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
因盛產湘蓮而別稱「蓮城」,又稱「潭城」。
從南朝開始建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
一起來看看湘潭最美的6個古鎮,你去過幾個?
1 壺天古鎮
壺天古鎮。這裡擁有長株潭地區最獨特最美麗的古街古建築群。
壺天位於湘潭、長沙、婁底三市的交界處,它曾經是湖南湖北通往雲南、貴州的重要交通節點,地理之要造就了它的繁華,宋代時便有人在此經商,清末時達到鼎盛。
相傳宋朝歷慶年間,湖南湘中地段,有一處依山傍水的坡地,其間有三株斗大的楓樹,枝繁葉茂,參天蔽日,人稱楓樹坳。山坳下一條小溪蜿蜒東去,此處是寶慶(今邵陽)至巴陵(岳陽)必經之地,當地幾戶人家相中這塊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風水寶地,開始小本生意,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往客人絡繹不絕,飯莊、米店、南雜百貨應運而生,至清朝宣統年間改名城江鋪,時有店鋪200多戶,是當時有名的石板商業街。後人根據當地的「壺」形地形,將城江鋪改名為壺天。
壺天古街有目前長株潭地區唯一的古建築群,分上街、下街和橫街。歷史的印記存在於建築之中,行走老街,兩旁布局著江南風格的古建築,青磚灰牆飛檐,可以感受著悠悠的古韻。老街兩旁,繁體字標寫的「客棧」、「藥鋪」等門牌,成為了壺天古鎮繁華的見證。
隱匿在湘鄉市壺天鎮的蔣氏宗祠,據說是目前為止湘鄉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建造於清代咸豐六年的。據蔣氏家譜記載,蔣氏宗祠由蔣澤沄為首倡修。祠堂分為前堂、中堂、後堂三大部分,堂與堂之間青磚鋪築,兩旁都有寬敞走廊,裡面置有石獅、大鐘、大鼓,莊嚴肅穆。宗祠兩旁圍牆上面,內外飾有明八仙、暗八仙彩繪,共立柱108個,整座建築渾然一體,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2 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這是千里湘江第一灣中部,一座建制於晉代的千年古鎮。據史料記載,窯灣古鎮於秦代立壺山港,建制於晉代公元313年,已歷經1700餘年的滄桑巨變。
窯灣望衡亭,一座由花崗岩砌成的三層亭屹立在湘江之畔,位於湘江北岸石嘴堖陶公山下。始建於晉。相傳陶侃曾在此屯兵,在江邊建有望衡亭,取陶公望岳之意。現建築為民國年間修建。
大唐興寺坐落在湘江邊十八總的陶公山內。晉朝時名石頭寺,唐朝時改名大唐興寺。據說是唐高宗的重臣褚遂良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至潭洲任刺史,褚心中鬱悶,在石頭寺大醉,憤而寫下「大唐興寺」,表達振興大唐之意。故而改名。
唐興橋,是通往窯灣的唯一通道,因毗鄰唐興寺而得名,是湘潭城區現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的石拱橋,生活在此的居民每天都由此進出。該橋始建於清初,為單孔花崗岩石拱橋,圍欄柱頭上立有獅、象、鹿等動物石雕,因為這些獨特屬於唐興橋的文化印記,才能與那些散落鄉間得古橋區別開來。可惜經過歲月的侵蝕,石雕面目越來越模糊...
走過唐興橋,是一座碉堡形的雄偉建築。這便是我國第一個磚和鋼筋砼結構的現代化汽車站——潭寶(窯灣)汽車站。曾是上世紀溝通湘潭地區水路和公路的重要交通樞紐,現已成為景觀廣場。
窯灣古鎮上,老街的韻味,古樸而精美。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道路兩側的商鋪早已繁華不在,街道也是一派安靜祥和。每一棟建築都滿是久久的記憶,述說著曾經的時光與歷史故事。
3 銀田古鎮
銀田鎮歷史悠久,民風古樸,遠在明代因當地修建著名的銀田寺而得名,該寺距今已有550多年歷史。
銀田老街碼頭記憶著紅色歷史,銀田寺、張公橋等一批有著獨特文化印記的寶貴資源與鎮域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構成一個景色優美、風情獨特、歷史沉澱深厚的文化古鎮。
作為韶山的東大門,無論水路陸路,銀田鎮自古以來,都是進出韶山的必經之地,原當地居住人口極少,交通不便,運輸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將人口稠密的居民遷往此處,人口才逐漸聚集。
韶山區境內的雲湖河彎多河窄,但到銀田卻豁然開朗,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水運碼頭,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製造出了性能運載靈活,久負盛名的「雲湖駁子」來充當交通工具和運輸貨物。有了水運,便有了老街碼頭的繁榮,水路經雲湖河(今韶河)-漣水-湘江通湘潭、下長沙,韶山一帶的穀米,由碼頭運往湘潭,又從湘潭運來食鹽、布、枯餅,一來一往之下,漸漸地,也帶動了銀田鎮的繁榮。
到了民國時期,以韶河為軸,由張公橋相連,銀田鎮的四條老街更加是商賈雲集,往北走,有老岸、河街、半邊街,商貿繁華,飯店旅舍、肉店、酒作坊、紅漆鋪……皆在此處;往南走則是四畝街,錢莊、雜貨行、綢緞莊也是一應俱全,著名的商號有「鴻祥」藥店、「明大」南雜百貨店就在四畝街。
而後陸運發達、船舶停運後,銀田不再有船。昔日的碼頭失卻繁華的風采。如今的碼頭,也成為了當地居民洗蔬菜、洗衣服的地方。
漸漸地,老鎮的水運碼頭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偶爾才聊起的話題,鎮內老者談起當年往事猶如發生在昨天。過去興旺的景象已成為歷史,商販雲集、人群熙攘的熱鬧不見,留下的是寧靜。
4 易俗河古鎮
易俗河古鎮位於湘潭市湘江南岸。易俗河古稱洛口,因有洛水(今涓水)注入湘江而得名。是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唐代天寶八年,湘潭縣治設洛口,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鎮因西臨涓水,北抵湘江,便於船隻停靠,商業繁榮,有「三街」、「六巷」、「九碼頭」之說。
據清康熙十九年《湘潭縣誌·山水論》載:即西漢「王莽駐兵之處也。」今垣壁殘存。蕭祠臥龍,位於老街的涓水河畔。「蕭祠」指蕭氏宗祠,祠內有一房間,冬暖夏涼,相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年)南巡至易俗河時,下榻在此房間內住了一宿,故易俗河又名為「一宿河」。因晚上蚊子叮人,皇帝用御扇一扇,並說:「一扇蚊蟲走千里。」是夜果然無蚊子。從此以後,凡來易俗河從政、經商或旅遊觀光者,必來此祠來,以目睹臥龍之處為快.
易俗河古鎮的老街,因著名米市所在地,從明嘉靖至清光緒的380餘年間,各地米商雲集,糧店櫛比,米碼頭有十多處。其米市之繁華,不言而喻。如今老街的繁榮景象不復存在,但仍然可以看到正德糧食碼頭、正泰碼頭和故霜碼頭的遺蹟。
來到古鎮值得一看的是「麻石路」,「麻石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石路」,它似乎成為了這個滄桑百年老街唯一的見證者,唯一不曾改變過的「老人」。老街分為上正街,正泰坪和曲直街。正泰坪是老街的中心,而曲直街則是靠近涓水河邊的街道,兩旁是駐立在河裡的吊腳樓和沿河的平房,據稱當時是商賈雲集的聚集地,大家都在這條小街道兩旁擺攤賣東西。
而保存最完好的麻石路要屬蕭祠巷,兩邊古色古香的牆再配上百年的「青石」,一股悠然絕世的韻味就出來了。每每攝影愛好者經過此處,都會用相機記錄這難得古韻。
5 花石古鎮
湖南省湘潭縣花石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部,相傳昔時有一漁夫,在近花石港邊捕魚,因水清見底,發現深處有一巨石,花紋歷歷可見, "花石"由此得名。花石乃歷史名城,千年古鎮,西漢時期即以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厚重而被定址為湘南縣的縣城,素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享有"小南京"之美譽。
花石鎮南羅漢山聞名遐邇。有石山峰18座,一字排開,互相連接,聳立在漢城橋側,人們稱它為「十八羅漢」,傳說為十八位羅漢石化而成,故得此名。羅漢山旁,現存古蹟"漢城橋"遺址,系東漢時期所建,至今尚保存完整,列為湘潭縣級保護文物。
6 石鼓古鎮
湘潭縣石鼓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素有「湘潭的西藏」之稱。石鼓鎮田野有一尊圓柱形花崗岩巨石,酷似一面威風大鼓,鎮以石名。清嘉慶年《湘潭縣誌》載:「士人云:鼓鳴則兵興。」
石鼓鎮域自然風光秀麗,有湘潭縣第一高峰昌山錦鰲峰、飛流直下的曹家坳瀑布等自然景觀;歷史淵源厚重,清朝重臣曾國藩在這裡修建了湘軍古道、明末僧人竹浪在這裡修建了定海寺;人文底蘊深厚,勤勞智慧的石鼓人民創造了嗩吶、木偶戲和油紙傘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頂峰村境內昌山連綿起伏,方圓20公里,其分支銅梁山上有一個頂峰村,大多人還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這個「世外桃源」正因鄉村旅遊而成為湘潭的一處知名景點。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hV3ABgx9BqZZIUH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