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經在她的作品《天才夢》的開頭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其實一個人貼上天才的標籤並不是什麼好事,有人追捧,更多的是那些平白無故在生活中經歷的刺痛與尷尬。
80後代表作家蔣方舟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少女,她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2009年獲得第7屆人民文學獎散文獎。加諸在她身上的光環太多,當然她所受的爭議也更多。
時光恍惚,80後也已經不再年輕了,這位轟動文壇的天才少女也成長為了一個青年人,褪去天才少年的光環,以一種更為成熟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天才少女蔣方舟——寫作中成長與痛苦
1999年,一本叫做《打開天窗》的書橫空出世,在當時的文壇,激起了不小的水花,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感嘆道:「寫得太漂亮了。」
那一年,9歲的蔣方舟用一種稚嫩而肆意的態度闖進了文壇,孩子世界的純真與幽默藏在天馬行空的文字里,也就是那一年,很多人認識了蔣方舟。
12歲時蔣方舟完成了自己的第2本書《正在發育》,孩子世界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她的筆下變成天馬行空而又妙趣橫生的文字,她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讚譽。
或許是寫作讓她和她的家庭嘗到了太多的甜頭,作為母親的尚愛蘭開始全心全意培養女兒寫作的興趣,小小的女孩兒筆耕不輟,在18歲之前接連出版了9本書,在多家報紙開設了自己的專欄,這一切為她貼上了太多天才的標籤,在那個網際網路信息上不算髮達的年代,蔣方舟已然是家喻戶曉的神童。
有人羨慕的同時,自然也有人批評,有很多人認為蔣方舟的人生是過早的催熟和「傷仲永」式的教育,蔣方舟的人生該走向何處,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她所決定的,而是她的母親尚愛蘭所決定的。
因為蔣方舟的寫作生涯是在母親的恐嚇之下開始的,母親告訴她,小孩子如果不寫作的話就會被警察抓走,與寫作一同出現在她人生中的是害怕。
她獲得了多大的榮譽,就遭受了多大的質疑,天才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太多別人無法想像的東西,她在批評與不懷好意中漸漸長大,直到她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線,有人說那個天才隕落了,可是天才真的會隕落嗎?
青年作家蔣方舟——要接受生活的瑣碎
高中畢業之後,蔣方舟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清華降分60分錄取一個學生,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位一直習慣於用沉默來面對流言的天才少女第1次選擇了反擊,在博客上發表了《我沒有被破格錄取》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但是她依舊逃不掉被黑的命運,孤獨的走完了她的少年時代後,漸漸的淡出了公眾的視野,默默的將自己關在獨屬於自己的文字世界之中。
蔣方舟是與韓寒,郭敬明等人一起出現在文壇上的,他們三人代表面對文學的三種態度,很多人都習慣於將他們拿出來做比較,就連蔣方舟自己也明確表示過不喜歡郭敬明的作品,而喜歡韓寒的作品。
不知是少女的虛榮心作祟,還是真的喜歡,她似乎一直在有意的把自己的寫作方向往嚴肅文學的方向靠,歸根到底她討厭的不是郭敬明的文字,而是郭敬明作為作家身上卻有著商人的市儈與圓滑。
作為同一時期的作家,似乎只有蔣方舟在固守著自己的領域,與她一同出名的郭敬明已經拍了好幾部電影,成為了知名導演,韓寒也開始做自己的電影,有了新的追逐方向。
而蔣方舟固執的堅持著自己的寫作之路,她寫下了新書《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桑》記錄了自己的成長,也直言不諱自己在成長時期,面對作家身份的尷尬與無奈,在學校里,她是遺世獨立的怪人,是鶴立雞群的天才,在社會上,她也受到了無數的質疑與謾罵。
了解或者不了解她的人都會輕輕的感嘆一句:「哦,原來是那個天才少女啊。」不屑的語氣之中,多少帶了點羨慕,卻很少有人知曉她內心的苦楚。
好多人都覺得,這個從小在文字世界裡掙扎徘徊的少女,一定是嚮往詩與遠方的,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不適合遺世獨立的她,直到不久前,蔣方舟在出席節目的時候,用一種平淡而又漫不經心的語氣說:「這幾年我最討厭的一個詞就是詩與遠方。」
她說:「詩與遠方,不應該與眼前的苟且截然對立起來。詩與遠方就是眼前的苟且,眼前的苟且也是詩與遠方。」這句話聽上去多少帶點哲理的意思,其實歸根結底,不過是一個漸漸成熟的青年人,以一種洞若觀火的姿態揭示生活的全部意義——要接受生活的瑣碎。
平凡瑣碎的溫暖生活也是詩與遠方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苟且和遠方,走在深溝仰望夜空才是常態。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沒有人的生活是十全十美的。
蔣方舟的觀點或許代表了一大部分80後的觀點,當我們漸漸厭倦了生活的苟且時,很多人都會想到逃避現實世界去追逐那所謂的詩與遠方,遠方在哪裡?遠方到底有多遠?這是一個沒有的答案的問題。
煙火氣和夢想其實是可以並存的,沒有人能逃避自己現在的生活,詩與遠方不過是一個海市蜃樓的概念,我們庸庸碌碌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生的悲歡離合和痛苦從來不曾遠離我們。
有無數人羨慕蔣方舟的生活,年少成名,一直生活在光環之下,外界加註在她身上的東西太多,生活本來就是一座圍城,有人羨慕她,她又何嘗不羨慕普通人的生活呢?
接受生活的瑣碎與平淡,接受自己的平凡與庸碌,這才是生活教會我們的全部意義,平凡的人生未嘗是不幸的,少女在文字之中無故流露出對平凡的嚮往,雖然多少帶了點外界批評的故作姿態,但我們也能從她的字裡行間讀出了一些年少成名的無奈與憂傷。
少年時期嚮往著策馬揚鞭去拯救這個世界,長大後卻不得不認清這個世界的殘酷,大多數的生活都是一地的雞毛,哪有什麼琴棋書畫,接受生活給予的一切,在煙火中溫暖而淡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