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二空間,每天分享創業故事和營銷方法!
每次走在街上看到兩元店,總是忍不住進去看看,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
兩元店的盈利模式
首先要搞清楚,一元店裡邊的商品成本價都不會高於1元,但如此低價的商品,利潤也不會很高,所以利潤點不在差價,否則房租都出不起。其實他們是在賺人流量,人越多他們就越開心。
這並不是賠錢賺吆喝,兩元店裡的物品都是用收垃圾的價格去買各廠商的尾貨,成本幾乎可以不計。所以他們會將看起來值一點錢的物品挑揀出來開闢「五元區」「七元區」等其他區域,但還是要比賣場要便宜。這些東西是順不走的,老闆會「嚴加看管」!
兩元店這個招牌為店裡引來了大量客流,進店率提高了成交量就高,大部分顧客看完兩元區域東西再看看其他區域,覺得不貴也就買了,利潤點就在這裡,跟之前講的一樣:提高進店率,壓縮產品成本!
那兩元店是怎麼毀滅的呢?
老百姓生活質量提高,消費觀念轉變
有錢了自然就不稀罕那種兩塊錢的東西了,更別說店裡的東西質量都不咋地。
比如說枕頭,現在的民眾大部分更傾向於健康,他們更願意去花50塊甚至幾百塊去買一個羽絨枕、乳膠枕,但兩元店裡的棉花枕頭就沒人要了,便宜沒好貨嘛,民眾會有擔憂心理,說不定裡面是什麼棉花。
中國人的老毛病:面子
你看以前山寨手機多火,現在華強北都倒閉了,可見一斑!一件物品好不好,大部分情況下是能用肉眼看出來的,所以就更不能買那麼low的了。
電商的衝擊
在電商的衝擊下,死了好多實體店,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兩元店也在其中。在淘寶剛出來的那幾年,東西並不比兩元店貴多少。
而且那時候都時興網購(現在也時興),大家都以會網購而自豪,所以能在網上買的東西,決不在線下買。
新業態的衝擊
當時,中國還沒有現在這麼時髦,很多東西是沒有的,所以那種體驗能忍也就忍了。但是一個廉價商品零售行業,不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和放心的購物體驗,不死才怪。
那幾年日本的大創、MUJI、名創優品也紛紛進入中國,這些品牌都有兩個共同特點:店面整潔服務好;價格低性價比高。
加上質量又比兩元店好那麼一丟丟,所以民眾肯定選擇去這些品牌店消費。兩元店的失去讓人感到有些傷感,畢竟那包含了一個記憶。
以上內容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