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說話的人,恰恰是懂得閉嘴的人

2019-06-14     軼事奇聞

你會說話嗎?

誰不會說話啊,張嘴就來嘛。

其實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輕鬆贏得好的人緣和機遇。讓人如沐春風。

不會說話的人,一張嘴就容易得罪人,惹得人人避而遠之,心生嫌隙。

01


我們總是認為:善於言談的人,一定很適合做銷售;滿懷熱情地和下屬接觸,他們就一定能接受我;如果話題豐富,別人一定會感到我的話很有意思,這樣我身邊的人就會喜歡我,戀愛也不成問題。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希望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健談一些。的確,會說話是一種技能,是現代社會生存的必備手段。

不會說話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工作中,我們總是想快速地學會怎麼去和別人舒服地交談,希望能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

但其實,不說話與會說話同樣重要。




《不說話的藝術》一書中提到:假如你和對方的關係是對等的,那麼你所擁有的時間,即說話的時間是50%,而不說話的時間也同樣是50%

作家林宛央曾經在文章中提到過一件自己的糗事:

某次,她和老公打算購買某二手房,於是約見了房主。房主看起來約50左右,來的時候帶了一個8歲左右的小姑娘。

見面時,為了打破僵局。她先開了口:「呀,這小姑娘真漂亮,是您的孫女嗎?」

「是我女兒。」




她的老公見狀,立馬打了個岔:「看您是開車來的,住的地方離這不太近吧,真是麻煩你了。」

房主連連擺手說「不麻煩,不麻煩」,就住在****。

林宛央一聽,又來勁兒了。「啊,我知道那個地方,就在七里屯那一片兒對吧。」

房主沒吱聲。多虧了老公又成功把話題轉移,才避免了又一次的尷尬。

後來,她收到老公發來的一條簡訊:「如果不懂,能不能閉嘴。」

可見,說話是門藝術,不說話更是藝術

日本人際關係專家麻生賢太郎就曾經說過,「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聊天也一樣,要學會留白。

借用徐嗖的一句話:懂得閉嘴是教養


02


越是原本不善言辭的人,就越容易掉入一個陷阱——希望變得健談的強烈願望,於是說話就不自覺地步入「自我中心式」。

所謂「自我中心式」,就是將自己的主張強加給別人,完全不理會對方的反應,只要談話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就會得到滿足感。

比如下面這種場景下的說者和聽者,很多人可能都有經歷過:

說者:我跟你說,一到冬天的時候,有件事我總是看不慣。聽者:什麼事?說者:停車場啊!無論商場還是超市,殘疾人專用的停車位上都不是殘疾人在用!真缺德。我這個人最看不慣這個了。要是有殘疾人想停卻沒地方停怎麼辦啊?你說是不是?聽者:這倒是……說者:對吧?社會公德就應該人人遵守才對嘛!但有些人就是特別缺德。就像上回,我在蛋糕店買蛋糕的時候,一個四十多歲的大叔插隊來著……





這段對話里,說的人剛一開口,好像要說一件很重要的事,結果說了半天也不過是對一些事不關己的話題發發牢騷而已。聽的人自然沒了興趣。

如果說者有著和殘疾人接觸的經歷,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因為這些事而遇到困難,說出的這些話或許會更有說服力一些。

但如果只是為了表達「社會公德應該人人遵守」,就沒有必要長篇大論一番。

這種不考慮對方反應的「自我中心式」說話方式,無論話題多麼豐富,表達多麼到位,聲音多麼有感染力,在他人耳中,也與「噪音」無異。


03


畢業在即,某個朋友除了吃飯睡覺外,追劇追星是她唯一的生活,每天跟我說的話題都是關於某個明星的雞毛蒜皮,他的綜藝、他的行程、他的熱搜和話題里粉絲的撕逼,聽得我腦袋都要炸了。

我不喜歡這樣的行為,卻並沒有要劃清界限。

我對那個明星的事情一點也不感興趣,卻也沒有讓她住嘴,偶爾走路無聊的時候還會靜靜地聽著她講,甚至還會嗯嗯的回應一聲。

她和我講過自己父母掙錢的不易,卻還是買了好幾本厚厚的明星的雜誌,即使那本雜誌只有封面有他,裡面的內容和此明星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無法苟同她的做法,卻並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什麼。


即使我們是朋友,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別人無權干涉和評價,畢竟我也把自己的生活過的一團糟。

另一個朋友提到雜誌這件事,說:「買雜誌還不如買點實用的呢。」

然後我們兩個相視一笑:「停,不評價別人,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永遠不必說。」

選擇性閉嘴不是世故,不是圓滑,而是一種做人的基本素質。

就像電影《乘風破浪》裡面說的那樣:「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沒權扯淡。」


04


會說話的人,語言是蜜糖,不會說話的人,語言成利器,千萬不要讓自己,敗在不會說話的問題上。會說話是修養,懂得閉嘴是教養。

1、不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教養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教養,不輕易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禮貌,等人把話說完,是社交禮儀中的基本素養。

當與朋友談論某個話題,對方正在闡述自己的想法,卻被人從中攔截髮表新的見解;或是當你興沖沖說著某件事情,他人突然阻止你說自己聽過時。這些狀況很多人都經歷過,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確實讓人不舒服。

我們應該推己及人,耐心的聽別人說話,聽完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再去發表自己的見解。會說話的人,也知道如何閉嘴,不打斷別人的表達,是一種教養。



2、不知道的事情不亂說是一種涵養

「流言止於智者」,三人成虎的事情並不少見,許多荒誕的故事都是從胡亂製造、胡亂傳播開始的。

輿論不知道傷害了多少無辜的人,我們都有可能成為輿論的製造者、傳播者、或是受害者。做一個有辨別力的人,不輕易被影響,遇事有自己的見解,對於不確定的事物,多去懷疑,但是保留看法,不胡說不亂傳。

言多必失,說得越多,說錯的機會也就越多,對於我們不了解,不知道的事情,不去亂說是一種涵養。




3、說話周到將心比心是一種修養

當他人處於困境或低谷時,一句善意的話語,會使人倍覺溫暖;而一句諷刺、挖苦、打擊的話,哪怕是出於無心,也是對自尊心、自信心的摧毀和傷害,讓人羞愧和痛苦。

會說話的人,懂得換位思考。

言語的殺傷力是巨大的,我們不能小覷,不要覺得自己隨口說出來的話無傷大雅。說話先過腦再出口,傷人的話別說,警醒的話圓潤的說,暖心的話多說。

能夠考慮他人的感受,好好說話,不僅是為人處世時的精明,也是一種善良。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別讓嘴巴成為傷人的利器,把握好與人相處說話時的分寸,做一個能說會說的人。



真正會說話的人,恰恰是懂得閉嘴的人,適當地選擇閉嘴,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7U-2sBmyVoG_1Z36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