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政壇上有一個,被歷代學者評很高的大人物,他就是讓蔣介石,毛主席敬佩不已的名儒——曾國藩。
生來富有傳奇色彩,他的祖父在睡覺時夢見金蟒繞樹,不一會其兒媳江氏房中傳出啼哭,曾國藩降世了,曾國藩原名曾子誠。之後患上銀屑病,發病時身上結痂好似金蟒鱗片覆蓋在身上,這更加堅定了他金蟒轉世的念頭。
曾國藩
幼年好學苦讀經書,其父曾麟書是個秀才,奈何屢試不中,喪失信心。但其未忘記是宗聖曾子的傳人,是詩書禮儀之家。便全身投入到小曾子誠的學習上。大家都聽過,賊去偷曾國藩家東西,不料三更半夜曾國藩還在讀書,賊便耐心的等。不料兩個時辰過去了,曾國藩抱著書還沒背下來,氣的賊翻下牆,對著曾國藩讀書的內容滾瓜爛熟的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留曾國藩一人呆若木雞(我覺得故事八成是杜撰,畢竟一個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的高級知識分子不可能比不了一個小賊,只是側面突出其刻苦努力罷了)
少年得志長風破浪,身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家有讀書基因,所以讀書之路自然比較平坦。道光六年,童子試第七名;道光十年,考入漣濱書院;道光十二年,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四年,進入長沙嶽麓書院;道光十八年,殿試三甲四十二名,同進士出身。道光帝親拔為同進士出身第二。後受軍機大臣穆彰阿賞識。後做到翰林院庶吉士。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湘鄉漣濱書院讀書時受歐陽凝祉賞識,又因為兩家是故交,所以歐陽先生為曾國藩做媒。
曾國藩
中間還出了一個小插曲,歐陽先生為曾國藩做媒的是當地大戶人家王氏,正當曾家擺好酒席,開始慶祝時。王家女孩卻悔婚。因是歐陽先生做媒,王家卻悔婚,歐陽先生面子上過不去。歐陽先生一急之下,和曾國藩父親曾麟書商議將歐陽家長女歐陽氏嫁給曾國藩,就這樣溫文爾雅,又知書達禮的歐陽氏成為了曾國藩原配夫人,後為他誕下曾紀第(取及第之意,得天花而殤),曾紀澤(在左宗棠抗擊沙俄時,作為中國的外交官與沙俄交涉)
前程光亮卻一路坎坷,官路不長,因看不慣官場黑暗血氣方剛獻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結果被驕傲自負的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咸豐二年(1852年),得母訃聞,回籍奔喪。後仕途遇險,去江西擔任考官的路上,遇太平天國包圍,只能回家守制。
太平天國事起後,在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一眾人的領導下,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各地農民起義如星星點火一樣,大清的統治危如累卵。這時,咸豐帝聽取建議,既然腐朽破敗的綠林軍,八旗軍如同酒囊飯袋,不如放寬政策,讓各地鄉紳地主們武裝起來反抗農民運動。因曾國藩所在的湖南正是太平天國運動活躍之地,這時咸豐帝想到了這個回家待制的曾國藩,想到他當年忠心耿耿的《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於是馬上令其編練地方武裝。(自此漢族地主階級勢力開始壯大,為辛亥革命時各省紛紛脫離清朝統治,導致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埋下了隱患。)
曾國藩
曾國藩接受任命,這與他從小接受的忠君思想不可分割,加上積極入仕的思想,曾國藩迅速編練湘軍對抗太平天國。初期迎戰不力,因從鄉下招募的農民兵,意志不堅定,缺乏訓練,初期節節敗退。慘遭兵敗靖港,欲投水自裁後獲救。後石達開率太平軍攻擊湘軍水師,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
經過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內訌戰鬥力顯著下降,加上農民階級特有的軟弱性,貪圖享樂,天京整個成了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人間天堂。到了後期,石達開與韋昌輝不合,率十萬精兵出逃,繼續抗清。儘管太平天國實力下降,但湧現出的新一代小將,如李秀成等,與石達開繼續抗清,仍舊給湘軍,給曾國藩造成不小的壓力,痛失愛將塔齊布,痛失好友胡林翼,痛失胞弟曾國華。難以想像曾國藩是怎樣以一個書生的身份,在大清國危難之際,毅然挑起抗擊太平天國的重擔,承受眾多人生失意,承受家人的離去,好友的離去,知己的離去。還要一併承受皇族的猜忌,不給錢不給糧的困苦處境。
曾國藩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其經典《冰鑒》,《曾國藩家書》流傳至今。毛主席都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但其殺伐果斷,尤其天京陷落,城內百姓殺伐殆盡,橫屍遍野。被人稱作「曾剃頭,曾屠戶」。天津教案時偏袒洋人,被人稱作賣國賊。
終其一生都在為清政府服務,為地主階級服務。佩服他的人稱他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碧空心自知」其功過利弊,我們都無權評說,但留下儒家理學,治國理政,持家有道,都值得我們去仔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