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策源雙城記

2020-07-16     成都科技

原標題:創新策源雙城記

無論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

還是在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中,

科技創新,

成為頻頻提及的「熱詞」,

在成都火熱出「圈」!

這也成為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的關注焦點之一。7月15日,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決定》,討論了《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討論稿)》。

成渝雙城「圈」之中,這裡是中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

千年巴蜀,同根同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意味著什麼?

「第四極」效應,有利於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四極驅動、長江上下游首尾呼應、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格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直面未來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成都科技工作者們已經行動起來……

來聽聽他們怎麼看,怎麼干!

成渝創新「家底」豐厚,擁有120餘所高校、60餘家科研院所,是全國第五大科教資源集聚區,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但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都腳步不歇,仍將持續發力。

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錨定「一極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成都如何打造直面未來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小斌表示,要注重科技載體,推進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形成科學城市新標籤,體現國家創新實力;建成集研發設計、二次轉化、創新孵化、社區服務四維一體的高層次科創空間,打造一批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高水平平台,爭取一批大科學裝置建設和交叉研究平台等重大基礎研究機構。

「此外,還要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形成前沿技術優勢,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難題。」丁小斌表示,創新驅動的背後是人才,只有在人才、資源、技術等方面實現高水平發展,才能結出創新成果。

科技創新在哪裡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裡迸發。「科技創新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強大內生動力。」丁小斌表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全面創新發揮著關鍵的核心支撐作用,「提升技術創新策源能力要緊扣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綜合目標,圍繞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科技創新生態構建,打造成都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創新平台建設方面的策源地和先進要素高地,加快推進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

坐落興隆湖畔,如今的成都科學城正聚焦重點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丁小斌介紹,比如天府實驗室目前已經初步梳理了包括前沿醫學、區塊鏈、能源網際網路、航空航天等幾個相關領域,並初步遴選了一些團隊來作為發展核心。

創新策源地高質量發展,

如何激發?

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要著眼共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把握前沿發展趨勢。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看來,當下,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將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這預示著更大的發展舞台及機遇。李為民認為,「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的科技資源,整合重慶的資源,這也是成都與世界接軌的良好機遇。」

搶抓機遇謀發展,李為民表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將把人才、臨床、科技等優勢資源融入到成都科技創新的體系中,並積極參與到成都科技創新的體系中,在吸引高端人才、搭建創新平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助力成都科技創新進一步發展。」

「目標更高遠,措施更具體,動能更充足。」談到未來發展,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信心滿懷。他認為,城市的發展對高校影響力很大。作為城市大學,成都大學將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應用型城市大學,以成都大學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成都崛起。將開門辦學、做好規劃,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智庫聯盟,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引聚創新先進要素,

如何發力?

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要著眼共建先進要素窪地,提升在國家創新網絡中的位勢能級,這需要各方發力,引聚創新先進要素。

「此次全會釋放了諸多科技創新的信號與利好。」在天府新谷總經理高潮看來,這對於一直從事科技創新孵化的成都老牌科技孵化器天府新谷來說,無疑迎逢了時代新機遇,「成都明確提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從全國創新布局中跳起摸高立坐標,也體現了成都在創新策源能力上下深水的力度與決心。」

在高潮看來,科技孵化事業的核心,就是為創新企業建平台、搭場景、促轉化,「目前,天府新谷已啟動高品質的科技孵化空間載體建設工程。新建的載體平台,將在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建設、投融資生態平台建設、國際孵化體系建設等方面,疊代老牌孵化器的新使命、新定位。」 「規劃圖」已成「施工圖」,他透露,此次新建的高品質載體平台將面向全球招引前沿科技項目在蓉孵化,吸引全球「平台級」創孵領軍企業在成都聚集,讓天府新谷的科創生態,孵化出更多「現象級」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為城市創新提供更高質量動能。

置身時代風口,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產業生態服務機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據天象產城COO呂落伊介紹,目前,天象產城的空間運營和投資業務主要覆蓋的就是成都、重慶兩座城市。「基於我們在成渝兩地的園區,我們把一些適用於兩地的創新服務標準化、產品化後,提供給兩地的中小企業。並基於成都、重慶市場的高相似度,通過自身的『雙創資源網』,幫助兩地企業實現業務上的拓展、交流。」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機遇,呂落伊表示,接下來天象產城將進一步深度服務兩地的創新企業,讓兩地的企業從之前的交流互動走向更深層次的業務合作,並以資本為驅動,下半年計劃新投資多個成都、重慶地區的中小企業,「科技、資本和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我們還將通過構建智慧服務系統,以數據服務、關鍵人才服務等關鍵創新要素為驅動,為企業賦能,推動產業、創新要素在成都的聚集發展。」

以創新鏈賦能產業鏈,

如何實現?

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成渝現代產業體系和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持續推進創新,不斷完善創新鏈、提升產業鏈。

成立於2016年的成都市易沖半導體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性能模擬及混合信號集成電路晶片設計企業。在接受採訪時,成都市易沖半導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湯琦表示,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方面,成都給予了企業許多支持。在科研方面,包括科技人才引進、科研技術支持以及科研費用的補給支持,幫助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在金融服務方面,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促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對接,在增加企業信貸供給的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企業融資的成本。

「這些政策都讓我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非常多的助益,也幫助減輕了我們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壓力,」湯琦說,相信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會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先進要素匯聚和新的發展機遇。

同樣受益於成都科技創新發展的還有四川安迪科技實業有限公司。5月27日11點,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此次時隔15年後再次測量,是我國首次全程使用國產設備進行珠峰高程測量,四川安迪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百靈」衛星通信地面便攜站,就在其中提供通信技術保障。

在此前接受採訪時,安迪科技總經理劉磊表示,自主可控產品研發的背後離不開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創新創業的核心資源是人才,而成都恰好是集聚人才的高地,「成都創新創業土壤肥沃,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以及各類人才政策創新和落地落實,能夠吸引人才來蓉並且留得住,這也是我紮根成都20年堅持自主研發的原因之一。」

目前,安迪科技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四區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建立了運營基地,與全國多個地方的應急部門達成合作,正加大研發力度,打造高低軌+地面5G相融合的天地一體模式,致力以優秀的衛星通信產品和技術「服務中國,服務世界」。

建好「示範區」、唱好「雙城記」

融入「雙循環」、奪取「雙勝利」

成都正全速前進

構築起城市

面向未來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圖據:成都日報、受訪者、網絡

文字:楊夢婷、宋妍妍

海報:黃旖寧

封面/美編/校對:何秋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CMV3MBiuFnsJQVbu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