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部《小偷家族》讓導演是枝裕和走向人生高光:個人首座金棕櫚、打破全球各地的日本電影票房紀錄,徹底出圈。
是枝裕和的下一部作品,自然備受關注。
令人意外的是,他走出國門,執導了一部法語電影,《真相》(La vérité,2019),這也是他第一部外語片。
陣容讓人分外期待:兩代神仙級法國影后凱薩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同台飆戲,連打醬油的都是伊桑·霍克這樣的好萊塢男神。
真 相 /La vérité 2019
電影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家庭敘事,只不過將故事的背景從日本搬到了法國。
片中,德納芙和比諾什飾演一對母女,而伊桑·霍克則飾演女婿。
德納芙飾演的Fabienne是法國影壇常青樹,一生履歷傳奇,令人欽羨。然而,風光無限的背後,是她高傲、自負,甚至略帶虛榮和刻薄的一面。
由於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演藝事業上,現實家庭中的她和女兒相當疏遠,算不上個好母親。
德納芙飾演的Fabienne
Fabienne的女兒Lumir是一名編劇,和丈夫結婚後就一直生活在美國。為了慶祝母親的回憶錄順利出版,她帶著丈夫Hank和女兒Charlotte從紐約飛回巴黎。
比諾什飾演的Lumir
伊桑·霍克飾演的女婿Hank
雖說是來祝賀母親的回憶錄順利出版,但其實Lumir的心中頗有不悅,她責備母親並沒有在出版前將書稿寄給她看。
她了解母親的為人和性格,料到這本自傳中可能會有很多不符合實情的描述。
果然,Fabienne在書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位充滿關愛和呵護的慈祥母親,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
Lumir斥責母親的書中沒有一處描寫是真相。而Fabienne則很淡定地表示:「我是演員,我不能說出赤裸的真相,真實是沒法打動人的。」
令Lumir更為氣憤的是,這本自傳中沒有提到Sarah。
Sarah是Fabienne的摯友,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傳奇女演員。在Lumir的童年時期,Sarah總是陪伴著她,比Fabienne更像一位盡職盡責的母親。
更何況,Fabienne曾經搶走過摯友的寶貴角色,卻絲毫沒有在自傳中表現出任何愧疚。
「我為什麼要對Sarah的死表示愧疚?這是我的自傳,我可以決定寫什麼不寫什麼。」Fabienne振振有詞地說道。
動圖截自網絡片段
眼下,Fabienne接了一部新戲,和她搭檔的是法國當前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Manon。
Manon年輕美貌,性格善良,且極具表演天賦,坊間都稱讚她是「小Sarah」。
Manon和Fabienne英年早逝的摯友Sarah神似
就在戲快要開拍之時,擔任Fabienne私人助理多年的Luc決定要辭職走人。 無奈之下,女兒只好暫充母親的私人助理,不僅要寸步不離,還要安撫母親的情緒、督促母親的工作。
從家到片場,心生隔閡的母女倆得每時每刻都呆在一起。
強勢的母親、缺愛的女兒,兩人之間的矛盾和誤會能解開嗎?
觀看《真相》,有一種很奇妙的感受。
導演將自己的風格完完全全融入到了整個故事之中,所有的技巧均是為敘事服務。
整體的氛圍恬淡、宜人、舒適,且帶有一絲法式幽默,我甚至一度忽視了這是一部「是枝裕和作品」。
在跨語境創作中,能夠做到如此「毫無違和感」,是非常難得的。
但同時,這部作品從骨子裡仍然是很日式很東方的處理思路。
無論是人物的狀態、情緒的展現,還是矛盾張力的烘托手法,都仍然是是枝裕和所十分擅長的「化骨綿掌」。
我們以往所看到的法語片,在展現衝突時往往很具備衝擊力。爆發、爭吵、撕逼,怎麼抓馬怎麼來,甚至會出現因為各種生活瑣碎而吵到不可開交的場景,特別外放且直白。
但是在這部片子裡,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肢體衝突,甚至連正面展現矛盾的場景都很少。
在看慣了法國人的「撕逼大戲」後,這種轉變還挺有趣的。
它讓你慢慢去忽視掉那些刺激的、衝動的瞬時情緒,而更著眼於某種更細膩的、溫情的、延綿的情感。
而這種情緒,往往才是我們看一部家庭戲中,真正打動我們的「潤物無聲」的那一部分。
《真相》中仍然有大量的對於家庭中不同人物關係的展現,其中最主要的是幾段母女關係。
Fabienne和Lumir這對母女顯然是整部影片所刻畫的重點。兩位實力派女演員也毫無疑問撐起了整部戲。
在影片的一開始,Fabienne在接受一位對她無比崇拜的記者的採訪時,就展現出了她高傲且難以接近的一面。她拒絕回答已經回答過的問題,甚至將一位還健在的女演員誤當作已經去世,口無遮攔,心高氣傲。
出現在片頭的採訪段落
相比母親,女兒Lumir的性格則顯得沉穩很多。她不僅要應對母親頗有些「公主病」似的脾氣,同時還要替母親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二人像是站在天平的兩端,形成了某種互補性,產生了微妙的對比。
而Lumir的小女兒Charlotte,則像是媽媽和外婆之間關係的黏合劑。
在她的心目中,外婆是一個會魔法的「魔女」(因為以前曾演過這樣的角色),她不敢和外婆親吻,但仍會被眼前這位氣場強大的女性的魅力所吸引。
而Lumir也會借自己的女兒之口,對母親說出那些可能面對面時難以啟齒的話,讓母親感到欣慰和滿足。
雖然Charlotte並不完全理解大人的世界,但她仍然像個小精靈一般,拿著小小的相機,通過自己的視角,靜靜記錄著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
除了這兩對母女關係外,影片中還有兩對「隱形」的母女關係。
其一是Sarah和Lumir,兩人沒有血緣,但「親似母女」。
Sarah在片中並沒有出場,我們只能從眾人的描述中逐漸拼湊出一個完美善良、才華橫溢的女性形象。她對整個家庭里眾人的影響,成為了我們理解整個故事的前提。
另一重關係則是Fabienne和她的母親。
導演巧妙地隱去了這一角色,只在簡單的描述中讓我們知曉,Fabienne的母親在她非常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女兩人的關係並不好。
這或許為她日後獨立堅強的性格養成做出了鋪墊,也多少讓我們理解了她對待自己女兒的態度。
在Fabienne自己看來,她的堅強、不羈、獨立和勇敢是她行走世界的武器,她可以不在乎身邊親人的眼光,因為她活在銀幕上,活在觀眾心目中。
面對女兒埋怨的淚水,她可以毫無怨言地說出:
「我喜歡做一個壞母親,壞朋友,好演員。如果你不原諒我,觀眾們會原諒我。」
然而,當意識到自己的事業光芒正在逝去,她堅定的眼神背後,同樣閃過了一絲無人知曉的落寞。
從結構上來看,《真相》很容易讓我想起《步履不停》(2008)。
同樣是子女一家從外地回到久違的家中,也同樣是因為死亡讓整個家庭的所有人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就連德納芙「毒舌」的樣子都像極了外冷內熱的樹木希林奶奶。
《步履不停》海報
不過《真相》的基調要更歡快,情緒也相對更活潑。
如果說《步履不停》的故事發展是慢慢悠悠地往前走的話;那《真相》更像是一蹦一跳的小跳步。
但在這種輕鬆和歡快的氛圍中,我仍然能感受到某種劇情以外、來自人物本身的淡淡傷感氣息。
這其中,首先是導演對「時間」這一概念的使用。
Fabienne擁有美貌和天賦,也有著作為明星特有的傲氣和驕矜。因為她知道,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她應得的,她過去付出的努力,讓她站在了眾人仰望的高度。
然而時間賦予她的,也會從她手中奪走。
自己已經愈發衰老、有時記不住台詞、演戲的時候容易分心。甚至面對優秀後輩們所帶來的壓力時,她膽怯了。
就好像,屬於她的那道光,突然就暗淡下去了。
如果連僅有並熱愛的表演都已經不能夠令她感到驕傲,那還有什麼是屬於她的呢?
這段情節很難不讓人聯繫到Fabienne的飾演者德納芙本人。
作為法國的電影女神和全權代表,也是法國公眾投票選出的法國國家象徵,法國人對她的愛戴恐怕只有艾菲爾鐵塔能與之相比。
年輕時的凱薩琳·德納芙
然而美人也會老去,如今已年近古稀之年的她,在出演這個角色時,會不會也融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情節:Fabienne說,那些偉大的演員們姓名的首字母都是一樣的,比如米歇爾·摩根(Michèle Morgan)、西蒙·西涅萊(Simone Signoret)、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阿努克·艾梅(Anouk Aimée)等。
而當有人提到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的名字時,她略帶不屑地撇了撇嘴,翻了個白眼:
「一般般吧。」
碧姬·芭鐸,另一位法蘭西女神,被形容為「滿足了男人的所有幻想」,常和Fabienne的飾演者德納芙放在一起
此外,影片中反覆出現了「記憶」這一概念。
片中,Fabienne接下的那部新戲,名叫《關於我母親的回憶》。
故事講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母親,只剩兩年的生命,於是她不得已到太空去生活治療,因為那裡的時間過得要慢得多。同時,她決定每隔七年回到地球看看自己的女兒。
這個概念其實早在諾蘭的《星際穿越》(Interstellar,2014)中就已經用過,正所謂「天上一日,地上千年」。
事實上,這部短片是真實存在的。
2016年,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所創作的這個故事被改編成短片《美麗夢中人》(Beautiful Dreamer)。
短片《美麗夢中人》海報
是枝裕和將其沿用到了電影《真相》中,安排了這樣「戲中戲」的設定。
在這個「戲中戲」里,Manon飾演去到外太空的母親,而Fabienne則飾演已經年邁的女兒。
在記憶、遺忘,以及日夜無盡的思念中,年邁的女兒拚命搜尋著腦海中關於母親的回憶,卻發現回望一生,關於母親的回憶屈指可數,且都已面目模糊。
影片和現實形成了某種神奇的互文,Fabienne和Lumir這對母女也開始分別反思彼此給對方留下的記憶。
導演通過角色之口,說出了那句貫穿全片的主題「不要相信你的記憶」。
這句話在片中出現了多次,反覆提醒著我們,記憶會模糊、會被遺忘,更重要的是,記憶是會騙人的。我們每個人曾經堅信不疑的事情,到頭來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對於女兒Lumir來說,作為演員的媽媽將所有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現了出來,但是卻隱瞞了生活中最重要的真相。
然而,對於母親Fabienne而言,生活的真相中卻隱藏著一個更加難以啟齒的秘密——回憶錄中所描寫的雖不是真相,但Lumir認定的「真相」,也只不過是她的一廂情願。
這時,我們似乎才理解了Fabienne的那句「真實是沒法打動人的」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是啊,人們期待真相,但同時也害怕真相。真相往往不僅不會讓人感動,甚至可能會傷害到對方。
撥開生活的層層迷霧,我們能看到散落在時間和記憶縫隙中的真愛和埋怨、陪伴與離別、包容和誤解、羈絆與芥蒂。它們構成了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成為了一家人難以割捨的血脈。
這或許才是影片所真正想要表達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真相》或許比不上是枝裕和此前的一系列日式家庭片,但仍是一部非常精彩且饒有餘味的溫暖佳作。
就像影片開頭和結尾所描繪的那樣:
樹葉變成金黃,緩緩落下,陽光灑在草地上。
陣陣秋風吹過,樹影婆娑,不遠處傳來地鐵行駛的轟鳴,天真的孩子在院落里自在奔跑嬉戲,一家人同時望向蔚藍的天空。
這短暫的詩意,才是生活永恆的真相。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pcjDnEBiuFnsJQVdv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