企業以定向向其支付原料款的方式向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一舉多贏——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幫助龍頭企業穩定與下遊客戶的合作關係,銀行則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

聚力——

因勢利導,下蹲是為了更好地起跳

疫情面前,發力線上營銷幾乎成為鞋服行業的共同選擇。他們紛紛通過社群營銷、直播等方式激活線上銷售。361°也推出了「宅家運動場」話題,請代言人做訓練教學視頻。吳少華說,此次疫情對於運動品牌也是一個機遇,消費者將更加重視健康,對於運動產品的需求有所提升。

無法出口的商品如何轉為內銷?除了搭建線上銷售平台,多位業內人士提出探討,可以通過發放產品消費券、促進單位開展團購等活動,重點支持省內品牌產品,有效提升消費水平。

在政銀企共同應對外貿壓力的同時,多家紡織化纖企業表示需要開拓內需,消化預期產能、實現經營收入,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促進企業內銷工作,我省目前已出台相關政策。省商務廳同時作出回應,加快落實國家和我省穩外貿系列舉措,加大對近期出台的28條措施的宣傳貫徹力度,讓廣大外貿企業早得實惠、增強信心。同時,創新方式拓展多元化市場。推動與國內知名的數字外貿平台、知名展會公司合作,幫助外貿企業線上洽談接單。鼓勵有條件的外貿企業,轉向拓展國內市場,以穩定企業經營。加快發展市場採購、外貿綜合服務、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平台。

有人伺機而動,也有人伺機蟄伏。福建省宏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春華說,過去10年,公司滿負荷生產,都沒有時間進行設備維護與更新,留下來的代差空間需要壓縮。此次疫情影響,正好轉化為「練好內功」的契機,在維持企業經營的基礎上,加快技術改造、器械更新,實現轉型升級。「未來半年,公司將對所有設備實現升級。」他期待著,轉型升級後的產品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下蹲,是為了更好地起跳!地處長樂東吳工業區的新佳樂,是全國最大的提花類經編企業之一,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設備,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年產值達4億多元。企業原計劃今年再進口30台設備,疫情突如其來,董事長姜志傑表示,儘管擴大規模的計劃暫停,但發展的腳步不能停。「我們改變了方向,準備擇機抄底收購原材料,進行策略性補充庫存,同時有選擇地生產一些受市場歡迎的產品。」

福建省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會長劉捷明表示,通過政府引導、供應鏈金融支持、社會組織服務,多方努力打通產業鏈,開拓終端產品市場,將共同渡過抗疫難關,促進紡織化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企業抱團,政銀助力,不信東風喚不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61°通過社群營銷、直播等方式激活線上銷售。(資料圖片)

「共享工廠」,重構疫情下生產模式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少國家航線及物流中斷,隨著大量海外訂單被取消,外貿形勢更加嚴峻。

作為全國服裝製造重鎮,石獅全市有超過8000家上下游企業。疫情之下,有的企業無單可接,有的企業有訂單但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支付上游貨款,有的企業則是遇到用工難題產能跟不上。

抱團發展、共渡難關,成為中小外貿企業的共同選擇。3月底,在石獅市政府的支持之下,匯立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以石獅服裝產業鏈為基礎,投資約500萬元,建設了製衣行業「共享工廠」。目前首批設備工人全部進場,超過12萬件海外服裝訂單陸續上線生產。

「共享工廠」運營方、匯立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敏介紹,區別於傳統的代工模式,「共享工廠」主要以產能共享、訂單共享、數據共享為依託,科學規劃合理運營企業生產線空檔期,注重發揮各自特長優勢,打造「虛擬聯合工廠」統一接單,分配單量。

姜敏認為,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就是訂單的碎片化現象越來越突出,而疫情又加劇了這一情況。「現在的外貿企業很難獲得大訂單,面對小且分散的訂單,共享模式就可以根據閒置產能合理安排生產,最大程度上避免浪費。」

為接單難企業提供訂單,為復工難企業解決產能,為資金困難的企業解決供應鏈付款問題,還為中小企業提供生產場所、倉儲,以及財務等配套人力資源,入駐後,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的運營成本可以降低一半。

霖晟貿易有限公司正是首批入駐「共享工廠」的企業之一。公司負責人蔡榮烽說,進入3月,原來工廠的訂單量一下子下滑了七八成,甚至有的單子,布料都裁好了,鋪平在生產線上,突然接到客戶通知,訂單取消,也是束手無策。選擇加入「共享工廠」後,他很快獲得了首期100萬元的供應鏈融資,幫助渡過難關。「緩過一口氣,現在已接到新訂單。」

蔡榮烽說,「共享工廠」還可以實現快速打樣、樣衣生產,特殊機台等設施和人力資源都能共用,省下很多運營成本。「對於我們工廠來講,特別是在今年疫情之下,幫助很大。我們只需要專注於生產,其他因素相對不需要考慮,比自己單打獨鬥強,壓力小了,信心也有了。」

「直播帶貨」,這事兒沒那麼簡單!

東南網4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最近天氣有點涼,入手小哥哥身上這件新款的黃色薄外套正合適……」專業的直播裝備,活潑的主播、帥氣的模特,這樣的場景是記者日前在才子服飾省內某門店看到的。

主播叫吳筠,是個「95後」,她的身份是門店導購員,距離3月3日如「趕鴨子上架」般的初次直播也才一個月。在公司里的老師培訓下,她從面對直播鏡頭緊張得「不知道說什麼」,到現在已能一口氣播上一兩個小時。

「我們的直播是在線下門店打烊的時間段進行,剛才那場直播有1000多人觀看,內容主要是幫助顧客搭配衣服。」而成績,也令她興奮,「賣出了30多件衣服,比線下效率高!」

2月中旬復工之時,才子服飾的管理層就對全國2000多家門店的店長下了「直播動員令」。效果也似乎立竿見影,企業3月份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

不過,在才子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總裁蔡偉生看來,要求所有線下門店向直播要效益,最初確是疫情當下的無奈之舉,疫情對線下門店的影響很大,即便逐漸恢復營業,預期客流和銷售情況短時間內也難恢復到理想狀態。

於是,借近期火爆的直播進行銷售成了可以想像得到的一條出路。

可真要做起來,他們便發現,直播絕非一台手機、一個主播那麼簡單,尤其是一旦上升為公司的營銷策略,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首先,全員動員就非易事。大多店長、導購沒有直播經驗,於是公司組建團隊進行線上培訓,網絡技術、直播技巧,都要從頭教起。為激發大家的主觀能動性,企業還啟動了才子第一網紅甄選大賽。「既然要做,就要有規劃,講策略,因此我們在門店、銷售、供應鏈等方方面面同步啟動這項工作,企業高層、各區域銷售總監親自督戰。」蔡偉生說。

供應鏈方面,為了配合直播銷售策略,才子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配貨機制進行改革,縮減「期貨制」比例,調整為「配貨制」。在終端銷售上,將位於全國各地的各門店打通,通過直播所銷售出去的商品一律按地理位置就近發貨,利潤則按銷售量分到單店。

而研發端,則致力於捕捉直播受眾中大量年輕人的需求,研發人員在新技術、新材料、新面料上下功夫……

正是各個環節都動起來,才有了如今初步的成效。才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燕英認為,直播僅僅是企業探索新零售新思路的敲門磚,要轉型成功也絕不是易事。她認為,越是困難之時,越能考驗企業的韌性和柔性,敢於嘗試、勇於改革,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HdcHEBiuFnsJQVLm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