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因為什麼入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坑?是良心的製作,演員的光環,考究的劇本,還是高度還原的場景和服飾?
最近,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因重現了天寶三年上元節當日的盛唐長安而大受歡迎。
這部劇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盛唐時期的長安城,而劇中的許多人物也確實有著歷史原型。
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十二時辰里長安的驚濤駭浪與人性沉浮。
人物分析
張小敬
張小敬是一位孤膽英雄,豪爽講義氣,他是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為國立下了大功,卻淪為了死囚;他身負血案,依法應斬,但卻臨危受命,扛起救下長安城百姓的重任。
對於國家失望透頂的他,恨透了官府的薄涼,卻真心愛著長安城內的老百姓,他可以為之出生入死,舍己忘我。
李必
靖安司實際主腦李必,是一名說棋神童。他手段犀利,殺伐果決,看似清高孤傲,實則有血有肉。
李必一心向太子,是個傳奇性的忠臣。
他天資聰穎,眼高於頂,對於張小敬這種市井之徒最初用而不信,但隨著事態的發展,他開始信而不疑,為保長安,與張小敬攜手揪出真兇。十二時辰過去,李必仍是那個智謀卓絕的李必。
龍波
龍波表面上是一個異域教徒,但實際上卻心思深沉。
他曾經是和張小敬出生入死的兄弟,但之後卻發展成了亦敵亦友的關係。長安城是他誓死都要摧毀的舊夢,面對仇恨和殺戮,他仍堅守對朋友的義氣和承諾,在他心中善惡仇恨自有定論。
林九郎
右相林九郎,其人物原型為李林甫。開元二十六年,東宮儲位空懸,李林甫數次勸說唐玄宗,讓他立壽王李瑁為太子。
玄宗卻屬意於忠王李璵,最終李璵被立為皇太子,後改名為李亨。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並無功勞,擔心新皇登基後報復自己,於是離間玄宗與太子的關係,但李亨仁孝謹慎,又有高力士的保護,其奸計未能得逞。這也就是劇中林九郎對太子欲除之而後快的原因。
崔器
總喜歡嚼薄荷葉的崔器,總會擲地有聲的說:「我是兵」,士兵的粗魯豪爽、忠貞坦誠在他身上淋漓展現。
他曾為了功名而背叛屈服,也為了盡忠職守而拼盡最後一絲力氣。為保靖安司的周全,以一敵眾,去捍衛自己堅守的職責,承擔一個士兵的使命。
複雜世界,不是善惡黑白分明,有人蠅營苟且,有人赤心不改,有人游移軟弱。
姚汝能
姚汝能到底是好是壞?
他會為了自己的前程袖手旁觀崔器的以一敵眾,會站在敵我的對面選擇最終的勝利者,面對選擇時會猶豫不決。
他是官,是高高在上看長安百姓煙火尋常的人,他不相信張小敬是一個無所圖的人,他不相信這個亂世有如此赤誠之人。
可他也會拿起武器去搏鬥,也會感受到長安城的可愛之處,他自卑而又高傲,熟善熟惡也許誰都無法定論。
我們看過太多善惡分明的人物,我們總是喜歡善良、正直、永遠不變的人,總會指責急功近利、趨炎附勢的人,討厭軟弱背叛的人。
我們以為世界是黑白分明、善惡終有報的,而現實是我們眼裡的世界是混沌不清的。
沒有始終如一的善良,也沒有徹頭徹尾的邪惡。
狼衛首領曹破延,縱然心狠手辣,但想到星星一般的女兒,也溫柔的令人感動;
集戾氣於一身的龍波,面對魚腸的被捕,堅定不移地去營救,他也有壯士的肝膽俠義;
沉穩仁義的李必,得知幕後主使是與老師相關的人時,選擇了沉默;
書生面對愛情與活著的抉擇時,走向了陽光下的門,他忘記了垂死掙扎時忠貞的誓言。
這長安城裡,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選擇。
這裡是長安
你看這長安城又長又寬,你看這108坊又方又正。(這是在黑市裡花大價錢購買的長安輿圖)
要知道與長安同時期的世界級古都,還有開羅(今:埃及)、巴比倫(今:伊拉克的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但巔峰時期,長安的常住人口超百萬。而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僅有約30萬人,羅馬5萬人。
長安·黑科技
大案牘術
徐賓的「大案牘術」靈感來自「大數據」自不必說,劇中靖安司的望樓,堪稱唐朝的「天網」系統,不僅能監測城市安全動態,還能傳信。
很多網友以為「望樓」的信息是瞎編的,沒想到劇組竟然真的請北斗北工作室設計開發出了一套加密、解密系統。(突然感受到了推理的樂趣!)
火鬧鐘
靖安司里神器的「黑科技:用來記時的「火鬧鐘」。
龍身上有刻度,龍背燃香,每過一定時間,香把掛在龍背上的線繩燒短,銅珠滾落髮出聲響。這記時工具,讓時間的無情流逝變得奢美了起來。
長安·美食
水盆羊肉
《長安十二時辰》里那些垂涎欲滴的美食讓人心痒痒。在看完前五集之後,就讓人撾耳撓腮、撕心裂肺只想吃一碗張小敬呼嚕呼嚕大口吃著,看起來就賊香的水盆羊肉。
火晶柿子
在長安特產里,你要是想起火晶柿子,只能徒留口水,除了奔赴現場,別無他法。
張小敬用麥稈吸管吃的火晶柿子,必然已經熟透,我都能想像出那薄皮兒蘊藏著的軟如蛋黃鮮紅鮮紅的肉汁,吞到肚裡,只有鮮甜滋味,難怪鄉間小販擺賣火晶柿子的攤位上,常見蜜蜂嗡嗡盤繞不去。
薄荷葉
在唐代,如果你口臭,一定要認真對待。
要知道,武則天有位文學侍從叫宋之問,宋先生非常有才華,但武則天卻不怎麼喜歡和他說話。宋之問十分不解,經多方打聽,才知道緣由——女皇嫌他口氣難聞。
靠薄荷葉獲得男人的友誼,我嚴重懷疑這款薄荷葉里有丁香,畢竟那才是唐朝人最常用的口香糖。
這部劇帶給我們的除了具體的歷史還原以及一流的道化服,更多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物,是不可叵測的人性,是現實世界動人的煙火氣。
我們在每一個大大小小的角色身上看到了人的可貴之處,它不是盡善盡美、十惡不赦,是一言難盡。
盛世繁華的長安城中,有人享受,有人仇恨,有小人有君子,但每個人又都和張小敬一樣愛著這座城、這些人。
十二個時辰,在歷史的洪流中彈指揮間逝去,在滴答的水滴前漫長的卻像一個世紀,有人為了長安百姓的生死爭分奪秒,有人煮著溫酒閒看爾虞我詐。
長安的百姓沉浸在上元節的燈火熱鬧之中,他們等待的是明日如往常一般的晨光。
我們也喜歡這長安城下真實而熱氣騰騰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