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能做到「三不朽」?我學了陽明心學,能否像他一樣成功

2019-09-30   夢露居士讀國學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明朝正德年間出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王陽明。作為哲學家,王陽明能上馬平叛亂,僅三十五天就平定了震動天下的寧王宸濠之亂;作為軍事家,王陽明能提筆論心學,一部《傳習錄》流傳千古,陽明心學成為後世寶貴的精神財富。

《左傳》說人生有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王陽明是歷史上少數幾個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

有人想知道,為何王陽明如此成功,是不是跟他的心學有關係?我學了陽明心學,是不是也能像王陽明一樣成功?


王陽明本人的成功,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

王陽明自小就心繫天下,心懷國事。當時明朝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所以少年王陽明立下了報國志向。

當時王陽明跟著父親住在北京時,曾經出居庸關一個月,考察山川地形。

後來王陽明還專心學習兵法,練習騎射,而且騎射功夫相當好。

王陽明做官以後,曾經被朝廷派去修建威寧伯的陵墓。他把修陵的工匠們編成隊伍進行操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行軍事化管理。

如果沒有這些努力,王陽明能成功嗎?不可能。

你看到了王陽明剿盜賊、平寧王,卻沒有看到他之前的努力和積累。

寧王朱宸濠


王陽明在成功的道路上經歷了千難萬阻,九死一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王陽明因為上疏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驛。

貴州這個地方,在明朝屬於蠻荒之地。而龍場在群山之中,更是蠻荒中的蠻荒。王陽明在龍場面對的,是毒蛇猛獸,疫病瘴癘,條件異常艱苦。而且與當地人語言不通,只能同來自中原的亡命之徒交流。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里,計較的卻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陽明為悟真理,日夜靜坐思索。一天夜裡,他突然頓悟,從床上一躍而起,歡呼跳躍,把隨從們都驚醒了。從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才創立了陽明心學。

如果沒有龍場的九死一生,王陽明又怎能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堅定地起兵平定寧王叛亂?


很多人可能誤讀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認為王陽明的心學就是教人如何走向成功的。

比如寫出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認為,王陽明的「知心合一」就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意思。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是這麼解釋「知行合一」的: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說的這幾句話確實很有道理,想要實現志向,當然必須腳踏實地的去實踐,不能脫離實際。

當年明月說,「知行合一」這件工具,讓王陽明成就輝煌武功,讓徐階、張居正等建立不世功勳。仿佛「知行合一」是什麼成功學秘籍,可以讓人一步登天。

但可惜的是,這並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不要把陽明心學當成成功學,心學並不是教你成功的,而是教你如何做個好人,做個正直的人。「知行合一」也不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意思。


陽明心學的主旨,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這是「知行合一」的基礎

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知行合一」也是以「心即理」為基礎。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

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說明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布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進一步說,既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應該時時努力去做對的事,不去做錯的事,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塵埃就被擦乾淨了,人也就回復了原本的良知。

你問問自己,假如你處在王陽明的位置上,突然遭遇寧王叛亂,天下震驚。你能拋棄個人的榮辱得失,毅然決然地組織兵馬討賊嗎?

你在公交車上看見小偷偷錢,你能站出來捉住小偷的手腕嗎?

你看見老人倒在地上,能立刻上前攙扶,而沒有其他念頭嗎?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就得到了王陽明的真傳。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