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是太平軍過不去的坎,雖然打的曾國藩自殺,卻無力攻取長沙

2019-07-24     有歷史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於天京後,迅速組織了西征戰役。西征的目的有二,近期目標,攻下皖南,特別是拿下安慶,以保衛天京;遠期目標,拿下武昌,以鞏固中游形勢。

前期太平軍西征順利,通過反覆拉鋸與血戰,於1853年年底終於拿下安慶和廬州,鞏固了皖南形勢,大軍溯江西上,進逼武昌附近。太平軍在黃州城外擊斃了湖廣總督吳文鎔,連克漢口、漢陽,武漢三鎮只剩武昌一處。

武昌城防守很是嚴密,太平軍攻堅城一貫不太拿手,於是將武昌城圍了起來,分兵攻取武昌附近的城市,企圖將其困斃。從戰略上看,十則圍之,這倒是個中規中矩的戰略。然而在關鍵時刻,西征軍居然大開大閡,派出一部兵力,南下進攻湖南省。

一、太平軍西征中的南征:兩個二流將軍的天大胃口

1854年2月,部分西征軍在石祥禎、林紹璋等率領下,從武昌南下,直撲湖南。

從武昌入湖南,長江水道最為便捷,入湘第一鎮,就是位於洞庭湖口的岳州。湘軍主力當時盡在長沙以南,湘北沒有重兵把守,太平軍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岳州。稍後又在12天內,出洞庭湖沿湘江南下,連續拿下湘陰、靖港、寧鄉。兵鋒直抵長沙城。

寧鄉距離長沙旱路不到百里,太平軍聲勢逼人,三湘大震。

曾國藩率湘軍水陸軍隊進駐長沙,部署反擊。湘軍褚汝航部進攻寧鄉,雖然只是試探性的進攻,但石祥禎反應過度,誤以為湘軍主力大至,驚慌失措地連夜撤出寧鄉。

石祥禎並非貪生怕死之輩。他是翼王石達開的兄長,作戰素以不要命著稱。寧鄉接觸戰驚鴻之退,反映出太平軍對進攻湖南並沒有作出太多準備工作,幾乎是兩眼一抹黑地進入湘北。

湘陰、岳州兩地太平軍也隨同石部一同北撤,拱手將岳陽城讓給了曾國藩。

但太平軍畢竟也不是易與之輩。石祥禎、林紹璋雖只是太平軍中的二流將領,但都系廣西老兄弟,作戰意志和膽略膽氣還都是非常堅決的。石、林二部合兵後穩定了軍心,迅速重新發起對岳陽城的進攻。

岳陽城在洞庭湖之側,城外一派大水,煙波浩渺,氣象萬千。太平軍水陸圍攻岳陽城,聲勢相當浩大。城中湘軍畏懼太平軍攻勢凌厲,儘管有曾國藩水師主力在洞庭湖面發炮助戰,仍然害怕得棄城而走。

湘軍一退數百里,奔還長沙,湘陰、靖港再度落入太平軍手中。

客觀來講,南征湖南,實際上只是太平軍西征戰役的一個番外行動。但石、林二將居然敢於率2萬餘兵力與湘軍主力大戰,並企圖拿下長沙、全取湖南中北部,這個胃口的確有點大。

二、靖港大戰:曾國藩跳水自殺

岳州、湘陰、靖港易手,湘軍之前的作戰成果全部喪失,長沙也再度進入太平軍的攻擊範圍。處於湘軍初建階段的曾國藩,急切需要一場勝利來為湘軍爭取生存空間。

然而曾國藩的長處在於謀略,具體到戰役戰術層面,卻是個目光短淺、應變乏術的戰五渣。

全湖南都等著湘軍解決長沙的危機,特別是湖南巡撫駱秉璋對曾國藩寄予厚望,但因湘北戰事不利,已對湘軍產生一定信任危機。怎麼辦?

曾國藩本來打算退保長沙,如果再戰不利,甚至做好了棄守長沙、再退衡陽的準備。但在長沙本地鄉團的苦勸下,曾國藩誤以為靖港太平軍防守力量不足,率軍輕出長沙,準備打破靖港,解除長沙以北的威脅。

4月29日,曾國藩親率湘軍水、陸兩軍進攻靖港。太平軍已有重兵進駐靖港,立即用大炮轟擊湘軍水師,湘軍不虞有重兵,慌忙退到靖港對面的銅官渚。太平軍水師立即組織追擊,用小划船進入湘江江面,採取火攻戰術攻擊湘軍水師。湘軍水師大敗,紛紛棄船登岸潰逃。

曾國藩不甘失敗,又派陸軍進攻靖港城,石祥禎率兵出城猛擊。湘軍以長沙鄉團團丁在前,陸勇在後,一見太平軍氣勢洶洶地反擊就慫了,稍一接戰便迅速後的後撤。湘江江面上的浮橋,被爭相渡河的兵勇壓斷,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

曾國藩仗劍督陣,在岸上樹起一道令旗,大喊:「過橋者斬。」但兵敗如山倒,潰兵根本無法阻住。曾國藩徒負呼呼,最後只能跟著潰兵一塊逃跑。

精心準備數年,親自指揮作戰,居然落個如此下場,曾國藩又氣又羞,急的跳水自殺。幸虧部下及時把他救起。

三、湘潭敗退:長沙城近在咫尺卻再也未能打下

靖港大戰的同時,林紹璋南下進攻寧鄉並奪占之,再度兵臨長沙。但林紹璋兵力不足,沒有把握進攻堅城,他突出奇計,直接越過長沙城,南下進攻湘潭城。

湘潭在長沙之南,如果此城落入太平軍之手,長沙將淪入太平軍南、北、西三面包圍,長沙城將不戰自潰。曾國藩急調塔齊布飛救湘潭。

在太平軍拿下湘潭城兩天後,塔齊布也趕到湘潭城下。太平軍雖然出奇兵奪占敵城,但對地理不熟,沒有迅速組織堅固的防禦,塔齊布指揮湘軍猛攻,太平軍初戰失利。

戰鬥失利對太平軍士氣造成嚴重影響,廣西老兄弟與在蘇皖等地新征的士兵發生糾紛,林紹璋彈壓不力,竟致自相損傷數百人。

太平軍抵抗兩天後,終於無法在湘潭立足,士卒死傷殆盡,一場本該是奇兵飛渡的好仗,居然一步步走入絕境。林紹璋灰頭土臉地率4個騎兵逃回靖港。

湘潭之戰是南征湖南的關鍵之戰,太平軍喪失了南北夾擊會攻長沙的戰機,不得不株守岳州,客觀上已無法對湖南構成太大威脅。

然而到手的戰果豈能放棄。太平軍西征主力眼見湖南形勢不利,再派老將曾天養率軍南下增援。曾天養連克湘西北安福、龍陽和重鎮常德,再次擴大太平軍優勢。

但這種添油戰術,並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戰局。為何?

湖南形勢兩大重心,一在省城長沙,一在湘軍大本營衡陽。長沙扼住湘江水道,太平軍縱有百萬大軍,拿不下長沙,全取湖南便無從談起。

從軍事規律上看,逐次增加兵力,對於關鍵戰役作用不大,兵力使用的效率極低。如果西征軍能夠在南下之初,便發兵進入湘西北,使曾國藩兩面受敵,那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然而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曾天養發現僻處湘西北作用不大,便率兵東進,與石、林會合於岳州。

曾國藩率湘軍主力2萬人沿湘江北上,逼近岳州。曾天養率生力軍在新牆、君山、雷公湖組織防禦,結果連戰連敗。太平軍無法固守岳州,只能主動退出岳州城,在洞庭湖邊城陵磯組織防禦,正是這個行動,導致了太平軍征湘戰役的徹底失敗。

湘軍水師在水面與太平軍多次交戰,互有傷亡。特別是曾國藩從地調來的登州鎮總兵陳輝龍、廣東遊擊沙鎮邦等部水師,都被曾天養擊殺。曾國藩水軍大將褚汝航也在戰鬥中身死,太平軍一度看到了擊敗湘軍、重占岳州的希望。

但噩耗隨即而來。

曾天養屢戰而驕,於是率軍棄舟登岸,企圖在陸上也占據優勢。不料太平軍在城陵磯立營未穩,塔齊布率一部湘勇突襲而至。曾天養惱恨塔齊布消滅林紹璋部,親自持矛要與塔齊布決戰。

他縱馬躍近塔齊布,一矛刺中其戰馬,抽矛再刺,卻因用力過猛跌落馬下,結果被蜂擁而至的湘軍殺死。

主帥一死,太平軍群龍無首,迅速退出湖南。至此,太平軍奪取湖南的努力宣告徹底失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pyKmwBmyVoG_1ZI2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