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歲湖南女英雄,時隔73年再次見到丈夫,一眼認出後淚流滿面

2020-02-11   古凌

周秀蓮,1907年出生在湖南長沙,如今已經109歲的她居住在長沙嶽麓區,儘管已經一百多歲的她,身子骨還是十分的硬朗,對人也十分熱情親切,和周圍不上百歲的老太太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差別,而就是這樣一位愛笑的老人,早年卻是經歷了常人難以接受的痛

周秀蓮是目前湖南省已知的年齡最大的抗戰老兵,周秀蓮出生在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家裡對兒女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所以周秀蓮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在當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知書達理的文化人。

在1925年,由於超前的思想,她響應了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了卯田村的婦女聯合會,1931年她嫁給了黃埔6期的軍官楊平,那時候楊平是國民政府第五軍杜津明的部下。周秀蓮也因此開始了她的革命後方戰鬥。

周秀蓮的革命戰鬥

1932年底,周秀蓮跟隨楊平的部隊從沙發到河北,由於戰事的吃緊,所以家屬們紛紛投入到部隊的後勤工作中去,生產部隊所需要的相關物資,周秀蓮也進入到廠里成為了工人。後來由於部隊的整編,周秀蓮在杜津明將軍的夫人任廠長的第五軍隊被服廠里任管理員,後來因為工作表現十分優秀,被晉升到上尉管理員。

周秀蓮表示在廠里的工作其實十分困難,雖然她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一直在後方支持,但是被服廠其實也是一個戰場,他隨著軍隊的移動而跟著移動,主要的工作就是製作軍服,並且做軍服強調的是要仔細,比如扣子要購三針,如果少了就會被重新返工,廠里經常加班,加班到凌晨三四點是一個常態,實在是累死人。

周秀蓮那個時候十分擅長打毛線衣,在家屬圈裡算得上是排名第一位的,花鳥蟲蛇都會,她只要有空空下來就會給丈夫楊平打毛衣,丈夫穿的都是自己打的毛衣,還有很多女眷會經常來找自己幫他們打毛衣。

在周秀蓮的記憶中,在從軍期間去過很多的地方:河北、天津、山東濟南、開封、洛陽、陝西、廣西桂林等,由於自己從小出生在湖南,所以在生活習慣方面有很多的不習慣,比如在陝西的時候需要住窯洞,在河南需要誰磚頭搭起的炕,冬天的河南十分冷,就用馬糞將炕燒熱,這種時候反而周秀蓮最不能接受,因為走到哪裡都有一股馬糞的味道。那個時候條件十分的困難,大家也都沒有鞋襪可以穿,便光著腳到處跑,到地里去挖土,那個時候吃食也不好,大家每天最多吃兩頓飯,沒有現在的一日三餐。

70年代有太多的苦難,所以周秀蓮和丈夫楊平之間能夠朝夕相處的機會少之又少,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到了最關鍵也是最艱苦的時期,楊平被任命為大隊長,跟隨部隊前緬邊作戰,雖然作戰艱辛,但是那個時候的周秀蓮工資十分的高,在那個年代,幾塊錢就能養活全家的經濟,周秀蓮的工資高達90元,那個時候周秀蓮就想著,等著戰爭結束了,自己就帶著子女回到家鄉過平靜安穩的日子。

但是事與願違,1943年,楊平在緬甸作戰英勇殉國,周秀蓮在後方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多次暈厥過去,過了很久都不能接受這是個事實。

生活的波浪

隨後部隊給楊平辦了追悼會,將楊平晉升為了少將,周秀蓮帶著孩子將丈夫的靈柩送回了老家,隨之結束的便是周秀蓮的隨軍生活。而自己也帶著還在在老家住了下來。

安穩的日子沒有過多久,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6月長沙便淪陷了,9月17日,因為戰爭,周秀蓮家中遭遇戰火,周秀蓮趕緊帶著孩子們跑出了屋子,但是關於丈夫楊平的所有物品都被這場戰火所燒毀,包括丈夫的紀念章、證件等,就連丈夫的一張照片都沒有剩下來,這長戰火對於周秀蓮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家被燒毀;

周秀蓮帶著孩子無處可去,不是沒有人幫助她,有人給她錢和機票讓她帶著子女去台灣,但是她拒絕了,因為她捨不得自己的家鄉,於是便選擇重新嫁人,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周秀蓮在農村有幾畝地,所有就選擇一直在農村住了下去。

很長一段時間,周秀蓮帶著孩子重新開始生活,對過去的那段日子閉口不提,因為自己不想生活被打亂,也不想記起以前的那些日子。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越來越念舊,常常聽見別人說起那個年代的事情,便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楊平,那個為國捐軀的男人,始終是自己放不下的一道坎。

因為當初老家被戰火摧毀,生活的打擊讓她來不及對對丈夫進行懷念,但是她現在十分後悔,後悔自己當初竟然沒有保存下任何一件關於丈夫的物品,甚至是一張照片都沒有。於是老人便將自己自己的心愿告訴了探望老兵之家的志願者,這一時轟動了整個湖南,周秀蓮老人的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

於是大家各自動用自己的力量,終於在台灣找到了一張楊平的照片,在照片交到周秀蓮老人手上後,周秀蓮老人一眼便認出了年輕的楊平,她頓時淚流滿面,一邊摩擦著手上的照片,一邊說自己73年沒有看見過他的樣子了,一遍念叨一遍擦拭自己的眼淚。

老兵若水

照片中的年輕男人,面容嚴肅,身著軍裝,英姿勃發。這些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出來的人,他們宛如一滴水滴,最終都湧入了大海,雖然最終都會趨於平靜,但是一個民族想要掀起波濤最終也只能依靠他們每一個人的力量,他們為民族付出的這一切,都會在歷史烙下屬於他們獨特的印記。

文/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