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新」踐行國家級新區使命擔當,西咸新區譜寫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新篇章

2019-09-19   西安封面

19日,「奮力追趕超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咸新區專場新聞發布會在我市舉行,西咸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康軍從奮力追趕超越、堅持高質量發展、狠抓高品質建設、深化改革創新、優化三個環境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六個方面,用六個「新」闡釋了西咸新區承擔的國家級新區在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所取得的偉大實踐和豐碩成果。

康軍介紹,西咸新區成立八年來,特別是2017年代管託管以來,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緊抓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線,緊盯建設大西安新中心的目標,加快聚集現代產業,持續優化生態、宜居、營商環境,推動新區城鄉面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現代時尚、活力迸發、美麗宜居的國家級新區正在三秦大地快速崛起。

奮力追趕超越,經濟發展成為新引擎。經濟增速持續高位運行。代管託管兩年多來, 新區GDP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增速始終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地方財政收入保持40%以上增長,其中稅收占比保持在83%以上,總量兩年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GDP、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0%和51.2%,增速繼續在全省乃至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位居前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提升。一產由單一的糧食蔬菜種植向一二三產融合的都市農業轉變,二產由傳統工業向先進位造、電子信息等現代工業轉變,三產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顯著提升。發展勢能加速積蓄聚集。兩年多來,新區常住人口增加8%;市場主體年均增長50%、總量突破10萬戶;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5%,其中民間投資年均增長51.8%,為新區下一步的大發展、大跨越積蓄了強勁勢能。

堅持高質量發展,產業聚集形成新高地。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實施產業立區戰略,聚力打造先進位造、電子信息、臨空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遊、總部經濟六大主導產業集群。創新驅動不斷發力。建設了西工大無人機產業基地、國家統籌科技資源示範基地、全國首個硬科技小鎮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成眾創載體49個,引進各類研發轉化機構30家、創新創業團隊1000多個。特別是備受關注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100多個國家、省、市工程研究中心及重點實驗室相繼落戶,第一批6000多名海內外碩士、博士研究生已開學入駐,未來這裡將成為集校區、園區、社區為一體的智慧學鎮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帶一路」教育科創中心。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兩年多來新區共引進內資223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9.36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88.8%和61.3%,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2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43個,引進世界500強32家、中國500強40家,初步形成了以寶能新能源汽車、三一西安產業園、法國賽峰飛機起落架維修、愛生無人機等項目為支撐的先進位造業集群;以清華同方、中興深藍、軟通動力、微軟中國等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盒馬鮮生西北總部、7-11連鎖便利店、阿里巴巴菜鳥網絡、京東健康西北總部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以恆大童世界、華僑城歡樂谷、樂華城、洛克菲勒文化中心等為龍頭的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新區正在成為西部地區現代產業聚集的新高地。

狠抓高品質建設,大西安新中心展現新形象。圍繞建設大西安新中心的定位,高標準推進城市規劃建設,新區形象顯著提升。高起點編制規劃。秉承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西咸特色、高點定位,邀請國際一流團隊參與新區規劃設計,構建了大開大合、點狀布局、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形成了全域覆蓋、城鄉一體、多規合一的全區規劃「一張圖」。高品質實施建設。制定出台包括居住、辦公、工業、倉儲等各類建築的城市建設品質標準體系,推行建築設計方案比選制度,嚴把城市建設品質關。主動融入大西安。產業、國土等六項專項規劃與西安實現融合,基礎設施、社會治理等工作納入西安統一管理,戶籍同城、社保同城、車牌照同號全面完成,15個互聯互通道路項目建成通車。聚力打造大西安新中心新軸線。規劃全長20公里的大西安新軸線。位於新軸線上的中央商務區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開發工程已全面啟動建設,「西部第一高樓」綠地絲路國際中心即將全面完成地下工程,年內可建到5層以上。

深化改革創新,開發開放迸發新活力。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深化,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思路,在新區本級內設20個黨政管理部門,機構數量和人員數量均不足一般地市黨政機關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全省率先探索試行街鎮綜合改革,調整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下沉便民服務和綜合執法事項,增強了街鎮保障發展、服務群眾的功能。試點示範成果豐碩,推進自貿、服貿、新型城鎮化等10多項國家級試點示範多試聯動,累計形成創新案例57項,「一帶一路」語言服務標準體系等9項案例在全國複製推廣,全省首個自貿產業園建成運營,自貿區累計新增註冊市場主體4676家。對外開放格局加快形成,圍繞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切實做足機場文章。機場三期擴建項目正在加緊推進,空港新城獲批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共引進13家航空公司區域總部和144家物流企業,累計開通航線355條,其中全貨運航線23條,西北首條第五航權全貨運航線順利開航,2018年國際旅客和航空貨郵增速居全國十大機場首位。

優化「三個環境」,發展軟實力凸顯新優勢。做美生態環境,渭河、灃河、涇河等5條河流加快治理、修復,水質改善度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土壤污染防治去年考核全省第一,三年來共新增綠地超過4700萬平方米,昆明池、大西安城市中央公園、灃河金灣等區域的環境魅力逐步顯現。做好宜居環境,制定實施包含815個項目的宜居環境三年建設計劃,「15分鐘便民服務圈」全域布局、加快建設。做優營商環境,以「放管服」改革為統攬,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市場監管、政務服務等領域改革,一枚公章管審批順利實現,「3450」綜合審批效能體系有效運行,「證照分離」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微信辦照經驗被全國推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福祉實現新提升。促進就業增收,代管託管以來,開展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5萬人次,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近2萬人。完善公共服務,建成保障房14萬套,建成包括秦漢清華附中等15所名校在內的各類學校50所,新增學位4.91萬個,在全省率先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分擔機制。推進城鄉融合,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建設「智慧西咸」,智慧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逐步形成。

來源: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於忠虎 呂聰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