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上海、第二次在杭州,這一次是在廣州。這是,阿里雲的第三次「真心話大冒險」。
孫一暉,伯俊軟體董事長。他客串主持人,但這並不是明星訪談節目。代表阿里雲的8000家合作夥伴,孫一暉提出一系列問題,例如如何理解「客戶第一」;如何推進聯合解決方案商業落地?如何明確阿里雲的業務邊界?
與孫一暉「面對面」的是沈濤、郭繼軍、馬勁,他們分別負責阿里雲的生態合作、市場營銷、解決方案團隊,這代表了阿里雲與合作夥伴之間的不同交集。沒有客人式的寒暄,「真心話大冒險」已經開始。孫一暉所有坦率的提問,都得到他們坦率的回答,而且越發深入細節。
為什麼是「客戶第一」?
上述情景,出現在「2019阿里雲峰會·廣東」的「巔峰實話」環節。此前諮詢機構B.P商業夥伴,面向國內數百家阿里雲合作夥伴進行調研,並由此收集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這其中既涉及解決方案、項目交付等聚焦問題,也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基因和性格等宏觀問題。
言歸正傳。3個月前,阿里巴巴集團刷新了其價值觀: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表達了阿里雲與世界相處的態度,但在此價值觀中,並沒有出現合作夥伴的位置,這也是本次「巔峰實話」中,首先被拋出的問題。
沈濤,阿里雲智能副總裁、全球生態事業部總經理,他的回答始終沒有外交辭令:「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為股東帶來回報。而阿里雲堅持「客戶第一」,其中既包括最終客戶,也包括合作夥伴。
「阿里雲始終在提升客戶應用體驗,也始終在提升合作夥伴的應用體驗。」沈濤說:「阿里雲會老實實地做好數字化轉型的雲計算基礎設施,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平台,合作夥伴則可提供行業最佳實踐。雙方聯合推出行業解決方案,共同部署交付,共同為最終用戶提供價值。」
阿里雲智能副總裁、全球生態事業部總經理沈濤
「被集成」的背後細節
話題由此展開。「客戶第一」也可理解為「合作夥伴第一」,而與此相關的問題,還包括「被集成」戰略。9個月前,阿里雲正式明確「被集成」戰略,沒人懷疑這是其「真心話」,只不過「被集成」涉及諸多細節,需要進一步說明。
在技術架構層面,「被集成」可延伸為底座式「被集成」、中台式「被集成」、入口式「被集成」,以及聯合解決方案;而在業務市場層面,「被集成」又涉及雲服務定價、市場營銷,以及項目交付方式等諸多方面。
上述問題,即是阿里雲現階段的「必答題」。當然,其回答方式也頗有「搶答題」的節奏。目前,阿里雲已經觸達800餘家行業ISV,共同形成3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其中,100個解決方案已經商業落地,而80多個解決方案,正在生態體系中進行複製推廣。
可以看出,從阿里雲與ISV建立合作,到形成聯合解決方案,再到方案落地和複製,阿里雲一年完成四步走,快速推進著「被集成」戰略。「而且,阿里雲還在持續加速,早在年初,即已制定形成全鏈路合作計劃。目前,『百萬計劃』已經推出。」
郭繼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市場策略與營銷部總經理,他所說的「百萬計劃」,是專門面向聯合解決方案市場推廣策略。針對單個聯合解決方案,阿里雲投入最高 100萬元專項市場資金,幫助100家聯合解決方案合作夥伴,實現年銷售額過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市場策略與營銷部總經理 郭繼軍
阿里雲品牌背書
延展此話題。其實,推出「百萬計劃」,以及全鏈路式合作計劃,也只是聯合解決方案迅速落地的原因之一。此外,阿里雲開放了另一扇窗子,也頗為吸引合作夥伴。
世界上有兩件事最為困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裡。在雲計算市場也有最困難的兩件事:一是將自己的基因融入合作夥伴的思想,二是將合作夥伴的能力融入自身的服務。
當然,此既是難題,也是優勢。阿里雲是一家具有典型網際網路基因、網際網路思維的雲服務商,通過向生態夥伴釋放共享品牌影響力,通過將網際網路技術基因,植入企業級生態,其可幫助傳統ICT合作夥伴,建設雲原生能力,形成敏捷開發、Devops部署、快速應變的發展模式。
同時,阿里雲又巧妙地將網際網路思維運用於生態建設。將ICT技術生態與網際網路營銷生態、金融服務生態相融合,延展了生態的邊界,而更廣闊的生態體系,也將帶動更為多樣化的商業模式創新。這也側面解釋了阿里雲「一年完成四步走」,快速推進聯合解決方案商業落地的原因。
舉例說明,伯俊軟體是國內最大的零售行業IT方案商,國內30餘萬台POS機,已經植入了伯俊軟體的能力。在與阿里雲合作之後,雙方已共同形成7個聯合解決方案,並逐步完成商業落地和複製。
「阿里雲的品牌背書,可幫助合作夥伴更快建立客戶信任度,也大幅度縮短銷售周期。」上海伯俊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一暉,對「技術融合+商業落地」的模式頗為認同,「但項目交付過程中,合作夥伴是否也可承擔更多責任?」
阿里雲的業務邊界
孫一暉的提問,又是一個邊界問題,而且從技術邊界,延伸到業務邊界。或者說,合作夥伴關心技術邊界,是在觀察阿里雲的戰略耐性,而其關注業務邊界,則在考察阿里雲的戰略執行力。
對此問題的回答,阿里雲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態度,也有清晰方法論。其實,中國雲計算市場剛剛跨過千億元規模,但市場滲透率也只有5%~7%。而進一步提升滲透率,再造「下一個千億元市場」,唯有依靠合作夥伴。
「依靠合作夥伴,並充分發揮合作夥伴能力是必然選擇。」馬勁,阿里雲智能副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管理部總經理。他剛從印度回國,此行的目的就是為聯合解決方案的海外拓展「站台」講解。
「在聯合解決方案市場拓展階段,阿里雲可幫助合作夥伴完成概念導入,並提供諮詢服務,」馬勁對邊界的理解,極其符合生態的共同利益:「但在解決方案複製階段,阿里雲一定會堅守並專注於,自身的技術邊界、業務邊界。」
當然,聯合解決方案拓展,以及項目交付,也只是對邊界的一種理解。甚至可以說,這是以傳統ICT視角,對雲計算市場的理解。其實,真正的雲計算思維,交付的不是產品和解決方案,而是服務和價值。
由此,觀察阿里雲所提供的生態合作模式,其可以是基於數字基礎設施的「平台+生態」,也可以是基於業務中台、數字中台的「中台+生態」,還可以是基於支付寶、釘釘的「入口+生態」。
在上述模式中,項目交付的概念已經被淡化,也已經無所謂業務「邊界」。合作夥伴因其展現的運營服務價值,而始終與客戶保持高度的黏性。當然,此時阿里雲也將退居幕後。不過,這或許就是其期待中的狀態,這或許也就是阿里雲期待的生態合作模式。因為雲計算的未來,不僅屬於阿里雲,更屬於中國數以萬家的合作夥伴。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