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氣變冷,但上火的孩子反而越來越多了,出現眼屎多、口氣臭、口腔潰瘍等症狀。
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也容易上火呢?
孩子為什麼會上火?
冬天的火主要是來源於這兩個方面:
一、盲目進補
冬天一到,很多地方都有進補的習俗。因為天氣變冷,汗液排泄減少,人的新陳代謝放慢,消耗也相對減少。
所以吃進去的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後,能夠更好的儲存在體內,從而起到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但有很多孩子出現了一補就上火的情況。
明明手腳冰涼,怕冷到不行,只要稍微一補,火氣都呼呼地往上冒,化成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問題。
因為進補有一個前提,首先孩子的脾胃運化能力要好,才能將食物運化成身體所能吸收的營養。
二、情志影響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一個比較壓抑、緊張的環境中,容易形成肝鬱氣滯,鬱氣在體內滯留久了就會生火,從而引發一些上火的症狀。
上火不能只分虛、實
說到這裡,很多家長肯定會問,上火不是要分虛、實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實火與虛火,其實都是人體陰陽失衡的結果。
人體陰陽失衡後就表現出相應的症狀來提示我們孩子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實火就是陽多了,陰正常,通常是因為吃多了腸胃運化不了,食物在體內積累久了化熱 ,因此身體會出現一些上火的症狀。
虛火就是陽正常,陰少了,我們說的陰,可以說就是我們體內的津液。
但是很多孩子上火,都是虛、實相交的,就像寒咳、熱咳一樣。
如果我們僅僅通過一些表現出的症狀去判斷,往往都是」治標不治本「,孩子上火也會變得反反覆復。
做好這些,讓上火不攻自破
不管是實火還是虛火,要發現上火的根源所在,針對根源去調理孩子的身體。
實火主要因為脾胃運化不了太多的食物,剩餘的食物就會在體內積滯化熱。
虛火主要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少了,津液可以理解成是由脾胃加工後的水,如果脾胃的運化能力不好,人體的津液也會少。
所以,大多數孩子上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脾胃上,調理脾胃可以分這兩步走:
1、消積食
控制飲食。上火的孩子要少給他吃難以消化的食物,比如魚肉這些食物,做到清淡飲食,減少脾胃的負擔。
【板門】
定位:手掌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止泄,止嘔。
【按揉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次。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3分鐘。
效果:按揉脾俞能健脾和胃、促進食物消化。主治孩子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積食等疾病。
【摩腹】
定位: 整個腹部。
操作:用掌心順時針推拿孩子腹部,5分鐘。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逆內八卦】
定位:以手掌中心內勞宮為圓心,從圓心到中指掌指關節橫紋約2/3為半徑,所組成的圓。
操作:用大拇指輕輕逆時針畫圓。1~3分鐘。
作用:寬胸理氣,行滯消食。
可以用一些食療方輔助孩子消積食,最常見的就是焦三仙
健脾胃
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孩子上火應少吃一些清熱的藥物,更不可長期食用,因為長期的食用這些藥物,會損傷脾胃,傷陽氣。
另外,也可以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米油,幫助孩子健脾。
【補脾經】
定位:拇指橈側緣,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際處,或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緣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100-500次。
作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
【捏脊】
定位: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稱為捏脊。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將背脊皮提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
作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左右各一穴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3分鐘
作用: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調中理氣的作用。經常按揉可主治孩子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問題。
孩子脾胃好了,一些疾病、症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情志調節
如果孩子的脾胃沒有問題,就需要考慮孩子最近情緒怎麼樣了。
《黃帝內經》中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情志內傷,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包括「上火」。
我們都說孩子是無憂無慮的,但是也會有自己的各種情緒,而且不會自我排解,因此需要家長特別的呵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tEfhG4BMH2_cNUgNfNu.html我們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不要一味的批評孩子,讓孩子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多戶外運動,解放孩子的天性,還能增加親子關係。
上火是孩子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小情緒「,不管在什麼時候,家長都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的飲食情況,並且冬季進補也是有講究的哦~
我們不能從症狀簡單的判斷孩子是實火還是虛火,要從導致孩子上火的根源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