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是獨處,越是高貴

2019-07-20     周府滿堂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他就不愛自由。

一個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1

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那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

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

前段時間,朋友劉璇找我聊天,她情緒激動,十分的憤慨。

她開頭的第一句便是:我都活了快三十年了,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一天!

劉璇是家中獨女,從小的生活,都由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

她從小時候每天該穿什麼衣服,到後來文理分班,再到大學選專業,以至於後來大學畢業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都是一直聽從父母的安排。

這一次,她之所以發那麼大的火,是因為家裡人給她介紹相親對象,催她結婚。

她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竟然從來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她從來都沒問過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後來,她休年假,給自己報了一個旅遊團,說想一個人靜一靜,好好想想自己的未來。

蔣勛說:獨處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看清自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前幾天,劉璇又找我聊天,說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她拒絕了相親對象,重拾小時候的夢想,當個糕點師。

現在,她一邊上班,一邊研究糕點,內心充滿了安寧和幸福。



2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鮑爾萊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朋友中,把這個道理踐行到極致的是王純。

王純和丈夫兩個人思想都很開明,不要孩子,把上海的房子租出去後,搬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城市,遠離朋友和親人,過兩個人的簡單生活。

身邊人對她的生活選擇評頭論足,她卻絲毫不放在心上,而是專注於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快四十歲了,才開始接觸水彩畫,並把這個當成了自己餘生的事業。

前幾天下班在地鐵上翻朋友圈,無意中看到她的一條動態,就簡單的一張畫,我乍一看,還以為是哪個大師的作品,仔細一看發現上面有她的簽名。

於是好奇的點開她的朋友圈,這一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從一五年認識她開始,她就一直在畫畫這條道路上孤獨的堅守和摸索,平均每十天半個月就完成一幅作品。

我問她怎麼進步那麼快,畢竟幾年前還是個小白。

她說:我不像你們,生活圈子那麼複雜,我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做完家務然後就摸索畫畫,因為心無旁騖,所以當然就進步的快了。

汪國真曾在散文《孤獨》中寫道:孤獨若不是由於內向,便往往是由於卓絕。

王純讓孤獨造就了自己現在的優秀。

俗話說寧靜以致遠,在獨處的過程中,沉下心來,能讓我們更加的智慧。


3

如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一根網線,就可以讓我們與整個世界相連,但獨獨讓我們忘了和自己相連。

我們不斷地沉迷於各種新聞資訊或者網絡短視頻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忙於探索這個世界,了解別人,來逃避孤獨,讓自己感覺融入了這個社會,卻忘了專注於自己的內心,這只會讓我們活的越來越失去自我和感到空虛。

我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每個周末和長假都四處旅行,旅途中認識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手機通訊錄里滿滿當當。

我常常每天要花幾個小時,和不同的人聊天,但我內心卻只覺得空虛和孤獨。

為了維持所謂的友情,我常常要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交友已經不再快樂,而變成了負擔。

後來,我關閉了朋友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內心,漸漸才找回了內心的平衡。

就像一句話說的: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才是內心真正的孤獨。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他早就發現,自然萬物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然而,最後又都靜靜地回歸於它的本質。

這就是在萬物紛擾後面有個靜,就是復命,這是一種規律,又稱為常。

人生的本質就是靜,人的本質就是孤獨,只有學會了怎麼獨處,我們才能更好的和他人相處,和這個世界相處。


4

梭羅說: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裡更為孤獨。

獨處,能讓我們內心豐盈,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越是獨處,就越是變得高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LlQWwB8g2yegNDsA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