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人文地理:湮沒半個世紀的海豐赤石鎮古村落群

2019-08-19   汕尾海陸明珠

明代末期,天下大亂

年僅八歲的林瑞吉和胞弟瑞伍

與父母失散被戲班收留

隨之漂泊到海豐西部重鎮赤石墟

瑞吉成年得睡牛地

決心打造赤石第一寨

丈量仿千秋塘寨而建



赤石鎮共有古寨20多座

(包括遺址)

較完好的有

元新古寨、羊坑古寨

馬頭嶺古寨、金石古寨、

千秋塘古寨、新厝林古寨等

新厝林古寨



新厝林古寨位於赤石圩西側一公里處

是我們在赤石看到的保存最完好的古寨

在這座用灰沙夯築的寨子中

四米寬的鵝卵石通道十分平整



這座古寨是清乾隆年間林姓三世祖所建

面積8088平方米

至今這裡的居民還都姓林

寨牆四角及寨門上均設有崗樓

這是當年為防禦山匪海盜而建的

汕尾海陸豐人文地理:湮沒半個世紀的海豐赤石鎮古村落群



因為古代新厝林寨曾娶千秋塘寨的女人為妻

後來林家蓄財才仿造而為

但千秋塘古寨沒有新厝林古寨保全得好

新厝林寨當建於清乾隆年間

今已延續至十五代400餘人

羊坑寨


羊坑古寨建於宋元之間

四周峰嶺環抱,坑溝縱橫,

因古時生態繁衍,羊群出沒,故名之

羊坑古寨呈方形

東西面寬73米,南北進深92米

總體面積近七千平方米


該寨與眾不同的是坐南向北的朝向

它以野竹繁密的圍仔山為後屏

以北門為正門

以西門為側門

高約5米厚0.6米

的灰沙寨牆大體堅固

粗糙的軀體突兀著灰白的砂石

進入寬1.26米,高2.19米的北門

是一條寬2米的中心街道

由北向南、稍次遞高向寨神台閣延伸

中心街東西兩側整齊對稱

十座鍋耳式民房

座與座相距橫巷寬1.3米

四面邊緣的民房各距寨牆寬2.3米

全部巷道為三直十一橫巷

前後左右相通

在寨內四角的邊緣

各建置側面進深4.3米

正面寬3.4米、高6米的炮樓

對外各留炮口槍眼

並有小門通往寨內,作禦敵之用

元新古寨(新城古寨)


元新古寨位於赤石新城村中

這座古寨總體成方形,坐北向南

寨前有一水塘。寨內開鑿七井

有寬達2.5米的十字街

寬達1.5米的十條巷道

每巷均為連貫的五座房屋

寨門設計巧妙,富有特色


共三個門,南為正門

東、西為側門

東西兩個側門均設內

外門,外門為方形

內門為半圓形、左右兩邊門框

對稱各打一行圓孔

用於橫放圓形木棍護門

門樓間的內門用磚拱製成半圓形

中間垂直打制一道五厘米寬的凹槽

作關門時放置封門板之用。

據悉,元新古寨始建於宋、元時代

當時稱「元新寨」

明末清初時,山匪頻繁

該寨從原高四米升高一米

因此改稱「升城」

當地語中「升」與「新」發音相近

後又稱「新城」。

金石古寨


金石古寨位於赤石鎮府西北側

在赤石古寨中

它的面積最大

為19900平方米

居民姓氏最多

約有二十多個姓。

較早搬至該寨的是葉、李二姓

據一葉姓老人講

其始祖於明弘治到正德年間

從螺溪遷至此

當時叫「金竹寨」,後又改為「金石寨」

據該寨李氏祖祠的祠碑記載

十三世祖於道光元年十二月建祖祠

據專業人士考查

該寨的始建年代應為元代

下限年代至明代初期

如今,這裡已是面目全非。

千秋塘古寨



千秋塘古寨取名於

寨前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大概寄託「千秋萬代

財丁興旺」的說法

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清初的方城古寨

面積6509.6平方米

寨牆高5.1米

是赤石古寨中最高的


分設三街六巷

整座村寨僅開東門

進入東門是一條通往

寨西文武廟的中軸街道

兩邊屋宇嚴整

均為一間過兩伸手」的鍋耳式老屋

上設有槍眼、炮口

四角各築一個六米高的炮樓

整個村寨如同一座軍事城堡


現在,這裡除城牆之外

寨內的房屋已不是當年模樣

據該寨李氏族譜記載

李姓始祖於明嘉靖三十八年

由閩遷居赤石馬蹄嶺定居

康熙壬寅年邀集三大房等

湊份買地躊圍「千秋塘寨」

來源|/ 葉知秋、攝影部落老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