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亮亮媽媽後台私信:
平時周一到周五,都是我婆婆幫帶兒子亮亮,我五點半到家,亮亮一般四點多就吃完晚飯了,婆婆一直說,只要我們不在家,兒子喂飯就特別快。
昨天,亮亮睡到五點多,我回家時,他剛醒還沒吃飯,我準備喂飯的,婆婆說她來,我喂不好的,終於見識了婆婆是怎麼喂飯的:
首先,打開電視,看動畫片。
我說,周末我喂飯時都不給看電視的。婆婆說,看電視喂的快,你懂什麼,兒子也吵著要看電視,他好象已經習慣了看電視才肯吃飯,然後一勺一勺,他吃得有些慢,婆婆喂飯時,他不肯張嘴。突然,婆婆吼了一句「你給我吃下去」,把我嚇得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如果我們平時說話聲音是10分貝,她這一嗓子起碼有100分貝。
我嚇得不輕,直到晚上睡覺前,還對這一嗓子心有餘悸。
我跟婆婆說,怎麼能這麼對一個孩子吼叫呢。她說,沒關係的,小孩子吃飯就是要罵的。當時我兒子特別淡定,沒有哭,沒有驚嚇,我估計平時喂飯沒少挨訓吧。他就又吃了一勺怎麼都不吃了,婆婆又罵幾句,我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不知怎麼辦好。
想想平時我們不在家,婆婆就靠吼叫強迫兒子吃飯,實在心疼。
孩子不愛吃飯,大人該怎麼做呢?難道只有靠吼嗎,有別的方法嗎?
亮亮媽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寶寶不愛吃飯,包括其它該做卻不做、不好好做的事,比如公共場所大聲喊叫,胡攪蠻纏、磨磨蹭蹭等,真的讓人煩惱。那麼,家長應該做,才能搞定難纏寶寶,讓孩子有規矩、聽話照做呢?
對此,美國兒科心理專家哈韋·卡普提出了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談判妥協法」。
眾所周知,談判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雙贏:我用一個東西換你的那個東西,一給一得,裡面包含公平、尊重和耐心的傾聽。
大部分孩子也這樣:
小嬰兒哭鬧,家長抱抱、親親,就不哭了;大一點的,買喜歡的糖果、玩具,就聽話了;再大些的青少年,則會討價還價,我多打會兒遊戲,就多干點兒家務.....。
基於這一心理需求,「談判妥協法」應運而生,適用於孩子該做而不做的事,比如:好好吃飯、多吃蔬果、睡前刷牙、不多吃糖等等。
基本原理:
任何人都喜歡被公平對待,孩子當然不例外,如果,讓他們覺得自己被父母平等對待了,會容易滿足,更容易克服沮喪,更願意配合要求。相反,如果壓制(打罵)、強迫(講道理),會讓心理失衡,覺得不被尊重,生出怨恨和不滿,拒絕配合。
那麼,到底怎樣是談判、怎麼妥協?
關鍵:
我退一步,你也退一步?——「你不吃蔬菜,也不吃雞蛋?好吧,今天可以不吃雞蛋,但必須吃蔬菜!」NONONO,這樣50比50的妥協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你以為的妥協。
孩子理想的妥協是「既不吃雞蛋也不吃蔬菜」。
這樣,父母當然不滿意,但是,你要明白,6歲以下的孩子,還是個「小野人」還不能真正明白蛋白質、維生素益處。
談判妥協法最關鍵的,是讓孩子在一些不重要、無關輕重的事上獲勝,得到90%的優先權和優越感,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贏,讓他們獲得心理滿足 ,這樣,在父母在意的、真正需要孩子配合的事上,才會聽話照做。
第一步:以退為進,預熱「上場」
拿吃飯來說,亮亮想看電視,不想吃飯,通常作法是,
- 不吃飯,就不能看電視
- 或像亮亮奶奶那樣,邊吃飯邊看電視
這兩種做法,效果都不好:
第一個,強迫孩子吃飯不看電視,孩子會不聽,大哭大鬧,慢慢影響親子關係;
第二個,就著電視吃飯,壞處當然更多,影響消化系統,不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等等。
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個中間值呢,既不破壞親子關係,又能乖乖吃飯,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就需要「談判妥協」技術上場了。
第二步:顧左右而言他,讓孩子「小勝」
先給一個差勁的談判方案,你當然知道,孩子會拒絕,但是依然要提個方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得勝。
「寶貝,想看電視啊,要不,先玩會兒玩具吧?不想玩玩具? 那就來看繪本吧」,你當然知道,孩子既不想玩玩具,也不想看繪本,他想看電視!
不過,沒關係,你的目的,不是讓他玩玩具或看繪本,你的目的是讓他贏,讓他得勝,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第三步:「不情願地」妥協,讓孩子「大勝」
孩子拒絕後後,再給一個方案,同意給他想要的東西,注意,此時父母一定要表現得很難過、很失敗、又無能為力的樣子,「戲精」上線:
「哦,寶貝既不想玩玩具,也不想看繪本,你就想看電視?那麼好吧,你贏了,你看電視吧!你又贏了,你都贏100多次了,我一次也沒贏過,下次,能不能讓我也贏一回?」
此時,孩子一定非常高興,因為在和父母的較量中,他是贏家、是大獲全勝的人,當然開心得不要不要的。
第四步:「本色出演」,讓孩子配合
兩次獲勝後,孩子開心得要飛,以為自己是大贏家,這時,你的「狐狸尾巴」才真正露出來,你對孩子的要求可以登場了,當然,孩子已經被之前的獲勝沖昏了頭,渾然不覺:
你可以裝作要打開電視,然後說,「哦,我忘了,你必須先吃完飯,才能看半小時電視」。
如果,孩子不同意,你可以轉身離開,告訴他:「你又贏了,不吃就不吃吧,但是,現在也沒有電視看了」,轉身就走,不理孩子。
讓孩子知道,不能總是他贏,讓讓大人也無妨,孩子會因為自己至少三次的贏,而考慮「讓」你一次,妥協下來,過一會兒,再轉向孩子,孩子一般不會再拒絕吃飯。
這樣和孩子談判,剛開始,似乎費神費力。但是,別忘了,哄孩子、哄孩子,孩子需要哄著來,尤其4歲以下的孩子,立規矩時,你不妨多妥協幾次,慢慢的,孩子的心理滿足得到提高,會加快孩子的學習速度,建立良好習慣。習慣成自然,固化下來後,帶娃當然越來越輕鬆。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