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帶團隊參觀故宮總是會說一句話:在故宮裡看的是建築風水學、建築學和美學。故宮的很多房子都是採用榫卯結構,沒有使用釘子,而且它的美觀、大器也都是有目共睹。有的大殿沒有彩繪,要是貼上原本有的金箔,一間至少需要25個億。傳說,有人想捐1個億來為故宮貼金箔,實際上這點錢是杯水車薪,而且好多老工藝也已經失傳。
故宮建築用五行八卦將9000多間房屋安排得極為妥當,讓現代人不得不嘆服。
古代人對建築風水極其講究,而且在乎龍脈一說。故宮從元朝到明朝再到清朝,其龍脈也是一變再變的。
從景山可以俯瞰故宮全貌,它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其實,景山曾經還是元大都的城門所在地,在元朝時期只是一個小山丘。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是以斷了上一代的龍脈開始,為了破壞掉元朝的龍脈,明朝皇帝用一座山將其壓制住。
景山是明朝修建故宮時挖護城河的泥土所堆,曾經還用來堆放過煤,因此還叫做煤山。人人都知道它是明思宗崇禎帝在東坡一棵歪脖樹下上吊自殺的所在地。後來鬧了好一陣子的「反清復明」。
清朝為了壓制「反清復明」給出了利民政策:免稅三年,並且厚葬崇禎帝,將崇禎帝葬入了十三陵。
崇禎帝是被葬入十三陵的最後一位皇帝。但是,他被安葬在兩座山之間的山溝,陰風習習,終年不見陽光,北京人將這樣的地方稱為「斷子絕孫墳」。
清朝就是這樣,將明朝的龍脈給斷了的。
那麼,你可能想問,清朝的龍脈又是怎麼斷的呢?
其實你可以仔細看看地圖,景山、故宮、天安門其實是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的,但是從中橫插了一條長安街,被長安街攔腰斬斷。
你以為這樣就算完了?
老舍先生有一本書名叫《龍鬚溝》,正陽門前原來有兩條河,這兩條河像龍的鬍鬚一樣,所以被稱為龍鬚溝。正陽門的後側有一座紀念堂,正好建在龍的七寸位置。
當然,古人比較迷信,認為江山社稷與龍脈有關,其實,哪裡有什麼龍脈,古代皇帝能坐穩江山依靠的是人心。畢竟,俗話說,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不過,也正因為有了龍脈一說,才讓我們對故宮的布局有了更深的感受。古人對建築學的把握真可謂出神入化,讓現代人在欣賞的同時,不得不說出一個「服」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jhl3UBdHeNs4ox8F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