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像病毒一樣蔓延|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式父母不堪重負

2019-09-07     靜月荷

中國式父母正在被焦慮困惑|望不到盡頭的求學之路讓父母苦不堪言

傳道受業解惑者

又到一年一度開學季,想必很多父母正在為孩子的入學、升學擔心、憂慮,甚至焦慮不安。

孩子剛剛三歲就上幼兒園,那么小能適應集體生活嗎?會不會被小朋友欺負?

孩子小升初沒能進重點中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今年孩子高三,最關鍵的一年到了。孩子能不能在最後的衝刺階段,保持住目前的優勢,並能有所突破,爭取明年高考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孩子今年大四了,他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了嗎?畢業後能不能順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

你是不是也和許多家長一樣,正在為孩子的成長、升學、就業而擔心憂慮,甚至焦慮得心神不安?

01.中國父母對孩子寄予的希望總是超出孩子的能力

中國父母和孩子

中國父母歷來注重孩子教育,古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榜樣。

孟母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不惜一次次搬家,最終搬到一所學校跟前,才算滿意;而當兒子不好好念書時,母親為了教育兒子,不惜把自己正在織布的梭子割斷,教育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成功。

再看看如今的父母,大家更是有過之而不為。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謀劃。為了讓孩子將來能上一所好學校,早早的就開始找學區房;甚至從孩子上哪所幼兒園、到幼升小,上哪所小學,可謂父母想方設法、操碎了心。

哪一個優秀學子的後面,沒有一把心酸淚、沒有一串感人的故事。細細數來,都是不堪回首的心酸往事。

特別是每到升學季,「焦慮」就會像病毒一樣在家長的心理蔓延。面對「慘烈」的擇校競爭,父母首先亂了陣腳。

同事孩子各方面還不如兒子,別人為什麼上了名校,我家兒子為什麼就不行?焦慮折磨著父母,像毒液啃噬著父母的心。他們無心上班,夜不能寐。和朋友聊天,開口就是你家孩子在哪所學校上學?

為配合名校招生對學生各項技能的要求,各種興趣班如雨後春筍搬拔地而起。父母更是不惜花血本也要孩子把送到各種興趣班培訓,只為將來孩子入學時可以獲得一張入場券。

於是,不考慮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管這種短期教育對孩子技能的提高,到底有多大作用。反正,只要別的孩子在學,自己的孩子就不能落下。英語、鋼琴、繪畫、圍棋、舞蹈,甚至奧數、跆拳道等等。

結果是,孩子在本該享受童年快樂時候,卻被各種興趣班課程擠壓得沒有了一點快樂可言。

放學後,看著正在操場玩耍的小朋友:「媽媽,我可以和他們玩一會嗎?」

「不行,和老師約好的,今天我們要上美術課。」

周末,孩子揉著惺忪的睡眼:「媽媽,今天我能不上鋼琴課嗎?」

「不行,等上完鋼琴課,帶你去遊樂場,好嗎?」

看著孩子日漸消瘦的小臉,母親心裡也不是滋味。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現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到時,他能知道我的良苦用心。母親這樣安慰自己,把還未睡醒的孩子從床上拉了起來。

她知道,今天又將是忙碌辛苦的一天,路上幾個小時的車程,可以讓孩子再睡一會兒。

02.中國孩子正被父母寄予的希望,壓得喘不過氣

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現實卻是:父母是唯一不需要上崗證就工作的人。許多父母在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時,就被迫迎來了小生命的到來。

他們踉踉蹌蹌,邊學邊上路,有時就難免出錯,難免對孩子造成傷害。但他們的本意都是好的,並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受原生家庭影響,致使性格上有一些硬傷。比如,童年時孤獨缺愛,沒有習得一技之長;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又未能考上大學,致使一生都在社會底層混,失敗的人生讓他們萌發了要好好培養下一代的願望,並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實現他未實現的人生夢想。

但是,父母想過沒有:這樣對孩子公平嗎?這只是你的人生夢想,可不是孩子的。他們應該有自己的人夢想,而不是你強加給他們的。

前陣子,同事就被她兒子小升初攪得坐臥不寧、心神不安:

失眠中的小憩

同事說: 大寶今年9月就該升六年級,距奧數點內考不到一年時間了,可兒子一點也不著急,成天磨磨唧唧,根本沒時間做奧數題。真擔心兒子,明年考不上重點中學該咋辦?

這是因為,近些年西安各名校小升初門檻不斷提高,奧數成績也作為考核優秀生源的條件之一。學校通過奧數班來招收優秀生源的情況,逐步演變為學奧數的同學可以優先進入名校。一時間,為小升初做準備,多少家長逼孩子上奧數班,哪怕孩子對數學一點也不感興趣。

而奧數點考試,一般都不會提前通知學生。往往是在臨考試的頭天家長才能接到考試通知。

而且,點考是為了提前預錄優秀學生,每個學校給每個點的試卷量是有限的,所以培訓點會優先通知成績較好的學生參加,保證能夠真正選拔上優秀生源。

也就是說,點考僅僅只能錄取小部分優秀的學生,如果通過考試,他們就將獲得優先進入名校的機會。

因此,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奧數這一塊。同事對於兒子的奧數成績擔心、焦慮,不是沒有原因的。

同事繼續分享她的焦慮,她不想看孩子學的那麼辛苦,但又沒辦法給他減負。直到有一天與孩子發生衝突,孩子完全爆發,才讓她始料不及。

那天,因為兒子數學卷子,成績考的太差了。她當時大發雷霆,然後兒子就爆發了,說:他不想不上學了,什麼課外班也不上了。

過後兒子很痛苦的和媽媽說:我不知道那些好同學為啥都能學習那麼認真,我為啥就學不動?

同事對兒子說:那你就好好和同學請教,學學他們的好方法。兒子卻哭著說:沒用的,我也想好好學習,把各門成績都趕上去。可我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把自己變得像他們那樣優秀。

同事也承認,她兒子的興趣班報的有點多。圍棋是孩子自願學的,英語是小時候一直學上來的,奧數是四年級開始學的。

後來她也和兒子討論過,現在學習壓力太大,沒時間玩,可以選擇性放棄某些課外班。兒子給自己的興趣課排序,首先保留圍棋,選擇放棄英語和奧數。

同事說:放棄英語她能接受,但是如果想上好學校奧數是必經之路!

同事一直想說服兒子,奧數不能放棄!可面對無助的孩子,她還能要求什麼呢?母親心裡比誰都難過。

其實,造成這種僵局的原因,是家長太看重孩子將來能不能考上名校。如果不把孩子考上名校作為最終目標,家長和孩子就會放下包袱,大家活得比現在要輕鬆愉快的多。

03.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往往輸給了自己

人生的起跑線

美國華盛頓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說:

「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而我們的父母很多時候,並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是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為孩子做主,替孩子安排未來的命運。

而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正把自己的擔心和焦慮,時時傳遞給孩子,讓本該享受輕鬆快樂的年齡,過早地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所以,當我們為孩子的未來焦慮的時候,應該想一想,我們恐懼、擔心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如果孩子真的沒有考上名校,他的人生就一定是失敗的嗎?

如果讓孩子就上小區里幼兒園、上個普通小學,普通中學,甚至是普通大學,結果又怎樣呢?

難道讓孩子考上名校,真的就比孩子的身心健康還重要嗎?

其實,當看到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孩子沒有考上名校天也不會塌下來的!最多是我們父母覺得面子上掛不住,覺得在同事朋友面前,孩子沒有給自己爭光,心理有些失望。

但這畢竟是孩子的人生,他們不是為了給父母撐面子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只要他們過得開心快樂,進不進名校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焦慮有時也像紙老虎,你強它就弱。當你焦慮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到底擔心、害怕什麼呢?即使最壞的結果出現了又能怎樣你?這樣問過之後,也許大部分焦慮就會漸漸消散的。

白岩松談在談【中國教育的誤區】時有這樣一段話: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家長之後我們很多的夢想,很多的關注是一生不可能實現的,是虛幻飄渺的。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於是,我們為了追求那些我認為虛幻飄渺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

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可能都看過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其實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萬米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達到終點的。

但是,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在拚命的「搶跑」。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像今天中國學生的家長如此的熱衷於「搶跑」。

這就是中國的實情,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明星、成為像馬雲、柳傳志、俞洪敏式的社會精英人才。而唯獨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一個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喜歡人生的人。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許多孩子,就在家長和學校的雙重壓力下,精神崩潰,甚至連基本的學業都無法完成。

當一個花季少年,因不堪重負,選擇輕生、或患上嚴重的心理疾患時,想必,只有到了那一刻,父母才會驚醒:原來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不管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還是《小別離》,居中盡現了中國式父母在面對孩子中考、高考時的百態人生。可以說,家有中考、高考生的家庭,都過著一種非同尋常的生活:父母將所有重心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甚至,父母會放下手裡的工作,全程陪讀。這種無形的壓力,讓孩子身心俱疲,甚至差點患上心理疾患。

人們往往從電視劇,從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參悟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在以自認為對孩子好的前提下,做出了許多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

而只有當悲劇發生的那一刻,父母才會深深懊悔:早知道這樣,就不該逼孩子學這學那,更不該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人生變成自己的人生。

04.你以為把全部心思用在孩子身上,他們就會感激你嗎?

母女親密交流

上個月,朋友因孩子中考沒考好,與重點高中無緣而糾結鬱悶,導致失眠,短短二十幾天時間,整個人瘦了十幾斤。在陪朋友去西京看身心科醫生時,才知道現在患這種病的人太多了:小到小學生,大到初中、高中生,成人就更用說了。大家活的真不容易,壓力山大,導致心理出現疾患。

在等待區,遇到一位母親,她焦慮的在走廊里走來走去。在與她攀談後,她說起自己的糟心事:

她是帶女兒來看病的。女兒今年九月份要升初三,可就在這時候,女兒提出不想上學了,女兒說自己有病。症狀是:胃不舒服,噯氣。

女兒出現這個狀況有大半年時間了,母親帶女兒看過西醫,沒查出胃部有問題。後又看中醫,喝了不少中藥,可就是不見好轉。

她女兒自小就很要強,小學上的是重點小學,分在重點班;小升初以優異成績進了市重點中學。初一的時候,每次考試女兒都是年級前十,班裡前三名,學得也很輕鬆。

在初二的時候,有個男生追她,女兒開始分心。母親及時捕捉到女兒的苗頭,進行干預,後來女兒總算回歸正常。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女兒經常出現胃不舒服,時常噯氣。以為是女兒受涼、或飲食不當造成的,母親決定放下工作,專門為女兒安排一日三餐。可一段時間過去,女兒的症狀仍沒有好轉。

女兒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從班裡前三名,一下子滑到了二十幾名。老師找家長談話,希望家長配合幫孩子渡過難關。

女兒的情緒也越來越低落,回家不說一句話,坐在桌前也經常發獃。最近,女兒提出不想上學 了,母親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現在不上學,連初中文憑都拿不到;如果休學一年,明年她還願意接著上嗎?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看得出母親內心的矛盾和糾結。

有人點醒母親,讓她帶孩子看看心理醫生。也許孩子的病不在身體上,而在心裡。

看著瘦弱的女孩,面無表情地坐在那裡,不禁心裡一陣酸楚:正值花季少年,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對未來一副無欲無求的表情。

孤獨的女孩

母親說,她還有個姐姐,都已經工作了。老大出生時,她正和老公打拚,完全顧不上女兒。把女兒送到鄉下奶奶家,到孩子六歲時才回到他們身邊。

老大不愛看書,也不喜歡學習,有時間就幫他們做飯,收拾屋子。勉強讀完初中,就不想再念書,便和同村其他孩子一起到南方打工了。

老二 是在他們經濟狀況好轉了以後才有的,有了老二以後,母親就想把對老大的虧欠全部彌補在老二身上。

自孩子出生後,母親就不再參與生意上的事情,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老二身上。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沒讀多少書,他們忽略了大女兒的成長,如今面對老二,他們不敢再掉以輕心,一心想要培養出一個大學生。

人生就是這樣,讓父母看見希望的不是留給孩子多少財富,而是把孩子培養成人,看著他們健康成長,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事實上,這位母親也是這樣想的。女兒沒有讓父母失望,從小學到中學,她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鄰居們看好她,父母也以女兒為驕傲。眼看多年的付出,就要在二女兒身上見到成效了。

可就在這時,女兒突然提出不想上學了,這個打擊對於母親來說,不亞於晴天霹靂。

然而,女兒就是生病了,她開始厭倦學習,開始對自己以前十分看重的考試排名,一點也不關心,甚至對自己將來能否考上大學也一點不在乎。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奇怪:你越在乎,越是想要得到某件東西,而往往越會讓你失之交臂,越會在你猝不及防時,給你重重的一擊。讓你從雲端跌落到谷地,感受到什麼叫失敗。

事實上,人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容易犯一個錯:以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的未來完全掌握在父母手裡,孩子會乖乖地聽父母指揮,能如願以償次培養出一個父母所希望的孩子。

現實卻是,孩子在三歲以前,你可以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給他們再多的愛都不多。可是,一旦過了三歲,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如果父母還是一味地包辦、替他們做決定、替他們完成本應該由他們自己要做的事情。時間一長,孩子就變得依賴性強,遇事沒主見,甚至不願意動腦筋、不願參與各種社交活動。

其實,如果父母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要走的路,讓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那麼對父母是一種解脫,對孩子也是一種成全。

05.人生不以成敗論英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愛狗狗的男孩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愛孩子是母性的本能,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不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然而,有時候,你以為的愛孩子,其實是在用你自己的觀點約束和綁架孩子的人生。

人們習慣把目光聚焦在成功人士身上,以為人生只有成功這一條路,是唯一正確而又充滿光明的路。

如果失敗了,他的人生也將是失敗的,在人們的價值觀里,失敗的人生是沒有尊嚴、沒有價值的。

就像典型的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人們太看重結果,即使過程再完美,但結果失敗了,照樣得不到認可。

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人們變得功力,變得浮躁、焦慮,為了取勝,為了贏在起跑線,不惜用不正當手段,甚至搶跑,來達到獲勝的目的。

我們的孩子就成了這場博弈中的一個小小棋子,成了完成父母使命的一個玩偶。他們沒有自己的意志,沒有追求自我成長的權利。他們被動地接受父母替他們選擇的人生路,被動地完成父母強加給他們的興趣愛好。

克服失敗的恐懼

白岩松在《談中國教育》時說:

請問,在中國的教育里,什麼時候教過我們的孩子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如果我們不能教會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體面且有尊嚴地輸,並且把有尊嚴地輸上升到一種叫「第二種成功」的概念,我們怎麼可能發生巨大的變革呢?

大家總說我們中國要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調自主創新。在中國,創新是必須要提出來的,但是它和我們整個民族的基因是相對抗的。

我們必須改變民族基因,因為我們的民族基因里叫「槍打出頭鳥」。

我們所有的民間說法,都是與創新相違背的,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躲在後面。

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包容錯誤的環境嗎?我們有漂亮的失敗也是一種成功的環境嗎?如果沒有漂亮的失敗也是一種成功的環境,我們怎麼可能創新呢?

每個人都去做看得到的成功,不敢去做有可能面對失敗的嘗試,創新就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我們有幾個人在做著異想天開的試驗?而在美國的矽谷,有很多人做著讓中國人看來像開玩笑一樣的探索。

如果我們能接受「把有尊嚴地輸上升到一種叫『第二種成功』」這樣一種觀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坦然地面對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樣一種結果,而不再糾結什麼起跑線、什麼名校、什麼尖子上、什麼狹義上的成功。

社會總在進步,相信人們的觀念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轉變。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看重名利,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讓孩子腳踏實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想必到那時,人們的焦慮就會有所緩解,父母與孩子的矛盾也會減少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夢想,有願意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還何愁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4c1C20BJleJMoPMha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