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的「水窖」

2019-05-22   中國鄉村美文

隴東的「水窖」(散文)


走進隴東的北部山區、東部林區及中部塬邊地帶,人們隨處可見農家的莊前屋後和路旁,露出個個一尺見方的洞口,如你向下探視,可看清凌凌的水的影子。這無疑就是隴東的「水窖」。可以說,在這裡,自從有了人類的生存,就有了「水窖」的出現。它是隴東人的一大發明和創造。

隴東的「水窖」,全部修建在土層深厚的黃土中。很早的時候,這裡的先民們為了能夠安身立命,就創造了這一蓄積天然雨水的辦法。他們選擇雨水易集結的地形,整出一塊平台,在台之正中,垂直下挖直徑一米左右的圓柱狀洞孔(即「窖口」),挖至三五米深處,洞孔逐漸向外延伸、膨大,形成「窖脖」。再向下直挖七八米,甚至十多米,即成「窖身」。「窖底」稍凸,少有平底。當地人把修建水窖叫「打窖」。打窖時,人們在窖口旁邊栽兩根木椽,上綁一個木製窖車(類似於定滑輪),窖底的人將挖出的土裝在籠子裡,籠畔上拴上繩子,上面的人通過窖車向上牽拉,打出的土就運送到了地面。窖打成後,整個「水窖」呈一口小脖直身大、形似「熱水瓶膽」狀的「地坑」。稍過數日,又在「窖身」的壁牆上每隔15厘米左右,均勻地鑽上一排排直徑10厘米、深30至50厘米,且與窖身或垂直或呈一定角度的小孔,俗稱「麻眼」。大窖有二至三千個麻眼的,最小的窖也有四五百個「麻眼」。最後,待窖內土質基本乾燥後,再「糊窖」。「糊窖」是用和好的膠泥做成泥角和泥餅,將泥角釘進「麻眼」,泥餅貼在眼外露出的角端,整個泥餅靠著泥角的「鑲嵌」,似「鎧甲」般完全將窖身牢固地包裹起來,後在「窖底」墊上一層膠泥。用作「糊窖」的膠泥,攪和工藝非常講究。先要用水泡好,後用鐵杴不斷翻攪,還要有氣力的男人在泥內反覆踩踏,再用鍘背用力摔打,直到將泥和至如揉好的面一般有了筋骨,方能使用。窖糊好後,還要用一種木製的棰子,一寸不留地連續錘打窖身和窖底一個月,最後再用斧頭背細靠著錘打一遍。錘打完成後,整個窖內壁光滑透亮,非常牢固。後在窖口或用粗木棒或用石條箍成井字形,並在窖口周圍栽種上芨芨草或草坪草種,用以保護窖口周圍不被雨水沖毀。再在附近修個集水淀泥的小澇池,改好水道,方可等待蓄水。另外,隴東還有一種水窖,叫「窯窖」,窖口以下不似瓶狀,如窯洞一般,盛水量也較大。這種用膠泥糊制的水窖,如果防好洪水,可連續惠及幾代人,使用數百年之久。

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伴隨科技的進步,有了水泥等新型建材後,就又有了水泥水窖。這種「新產品」,比起土窖來,既洋氣美觀,又經久耐用。但遺憾的一點是,其所貯存的水質還是不如土窖。因窖中的水是固定的「死水」,雜質沉澱後能生成一種臭味,而土窖中黃土能夠滲透吸附這種味道,水泥窖則不能。此外,還因水泥窖代價太高,絕大多數百姓是修不起的,而修土窖除花點力氣外,取材是不用一分錢的。

因此,即使今天,隴東人仍是丟不起祖先留下的這個發明,它仍是貧困地區群眾解決生活用水的傳統辦法。

有一段時期,在甘肅省範圍內掀起捐助「121雨水集流工程」,主要內容是每戶建100平方米水泥集雨場,打兩孔水泥蓄水窖,發展一處庭院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隴東「水窖」的再發明再創造,是利用人民群眾的智慧,緩解北部山區群眾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困難的「洋辦法」,起源於隴東水窖,是隴東「水窖」的擴大應用。

水窖,這種埋藏在黃土地下的「水瓶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隴東人。既是隴東人民用智慧戰天鬥地、抗禦乾旱的歷史見證,也是隴東黃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畢萬智,筆名雲歸何處,甘肅環縣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現為慶陽市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愛好文學,有多篇散文見諸紙媒和平台。


投稿諮詢微信:zxm549750302

雜誌徵文郵箱:zxm789654@126.com

網絡徵文郵箱:zgxiangjianmeiwen@163.com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杜絕抄襲,文責自負

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