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名副其實的表演藝術家;
他是極少數成名後沒有被定型的演員之一,戲路寬闊,演技精湛,焦裕祿、楊善洲、宋大成、宋江等經典角色早已篆刻進幾代觀眾的記憶中;
戲劇梅花獎,電視飛天獎,金鷹獎,電影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他出道40餘年、斬獲33次影視大獎,是國內唯一拿過「大滿貫」的影帝,被譽為「中國最貴的男演員」;
然而,他也被稱為「中國最清貧的影帝」;
他就是李雪健。
1954年,李雪健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
1965年,11歲的李雪健隨父親前往貴州;在中學裡,由於宣傳隊都是女孩,缺少男演員,自小喜歡錶演的李雪健就這樣陰差陽錯地被選入了宣傳隊。
1973年入伍後,憑藉著對表演的熱愛,李雪健成為解放軍二炮業餘文藝宣傳隊的隊員。
1978年改革開放,李雪健又憑藉出色的表演才能考入空政話劇團,成為一名正式演員。
在一次採訪中他也曾說過:
可以說,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作為演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對於優秀文藝作品的需要日益強烈,也讓作為演員的我有了更多的機會。
1980年,團里排話劇《九一三》,飾演林彪的機會終於落在了26歲的李雪健頭上。
也是因為這個難得的機會,讓李雪健這個名字烙印在中國影視發展史上,成為無數後輩的榜樣和楷模。
為什麼說《九一三》飾演林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因為當初的歷史條件下,劇團演員不夠用,所以才找他來臨時頂替。
可是李雪健完全沒有因為只是「臨時工」,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為了形神兼備,李雪健一個月內把自己餓瘦了20斤。
他還專門找來各種照片、錄音細細揣摩林彪的動作,說話聲音,努力做到神態行動都人角合一。
甚至為了找「手冰涼」的感覺,每次上台前還要少吃甚至不吃。
舞台上,他刻畫的林彪是一個病態的、偏執狂的人,用假嗓子念著晦澀的格言。
他飾演的林彪有多成功?
當時的空政文化部長黃河就說:「把這小子化妝後擱天安門上能把人嚇死。」
就這樣一個認真的「臨時主角」,憑藉在話劇《九一三》中的出色表現,他奪得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在隨後的演藝生涯中,他又陸陸續續為觀眾帶來一系列鮮活的藝術形象。
如果說之後的電影《焦裕祿》讓李雪健名聲大震,那麼1990年中國內地第一部室內電視劇《渴望》的熱播,則讓李雪健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這部電視劇起伏的劇情讓數以億計的觀眾同悲共喜,而貫穿全劇始終的男主角宋大成,更是以他特有的淳樸、善良、寬厚、真誠且有些窩囊的性格特徵走進了觀眾的視線。
我記得當年還有這麼兩句話:「嫁人要嫁宋大成,娶妻當娶劉慧芳。」「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
李雪健用自己的表現向所有觀眾和同行再次證明了自己的表演實力,更憑藉該角色獲得「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
石揮、藍馬、曹景陽這三位「扔人堆兒里找不著、登上舞台,躍上銀幕又光彩奪目」的大師級的藝術家是他的偶像,他也不斷地朝著他們的方向努力。
拍攝電影《楊善洲》的時候,為追求形象逼真,他跑去大涼山:穿老爺子穿過的衣服,睡老爺子睡過的床,走老爺子走過的山路……
李雪健這樣說:「藝術,來源於生活。」
在拍《水滸傳》時,他兩次從馬上重重摔下,仍堅持自己騎馬;為了演好潯陽樓題反詩這齣戲,他臨時練習了3個月的毛筆字。
每一次拍戲,他都習慣一個鏡頭準備多種方案,反覆打磨,一直演到導演和自己都滿意。
記得去年有人抱怨工作中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更稱之為「高危職業」,而李雪健是這麼說的:「苦和累不必掛在嘴邊,沒有苦中苦,哪來甜中甜呢?」
2000年11月,李雪健在陝西參加電視連續劇《中國軌道》時,被查出患上鼻咽癌,必須到醫院接受治療。
當家人都在為李雪健的健康擔憂時,他在乎的是,如果這個戲因為自己沒拍成,他就是要臭名百年,他心裡過不去那道坎。
他對於演戲的責任感是骨子裡的。
妻子于海丹也知道讓丈夫把戲停下來治病不可能,所以夫妻二人決定放棄馬上手術的方案,而改為保守的化療。
每天上午,李雪健都要由妻子開車送到醫院去做化療,下午再趕到拍攝現場拍戲。
《中國軌道》的製片人伍獻軍後來回憶說:
「每次我到拍攝現場,都會看到李雪健在認真地拍戲,而工作人員則在一旁默默地流淚。在拍最後一場戲時,李雪健說話已經非常困難,但他仍聲情並茂、一氣呵成地說完大段台詞,在場的劇組人員都聽得熱淚盈眶。」
大家都說,李雪健是用心血和生命在鋪築著《中國軌道》。
拍攝電影《橫空出世》時,在西北大漠40多度高溫下,李雪健穿著大棉襖,渾身燥熱,嘴唇乾裂。
但為了塑造好角色,他不顧鼻咽部腫瘤、口腔內壁和舌頭出現大面積潰瘍,依然拚命地抓起一把一把沙子往臉上揚,堅持拍戲一個月。
這部戲讓他獲得第6屆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他把獎盃獻給了原子彈試驗基地。
曾經李雪健老師被問到「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他笑著說:
最大的幸福啊,就是每天都有盒飯吃。因為有盒飯吃,就代表著有戲拍。
這不是傻,這是一顆匠人之心。對演戲,他有執念,放不下。
2002年,與病魔做了一年鬥爭的李雪健復出。
浴火重生後的李雪健開始了演藝生涯的新階段,他更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機會,為觀眾塑造更多好角色。
他挑剔地選擇作品、角色以及合作者,遇到喜歡的角色,哪怕心裡沒底也要嘗試。
他總說:「每一個角色都是一次生命,演一個就少一個,演一個就要成一個。」
從2002年重新開始拍攝至今一直沒有停下腳步,《歷史的天空》《搭錯車》《新上海灘》《趙樹理》《高緯度戰慄》《父愛如山》《嘿,老頭!》《少帥》《北部灣人家》等優質影視劇。
在《少帥》這部作品中,李雪健和文章搭戲演父子。張作霖一句沙啞的「媽了個巴子」,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這也讓讓觀眾紛紛感慨「李雪健之後,再無張作霖」。
連知名主持人竇文濤都說,自己追劇時是跳著看的,哪裡有李雪健就看哪裡,張作霖死後,直接棄劇了。
不論是歷史上評價褒貶不一的張作霖,《嘿,老頭!》里患上老年痴呆的父親,還是《搭錯車》里不能說話,只能通過動作、神態來表達情感的啞巴男人......他都演繹得生動傳神。
他追求的,是變成一個「不像演員的演員」。
「希望觀眾忘掉我,記住角色。貼『李雪健』標籤的人物,我不演。」這是李雪健的名言。
在網絡上,只要搜索李雪健,對他演技的評價全是滿屏的「戲骨」「絕了」和「大寫的服氣」等等。
其中有一段評價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李雪健生病後,需要助聽器才能聽見聲音,但是拍戲的時候戴助聽器就會穿幫,怎麼辦呢?他就把其他演員的劇本也背下來,人家一張嘴,就知道在說什麼。
再看看那些連台詞都要念123的所謂演員,可笑嗎?
如今的很多藝人,做演員是為了賺取更高的片酬,獲得更多的名聲,得到更多的利益。
而李雪健,他也在乎名和利,但名一定要是好名,為了利,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
作為著名演員,他是商業廣告絕緣體。
出道以來,僅拍過一次商業廣告。
那是2005年,架不住別人勸說,試水拍了個咽喉含片的商業廣告,旁白是:沒聲音,再好的戲也拍不出來。
他主演的《搭錯車》熱映時,引起了一些人的誤會,認為他有「打臉」的嫌疑。
「我當時覺得,真丟人,真想抽自己一巴掌!打那時候起,我下定決心,再也不接商業廣告了。」
他為此深深自責,反省內疚了許久,覺得對不起觀眾,對不起演員的身份。
從此,他的第一條商業廣告,也成了他的最後一條商業廣告。
在明星忙著走穴撈金的今天,他把名譽看得比什麼都重。
曾有人問他:「您是最貴演員,什麼才最貴?」
李雪健回答說:「觀眾最貴。」
好一句「觀眾最貴」,就問那些所謂粉絲成群的明星,臉疼不疼?
別人把演戲當做職業,他卻當做一生熱愛的事業。
40多年來,從一個「跑龍套的」成長為好演員,再到表演藝術家,一路上,李雪健低調做人,踏實演戲。
藝術生涯40年,他塑造的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零差評的存在。而這一些,都源自他一直以來秉持的敬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我記得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曾與李雪健、胡軍合作《孤軍英雄》的女演員柯藍,曾毫無保留地報答了對李雪健的敬仰。
他是一個你看到,你的汗毛都要向他致敬的演員。有時,跟一個你仰視的人合作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因為很怕一接觸就失望,理想破滅,可與李雪健的接觸卻堅定了信心,想做他這樣的演員,他這樣的人。他是真正的大師。
2016年「金鷹獎」頒獎現場,男演員胡歌得知摘下影帝桂冠,上台領獎前,第一個動作是走到他面前,
雙手合十畢恭畢敬道:「受之有愧」。
胡歌獲獎時還感言:「飛機上,我有幸碰到李雪健老師,他德高望重,只帶了一個隨行人員,我很慚愧,我帶了三個。」
李雪健就是這樣一位,當之無愧的德藝雙馨老藝術家。
《人民日報》曾在2016年刊文:一個演員,演了近40年,怎麼會毫無緋聞、毫不鬆懈?怎麼會讓那麼多觀眾和同行喜歡他、認同他、敬重他?
或許,所有的答案都在李雪健的人生里吧。
現在的一些演員,就欠缺李雪健老師這種藝術態度;現在的娛樂圈,就缺少這種在人格魅力上,能對觀眾產生深遠的影響的藝術家。
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謝點贊和關注的你。
各位讀者,請找出圖中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