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印奇:AI企業如何穿越「死亡之谷」?

2020-07-31   創新創業中關村

原標題:曠視印奇:AI企業如何穿越「死亡之谷」?

黑T恤黑褲, 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29日雙雙出現,回應 上市、列入「實體清單」話題、公司戰略等話題。

從校園時期一個無心插柳的暑期項目,孵化成長為估值數百億、業務涉獵三大領域的人工智慧企業,創立近9年後,印奇、唐文斌和其帶領的曠視早已從青澀的學霸創業步入青壯年期。這次兩人罕見同台,袒露了AI產業激烈競逐下,他們對公司戰略和未來技術趨勢的思考。

何時走出「死亡之谷」?

印奇認為,在經歷了5、6年的早期爆發期後,AI產業如今進入「深水區」,創業者、投資人、媒體等方面對AI行業的高預期開始有所回落。

AI產業進入「深水期」的觀點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近日也曾對「AI悲觀論」表態稱,「迷茫甚至悲觀,是大多數顛覆性技術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經階段」。

「過去,中國企業很少有機會引領一項技術,經歷從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所以從創業者、投資人到媒體還沒有完整經歷過Gartner曲線。」印奇說。

當下,根據行業公認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慧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將被淘汰出局。

什麼時候AI企業能走出「死亡之谷」的階段?印奇認為, 大概需要18到24個月,目前行業「行之將半」

他認為,解決算法供給不足和碎片化等問題、聚焦賽道實現價值閉環、打造AI人才和行業人才融合發展的新型組織,是AI產業落地的關鍵途徑。

什麼是不真實的價值?唐文斌給出了團隊創業早期的一個「失敗產品」案例。

曠視的創業從一款遊戲開始。當時還在微軟實習的印奇、唐文斌參加清華大學暑期項目發起了一款叫《烏鴉來了》的人臉追蹤遊戲。通過攝像頭檢測人搖頭,控制稻草人驅趕來偷南瓜的烏鴉。沒有任何付費推廣,這個遊戲後來衝到了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免費榜前三名,並吸引了一大波投資人上門。

「除了搖頭,我們還曾經想過很多創意,比如能不能用打彈弓的手勢隔空打小鳥。但有些被我們『殺』掉了,沒有發布。」唐文斌說,價值無非是降本增效,或是體驗提升。搖頭、手勢這樣的新奇體驗只能帶來一時的刺激,而非持續的成就感、激勵,而後者才是一個遊戲中的關鍵價值。後來曠視放棄遊戲,轉投入了AI技術能創造更多價值的領域。

後疫情時代,AI企業過得如何?

印奇看來,疫情對AI企業有一定衝擊,大部分AI場景中與實體行業、線下部署相關的部分會受到影響,但與此同時, AI企業獲得了更深度服務行業的機會。

他舉了兩個小例子:

一是AI測溫。現在去北京各個地方,無論超市、政府大樓或者寫字樓里,門口都有一個AI測溫的小設備,曠視在北京的這些場景里貢獻了約30%左右的設備。 AI測溫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未來,衣食住行都會越來越被數字化技術所包容。

二是生產空間。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工廠、倉庫無法進行大密度的人員生產作業, 越來越多製造型企業開始選擇用更多無人化方式完成AI倉儲

另一個值得引發關注的趨勢是,如今的「90後」、「00後」,似乎越來越少的人真正願意去製造業、物流行業工作,因為往往一個工廠、倉庫離城市100公里,他們可能會選擇做快遞員、服務員,而不願意去工廠工作。印奇認為, 從這個角度看,往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還需要更多新技術支撐。「這對AI來說是利好消息」。

「從90分到滿分最難」

「現在真正的算法供給能力相較應用需求,可能連1%都不到。」印奇說。AI算法的應用有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叫訓練,第二個環節叫部署,真正把一個算法訓練出來,工作才做了20%,剩餘80%大量複雜的工作量是在部署環節。

唐文斌以計算機視覺為例解釋了目前AI行業仍存在算法供給不足的問題。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道路不潔、沿街晾掛、無照經營游商、非機動車和機動車亂停放、違規戶外廣告…… 需要算法解決問題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考70、80分很容易,90分可能也很容易,但越往上越難。」唐文斌說。比方說,一個對安全性沒有特別大要求的小區人臉門禁,「同一套人臉識別設備敢不敢用在金庫、保險箱上?能不能變成你的門鎖?能不能獲得金融級別的安全性,同時又有極高的通過率呢?」這些都是體現人臉識別算法技術壁壘的價值所在。

「我們正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唐文斌認為。

創始人全是技術學霸,如何搭好班?

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創辦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著名的「姚班」,9年前,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聯合創業。印奇在採訪現場自我調侃,創業9年來,自己和唐文斌從「簡單幼稚的程式設計師」,變成了「簡單幼稚的程式設計師的管理者」。

實際上,過去兩年,創投圈裡離奇的「中國合伙人」散夥故事不絕於耳:比特大陸兩位聯合創始人昔日兄弟反目,上演內部奪權;李國慶俞渝夫妻檔頻頻上演鬧劇,家事變公事……也有一些早期的明星企業由於經營不當等各種原因而跌落神壇。

而印奇、唐文斌的組合,卻從未傳出團隊配合出現齟齬,兩人穩步將公司業務從早期的個人物聯網拓展到城市物聯網、工業製造等領域, 從學生創業一路披荊斬棘,成長為具備衝擊上市潛力的獨角獸企業。

「商業天才搭配技術大拿,這似乎是不少創業公司的標配。曠視卻不是這樣。」曠視早期投資人、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說。

學霸創業如何走得更遠?技術人才+商業人才+行業人才——印奇和唐文斌給出了他們的「答題卡」。

「核心問題其實不是早期創業的我們三人怎麼配合,因為我們的背景很雷同,而是在於同樣技術背景的我們發現,必須形成對行業的認知。」唐文斌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曠視核心管理決策層除了技術骨幹,也有大量來自行業的頂尖人才。

印奇透露,根據曠視內部人員的統計,AI背景的人占40%,從行業來的人才40%,「這些行業來的人才對我們幫助非常非常大,有來自消費電子,有來自物流管理,倉儲管理,這些人結合才能讓我們在行業里深度落地。」

「我們三個人其實都是在公司不同的時期調整自己,怎麼樣能夠適配公司最需要的那部分,做好最大的貢獻。唐文斌說。

最大競爭來自行業巨頭而非AI公司

今年以來,在疫情刺激剛需等因素帶動下,國內人工智慧行業進入了一邊復工復產克服不利影響、一邊努力拓展落地應用和造血能力的後疫情發展期。

針對當下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以及中小創業公司、傳統行業巨頭、AI垂直領域領先企業之間爭奪項目的情況,印奇認為, 目前行業競爭最混亂的領域當屬城市物聯網板塊,但這種競爭並非曠視一家公司所面臨,行業內「大家都很焦灼」。

目前曠視主營業務分為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板塊「在這三個場景,我們認為,最大的競爭和以後潛在的合作都來自於這個行業已有的巨頭,而不是來自大家認為的AI公司。」印奇說。

去年10月,曠視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印奇對此首次回應稱,實體清單是美國的出口限制清單,可能對中國大部分科技企業都有影響。 對曠視來說影響相對有限,因為曠視brain++的很多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的。不過從供應鏈方面,一些晶片、模塊需要做替代,短期內有影響,目前已經恢復。

5年後會變成什麼樣的公司?

「希望今年年底之後,媒體叫我們最硬的AI科技公司。」印奇透露,曠視下半年會推出一款特殊的手機傳感器,機器人家族和新的視頻結構化硬體也會亮相。

談到未來五年後對曠視科技的期待,印奇坦言,曠視不會是一個像很多AI公司宣傳的那樣特別平台化的公司,而是會選擇聚焦1到2個產業,逐步擴展,將單體行業先做大營收。事實上,平台化的公司如BAT等公司,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如電商、搜索,而曠視目前也明確了 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產品方向

他說,也許5年、10年後,物聯網時代硬體的百億量級市場裡,會有大量合作夥伴進入並共同做大相關的硬體市場,但至少 作業系統、核心軟體、關鍵晶片等關鍵元器件,都會是 曠視堅持自研的核心產品

來源 |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 孫奇茹

編輯丨周鵬雲

點點分享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