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電視劇《小歡喜》是同事推薦看的,同事說,做家長的,都看看吧,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好吧,看看就看看,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門道。面對高考,即便是在全國人民看來高考分不高、「很好考」的北京,考生和家長也是各種煩惱各種愁。
因抱著「一考定終身」的想法,三個家庭都陷入無比焦灼的備戰狀態,尤其曾為春風中學教師、現為文化校物理老師的宋倩和女兒喬英子,更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經宋倩輔導,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不計其數,用她自己的話是「一抓一大把」。
可輪到寶貝女兒喬英子,宋倩卻感覺有勁兒使不上:
雖然,每天精心煲制各種營養湯、料理每一餐,盡心竭力搞好女兒的後勤營養;
雖然,為讓女兒靜心學習,避免受干擾,家裡安上了隔音壁;
雖然,針對分數起伏,給女兒制定了周密的備考計劃,隨時提供各種複習資料,可以說,一個媽媽能想到、能做到的,做為媽媽、做為老師的宋倩全都想到、全都做到了,
但是,曾經的學霸、乖巧的女兒喬英子,高考面前,卻每每做出讓媽媽宋倩傷心、失望的舉動——不讓玩樂高,避開媽媽,到爸爸家玩;不讓吃垃圾食品,躲在爸爸家,吃個不停;不讓參加南大冬令營,自作主張提交報名表,非要去......。
宋倩只是希望,以己之力,幫到女兒,讓她順利考清華、上北大。可是,事與願違,她不希望女兒做的、與期望相反的事,女兒挨個兒做個遍,更出乎意料的是,女兒一度因為受不了她的關心,居然得了中度抑鬱症,想跳海自殺,還大喊「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要逃離你」!
做為一個媽媽,一個曾培養無數優秀學生的老師宋倩,當然是崩潰的,她沒想到,含辛茹苦、心心念念的孩子,居然討厭自己到這個地步,更沒想到,對女兒無私的愛,卻成了女兒心靈的絆腳石、讓女兒抑鬱成病!
本來全心全意為孩子好,非但沒幫到孩子,還摧毀了孩子的心志,差點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這,到底是為什麼?
劇中,另一位家長童文潔的一番話,做出了很好的解釋:家長以為保護好孩子,為孩子考慮周到,就是為孩子好,就能讓孩子少吃一些苦,實際上,該孩子撞的南牆、該孩子走的彎路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省。
有報道稱,近年來,孩子是優等生、父母是高學歷的家庭竟成了抑鬱症的重災區。
應該承認,高學歷父母比低學歷父母更重視教育,更願意對孩子的學習投入金錢、陪伴等,更願意把時間用於孩子的興趣開發、認知發育及提高成績上,但,重視教育不等於會教育。
好多高學歷的父母往往是高成就、人生經驗十分豐富的父母,這樣的父母自我要求嚴格、自身能力強,追求完美,過往曾經歷過痛苦掙扎、辛苦打拚,才取得如今的輝煌,有無數的經驗想和孩子分享。即便在學習上,這樣的父母也有一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學習方法,對於自己的孩子,當然會傾囊相授,希望孩子吸取自己關於人生、關於學習的經驗,好的地方直接拿來用、照著學,不那麼好、不那麼靈光的,就直接避開,不走彎路、不撞南牆、少吃苦,最大化地實現人生價值、上最好的學校,成功幸福有出息。
但是,高學歷、高成就父母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
孩子是有血有肉、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理想,想過自己的人生,並不會完全按父母的意思來。哪怕父母不希望孩子走的彎路、不希望接觸的垃圾食品,也想體驗一下、嘗試一下,就像劇中童文潔說的,哪怕是南牆也要去撞一下。這就是一個渴望成長的孩子最樸素的願望和生命動力。
為什麼父母高學歷、高成就,成績優秀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主要這兩個原因:
- 對孩子過高期待
- 不允許孩子犯錯
暢銷心理學專作《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曾說:我們不能剝奪他人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
這句話,恰好適用於親子關係,尤其高學歷、高成就的父母和優等生的孩子,像宋倩和英子。宋倩以為,憑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憑自己對女兒濃濃的愛,女兒只需按自己的想法,配合自己的節奏,上清北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但是,她不明白,上清北,只是她的想法,不是女兒的,她對女兒的要求和安排,都是出於自己的想當然,並沒有尊重,更沒有關心女兒的想法和需求。
父母的過高期待,當然就不允許孩子有一點的不合拍和差錯。但是,經歷痛苦,從痛苦中受益也是一個人的權利,也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然,該孩子經歷的,就要經歷、就要體驗,一個人只有在受挫中才能成長,假若我們替孩子背負本該其受的痛苦,替其化解一切難題,孩子就無法正常地享受人生。
如果,怕孩子走彎路,就直接干涉,禁止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就會覺得生活非常不真實,沒有真切體驗,沒有安全感,屬於孩子的生命活力無法被激發,就會感到壓抑、鬱悶,心理健康亮起紅燈,這也是英子患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那麼,高學歷、高成就父母如何把握愛的尺度,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學會放手是最該做的。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這些經典的語句,道出了親子相處的真諦,父母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追尋,有自己的使命要擔當,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完成,父母無法替代,更無法攔阻。
只有學會放手,調整自己的心態,接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按照生命本真的引領,承擔使命,迎接挑戰,適當時候父母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庇護,孩子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碧海藍天。
祝福每一位「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把握愛的邊界,在愛與理解中學會成長!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