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貓眼電影
這是一個身處逆境中的父親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故事。
父親馬皓文原本是全市人民的驕傲,因為他設計完成了全市最不可能出現的一座大橋。但是,隨著大橋的轟然倒塌,不僅讓他淪為了「階下囚」,還成了過街老鼠。
故事開始於父親馬皓文出獄後和教導主任打的一個賭。
兒子馬飛叛逆不羈,在學校頻頻犯錯,導致被開除學籍,母親苦苦求情未果。剛出獄的父親放下狠話,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可以從年級倒數第一名考到前10名,希望學校暫時不要開除他。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這是一個成年男人對一個乳臭未乾的小男孩的「相信」。這種「相信」,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式教育。於是,一段「不以複習課本知識為任務導向」的補習之旅開始了。
影片設定在90年代。兒子想要一台586電腦,而且還是帶音效卡的,父親身無分文但是二話不說:買!
兒子喜歡航天航空,臨近期末考試,要去別的城市看展,父親直接帶他來了一段放逐之旅:白天旅行,晚上複習功課,寓教於樂。帶兒子在外奔波一整天,兒子忍不住問父親:爸爸,你什麼時候要開始給我補習功課?父親兩手一攤:「我已經給你補習一整天了呀」。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
有一句老話說,「在中國,要想體會當國王的滋味,只需為人父母就好」。這句話的深層邏輯之下,藏匿著一種巨大的「俯瞰」與「不對等」。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理解這個角色的,但電影里的父親,看起來則不同,他永遠在和兒子平視。
兩個印象比較深刻的細節。
一是父親出獄第一天的深夜,他半夜不睡覺,在為自己的案子翻案而寫申訴書,兒子也睡不著。他怯生生的問,「爸爸,我可以不睡覺嗎」?父親回答他,「你可以上天」。末了又補充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雖然不一定看得進去多少書,但兒子第一次在深夜拿出了課本。
還有一次,在送兒子去上學的途中,他們路過一片綠油油的草地,父親花了十分鐘帶兒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告訴他這是寫好作文的終極奧義。為什麼要寫出好的作文呢?是要傳遞一種真和美,而不僅僅只是為了考上大學。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
父子二人舒舒服服躺在草地上,倆人一起背誦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父親剛說完「天街小雨潤如酥」,兒子閉著眼睛完成任務式的搶答出下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時父親讓他看看遠處的大片草地,再回過頭來看近處的草。
兒子恍然大悟。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
除此之外,再次提醒我們,原來我們真的不需要過激的「挫折教育」。
影片里,有代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考定終生」的老派頑固教導主任,有渴望進行教學改革的實習班主任,有進行「填鴨式」灌輸、望子成龍心切的母親。
而最諷刺的,莫過於教導主任的這一筆。他一心以教育出全市最優秀的學生為榮,卻接受不了自己悉心栽培出來的兒子變成瘋子的事實。而兒子的「瘋」,由他一手造成。他僅僅只是因為兒子一次小小的考試發揮失常,便拒絕再和兒子繼續親近,讓兒子度過了漫長的「失心瘋」的下半生。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這些都不是對待教育的合理態度,它們都屬於挫折教育的範疇。「挫折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讓他們的內心更強大。但過激的「挫折教育」,容易使孩子蒙上一生的羞辱。
影片中馬飛的母親站在校門口,當眾指責自己的孩子,「你就這樣了,太笨,還是賣煎餅去吧」。這時他更堅信,原來他的同齡人罵他「缺根弦」是真的,他真的連學習這麼簡單的事也做不好。
但他父親永遠只會告訴他,「我相信你。每個人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座橋,那橋可能會塌。塌了以後,修好它,就是自己天大的事」。
圖片來源|貓眼電影
馬飛的父親,他就敢於放手選擇一切,最後馬飛受到父親的影響堅定地想要成為一名飛行員。如果沒有父親的肯定,他很可能便自卑,乃至不相信一切,最終誤入歧途。
影片中,在數萬米高空中遇險的兒子,回憶起父親曾經給過自己的教育,他才明白,「不服輸」的底氣,原來是靠父親開明的教育理念支撐起來的。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
我們所受的教育支撐起不服輸的勇氣,勇氣讓我們敢於修復好自己內心已經倒塌的那座橋。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隨著高考那一刻結束的,而是一直鼓勵和強調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讓孩子們掌握一套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們想讓中國的孩子們像電影中的馬飛一樣,擁有興趣和創造的靈感,持續為自己的興趣付出努力,讓孩子們點燃自己心裡的火。
這個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容易,作為家長或者,多多幫助孩子接觸、嘗試、體驗才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作為家長,希望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