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卒中的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儘管指南中推薦臨床應「儘早開始康復治療」,但在康復過程中,很多患者家屬甚至負責醫師都可能犯一些錯誤。來自深圳大學總醫院的康復科主任宋魯平教授詳細解讀了卒中常見的繼發性功能障礙,同時提點大家如何避免康復中的常見錯誤。本文節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完整視頻課程請戳文尾「閱讀原文」觀看。
繼發性功能障礙的類型及臨床表現
繼發性功能障礙是指臥床休息不活動或活動量不足,固定(制動)、微重力等情況下,各種刺激減少,造成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由於找不到對應的責任病灶,難以判斷原因,不易察覺,臨床上神經內科醫生往往容易忽視。
宋魯平教授將其分為2大類,三大綜合徵(廢用綜合徵、過用綜合徵和誤用綜合徵)和三大卒中康復道路上的「攔路虎」(抑鬱、疼痛和痙攣)。廢用綜合徵的臨床表現涉及全身很多器官和系統,如肌肉萎縮、關節攣縮、骨質疏鬆、脫鈣、直立性低血壓、肺功能下降、褥瘡、深靜脈血栓和便秘等。人體的結構功能甚至基因均為運動設計,是「用進廢退、自我修剪」的,廢用綜合徵是繼發性功能障礙的普遍原因,部分可逆,後果可能較為原發病更嚴重。
臥床3個月~半年患者的小便甚至出現白色絮狀物堵塞尿管,這並不是「膿尿」,而是脫失的鈣鹽。
左側是一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肌力、張力和感覺均恢復正常,但就因早期沒有進行康復訓練出現了關節變性,無法再行走。
一般如果患者20天內如果未能康復治療,便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的特點是近端重於遠端,大肌群和核心肌群萎縮嚴重。而核心肌群是完成所有運動開始的地方,是核心控制、姿勢控制、運動控制的關鍵。
近期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可能參與了廢用性肌萎縮的病理過程。
卒中康復常見誤區之一
早期通過健身器材進行力量訓練(啞鈴等),過度用力或運動量過大,加重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主要表現為運動笨拙,協調性差。大部分神經科醫生,通常也會給出患者錯誤的建議,家屬也不斷鼓動其增加訓練量,讓患者從事過度的力量訓練。過用綜合徵一般會出現在體質好,病情較輕、康復期望值高的患者中。
卒中康復常見誤區之二
患者不具備行走的能力,沒有做好行走前準備工作,就被家人拖拽著行走,造成關節反覆損傷磨損嚴重,如果持續錯誤的康復方式,患者的關節2~3年後就會出現嚴重損傷甚至需要關節置換。
應如何避免?
神經內科的醫護人員應樹立早期康復的理念,幫助患者規範系統地進行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