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些單位存在「鞭打快牛」現象,越是能力強的人,擔當的工作任務越重,由此責任越多,有時受到的批評也就越多。而那些成績平平、能力平庸的人,只承擔無關緊要的事,則明哲保身、相安無恙。
領導總是將大小事情都壓給「快牛」來辦,使其難堪重負。
當你質疑一些工作並非自己分內之事、也非本單位之事,請求領導少攬人情活或讓別人做他分內之事時,領導卻說:「一個能成為單位棟樑的人,一是捨得吃苦,二是能夠吃氣,三是不計得失,四是擺正心態;凡事應該多擔一些、多干一些,你辦事、我放心…… 」領導說話就是有水平。
在實際工作中,「鞭打快牛」的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能幹者,在種好「責任田」的同時,常常會被派到更苦、更累的崗位上去「兼職歷練」;善寫者,不論分管多少業務,總有各類調研報告、彙報總結、情況報告、座談交流、先進事跡、領導講話等材料亟待「精心烹制」;勇敢者,遇到各類急難險重任務,領導總會率先想起,然後被委以重任,放下手頭活計,迅速去一線「滅火救急」;勤快者,每次出力氣、跑腿事情,無論手頭有多少活,即使你抬著飯碗,都會被組織要求放下、緩下,趕緊去招呼、去使力、去「擔當」等等。每天出家進家兩頭黑,睡午覺也成奢望,卻總有干不完的工作任務。
這種「鞭打快牛」的方法,看起來是重用能者,錘鍊強者,實際上卻不盡科學,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是挫傷「快牛」的積極性。「快牛」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揚鞭策牛,甚至是乾的越多,處罰越多,時間久了,難免會使「快牛」失去銳氣;
二是縱容了「慢牛」不思進取的惰性。「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在此心理作用下,「慢牛」遇到問題躲而遠之,面對困難避而逃之,長此以往,形成惰性;
三是不利於整體戰鬥力的提高。一些單位領導之所以喜歡鞭打「快牛」,是因為嫌使用「慢牛」費心費力,這樣既造成了忙閒不均的不合理現象,也影響了「慢牛」自身良好作風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
本來,一個單位設置不同的崗位、調配人數不同的幹部,就是要聚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使決策部署更加民主、科學、合理,激勵全體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倘若,單位領導只是倚重一、兩位能力強、效率高、老實肯乾的同志,事無巨細,揚鞭勁催,實非賢明之舉。畢竟「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事業的「大廈」也不是一、兩個「英雄」能獨立支撐起來的。
與此同時,還會無形之中由單位領導一手製造出「乾的干,混的混,混的給乾的提意見」的不良局面,將領導本人推向「好心幹壞事」的尷尬境地,對單位的長遠發展毫無裨益。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作為領導,既要善於保持「快牛」的積極性,又要善於激發「慢牛」的主動性,多做「慢牛」的思想工作,指路子、壓擔子,使「慢牛」邁開步子、拋開蹄子,趕上「快牛」。
同時,還要加強考評、獎勤罰懶,把工資報酬和工作績效相掛鉤,讓能者多勞亦多得,進而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生動局面。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只有不斷的精進自己,才能為企業贏得發展的契機。藉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程:涵蓋「思維提升、個人修煉、領導力培養、視野拓展」等。
如果感興趣,歡迎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為人處事技巧、職場晉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