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座世界上最短的橋您知道嗎?

2019-05-17     小眼兒看社會

二十年前,歌唱家蔡國慶有首歌傳唱四方,歌詞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北京的橋,歌名兒也就叫《北京的橋》。北京地區橋是不少,新時期建的立交橋就更多了。不管是歷史上的、還是新建的,反正北京帶橋的地名兒也不少,其中有一處很有意思,堪稱世界上距離最短的橋。所謂最短,並不是真的說它的長度,而是來自於它的名字,因為它叫「半步橋」,一座「橋」,半步就能跨過去,恐怕沒有比它再短的了吧?

半步橋位於西城區(原宣武區)西南部,北起白紙坊東街,西至右安門內大街,南至右安門東街。這兒離萬壽公園不遠,公園南側還有一條半步橋街,對半步橋呈半包圍形狀。半步橋,顧名思義,半步就能跨過的橋,說它是最短的「橋」,應該不為過吧?問題是這座橋在哪兒呢?現在肯定是無處覓其蹤了,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座橋還單說呢!曾經真正存在過的橋,大多會寫進地方志等歷史文獻,比如天橋、虎坊橋,那真的是因為橋而得名。而半步橋呢?我們來看文獻是怎麼說的,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里仁街,在右安門東北,距盆兒胡同一里許。雲有寶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橋,井二。」您注意了嗎?「曰」半步橋,而不是「有座」半步橋。話說回來了,如果真是半步就能跨過,那還是橋嗎?

關於半步橋的由來,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說半步橋之稱來源於「半步橋監獄」。這裡早先確實有一座監獄,但是名字並不叫半步橋監獄,而是叫京師模範監獄。這是中國政府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現代監獄,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動工,未等工程完工,清廷便已覆亡。1912年竣工時已是北洋時期,時稱京師第一監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改稱河北第一監獄。民間俗稱為半步橋監獄,或者稱其為「王八樓」。為什麼叫王八樓?因為這個監獄的規模不小,有五排監舍,可關押1500餘犯人,五排監舍以中心樓為圓心散射開的,形狀特別像一個王八蓋子,所以老百姓才有此戲稱。據說當時監獄的北門外有一條水溝,為了通行,在溝上鋪了幾條石板,當做橋來使用。然而常走這個橋的多是罪犯,他們都帶著腳鐐,不能像正常人一樣邁步,只能是半步半步的挪,「半步橋」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種說法,說在明清時期,半步橋地區很是荒蕪,多菜地和溝渠,菜農為了走路方便,就在溝渠上搭一條石板(也有說木板的)做橋,由於溝渠很窄,所以半步就能跨過去,久而久之,半步橋就成了此地的地名兒。相比之下,第二種說法更可信。因為剛才咱們說了,半步橋之名已經見於《光緒順天府志》,而京師模範監獄開工時已經是宣統年間,也就是說,半步橋地名的得來,比監獄要早,不然也不會有半步橋監獄之說。而且,早年間這一帶確實比較荒蕪。您看現在,半步橋附近建設得相當不錯了,人口也很密集,但是在早先,都甭說明清時期,就是倒退幾十年,這裡還是人口稀少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之後,半步橋監獄還在,監舍也仍舊大體沿用,只不過更名為北京市監獄,關押還都是重刑犯。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半步橋監獄已經破敝不堪的舊址還在。此後,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步伐,這一帶開始進行改造,變身為住宅區,但是依稀還能看到崗樓殘跡。試想,監獄怎麼可能建在人員密集的鬧市區呢?您結合附近的地名兒就能看出些端倪,像白紙坊、南菜園、櫻桃園等,離著都不遠。由此可見,當初這裡並不繁華,多是果園、菜園、造紙作坊所在地。明清時期,半步橋地區水源充足,有葦塘溝汊,也有水井,到處是野草荒地,有零散的農戶祖居在此,以種菜為生。

生產勞動過程不同於平常走路,如果是正常走路,窄小的溝渠一步就跨過去了,但是挑水、挑擔、施肥、收成,來來回回多有不便,於是菜農在溝渠上搭石板做橋,方便通行。由於「橋」實在太小,因此人們戲稱為半步橋,久而久之便形成地名兒。解放前,據說有郭姓、史姓兩家在此擁有大面積的菜園。史家園子中間史家一口大水井。井邊挖一條壟溝通往菜畦,井水用轆轤打上來後,順著壟溝流入菜地。為便於生產過程中人車通行,在壟溝上便搭放了一塊舊石碑做橋。也就是說「半步橋」的景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後來,不少遷徙而來的人在半步橋聚集,多是一些手藝人,像捏泥人的、鋦盆鋦碗的、焊洋鐵壺的等等,他們幾乎都住著清一色的自建土坯房,這裡儼然成了一片平民區。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是鄰里關係很好、相處融洽,逐漸密集起來的人口,也使得半步橋有了些名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民經濟開始好轉,政府逐漸在半步橋籌建新房,至90年代初,原來的老街坊住進了花園小區。

如今的半步橋還有平房宅院,更多見的現代高樓,以往的滄桑,都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IGGwBmyVoG_1ZbR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