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按照印面內容,可以分為官印與私印兩類:官印是由中央機構製作頒發給各級文物官僚的、與官僚階級相當的印章。下圖是一方典型的戰國時期的官印,印面文字是「杻里司寇」,「司寇」是古代掌管刑律刑罰的官,相當於現在的公檢法首長。「杻里」是個地名,這方戰國古鉨是當初杻里的一位法律負責人的印章,由國家統一頒發,所以就是官印。
官印的使用有一個嚴格規定,不能終身使用。一個官僚社會身份的變化,不外三種,一是職務的或升或降;二是因退休、辭職不再擔任職務;三是死於任上。無論哪種情況,國家頒發的印章在離任時都必須原件交回。
但是,國家允許官員死後自製一方帶有生前職官的印章作為殉葬。所以,凡是文職官員的官印幾乎是官僚死後製作的殉葬品;武將的官印,絕大多數與文官一樣,也屬於死後製作的隨葬品,極少數中下級軍官的印章是國家頒發的正式官印。武將縱橫疆場系在腰間的印章可能隨時脫落,也可能戰死沙場就地掩埋。所以,國家的武將官印都掩埋在土層里,不可能從墓葬出土。
對於古代官印的收藏,無論是後刻的殉葬印,還是國家頒發的原印,需要慎重區別,其中收藏價值差距很大。
古代官印按照持印者身份,可以分為這樣幾種:一是御印,也就是秦以後歷代皇帝、皇后使用的印章,有金、銀、玉三種材質。御印是古代印章收藏的最高級別,對於一般古代印章收藏者來說,幾乎沒有收藏的可能;二是王印,也就是漢代以後被皇帝冊封的最高爵位者使用的印章。《正字通》有這樣的記載:
「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曰『王』。」
可見,被皇帝封為「王」的人,往往是在首都以外各地的同姓至親,也就是「海外天子」。有一方「淮陽王璽」玉印,就是典型的王印。王印的存世量非常稀有,傳世品也就常見的那麼幾方,是古代印章收藏的極品;三是中央頒發給少數民族地區首領的印章;四是各級官僚職官印章,存世數量較多。
官印產生和使用的最早時期,應該追溯到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因為春秋、戰國是我們後人的歷史劃分結果,尚不具備備明顯的印章時代特徵,所以,學術上通常把東周時期的印章,統稱為「戰國鉨印」。
戰國官印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官印,它也是青銅器系列中最小的青銅器之一。戰國官印的發現,有可能為我們對東周時期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個真實的歷史樣貌。
戰國官印有幾點特徵:
1.戰國的普通官印在材質上以青銅質為主,其次用玉,很少使用銀、瑪瑙等其它稀有材料。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金印。
2.戰國青銅印多為簡單的鼻鈕。常規尺寸約在2.5~3厘米,印台呈坡狀,高度1~3厘米不等。
3.戰國官印的印面文字分為朱文、白文兩種。所有的朱文,不管文字的筆道粗細,都是鑄造出來的;而白文絕大多數是鑿印,也就是先鑄好青銅印坯子,再剔鑿出文字。白文的印面比朱文印面稍大。印面多加有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
上圖就是戰國時期的「府大」青銅印,不僅四周加了邊圍,而且兩字中間也加了界格,戰國古鉨的時代特徵很明顯。
4.戰國時期的印面多為白文。無論官印、私印,最後一個字都用「鉨」字,而幾乎不見用「印」字。只有秦鉨用「印」。
內容整編自:張國維《 古代印章淺談(上)》,收藏投資導刊2019年10月刊。感謝《收藏投資導刊》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f9Tsm8BUQOea5Ow9O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