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粵明扛起了《鬼吹燈》系列中「最受歡迎摸金校尉」的大旗,從《怒晴湘西》到《龍嶺迷窟》,從卸嶺陳到摸金胡,古墓流水的換,潘粵明鐵打的鑽。
《龍嶺迷窟》確實是上半年最扛收視的網劇,原著劇情硬核,新的「鐵三角」演技經得起咂摸,唯一辣眼睛的是各種低配特效,
不過。。。。。。盜墓劇集裡,特效做的太逼真,容易讓觀眾兩股戰戰、夜不能寐,所以。。。。。。原諒它啦~~
常看我文的夥伴都知道,任何劇集,咱們從來不吹無理由的彩虹屁,如果有,那必須得挑點小毛病對沖一下。
不嚴謹的說,摸金校尉,就是無證上崗的考古工作者,優秀的摸金校尉,進入墓室,環顧碑文、壁畫、陪葬品規制等,就能初步判斷出墓主人生活的年代和社會地位。
不過像雪莉楊這樣,靠一束手電光,就判斷出唐代五品官服,怕不是掌握了伽馬射線技能點?
如果「鐵三角」下的是明清墓,一打眼就判斷出墓主人官位品階,那沒的說,基本功紮實,點贊打賞,鼓掌示意。
但在這座迷霧重重的疑似李淳風墓穴中,如果不是提前拿著標準答案,是很難憑一塊人物浮雕判斷出墓主人官位品階的。
因為現代人非常熟悉的服色補服制度,是直到明代才被明確界定下來的,唐代官服有顏色差異,魚符材質差異和腰帶材質差異,但這些,都是浮雕展現不出來的。
明代二品錦雞補服
如果雪莉楊看到的是一幅色彩艷麗、未被過度氧化的壁畫,那她倒是可以面對畫中的緋色官服,加銀魚袋,粗略判斷墓主人生前官至四、五品,
僅此而已了,這還刨除了墓主人被皇帝賜服、或死後獲得了升官待遇等種種特殊情況,
如果劇中墓主人是生活在中晚唐時期,那雪莉楊倒可以憑藉優秀的抽象畫鑑定藝術,根據壁畫服飾上也許會出現的織紋圖案,判斷出墓主人的確定官階,以及文武類別。
唐墓出土的鹿紋織物
比如五品文官,她會看到一個:穿著緋色官服,繫著金腰帶,掛著銀魚符,衣服上有著「雁銜綬帶紋」圖樣的人物,
雁銜綬帶紋
但劇中的設定是,胡八一等人下到的墓穴,疑似李淳風墓,李淳風生於隋代,在唐高宗統治時,就駕鶴西遊、榮登極樂了。
而唐代不同品級官服織紋不同圖案的初始化程序,是女皇武則天的手筆,李淳風去世時,武則天只是個手握大權,看老公眼色行事的厲害皇后而已,
除非李淳風真的靠推背圖,預測出了幾十年後,唐朝官場推行起了不太嚴格的品級圖案制度,於是留下遺囑,讓後人在自己墓里提前做了穿越式壁畫。
還是劇中墓穴浮雕和壁畫,各種鏡頭下,能清晰的看到,人物衣袖寬大,仙風道骨的。
李淳風是個道士不假,但他是唐朝初年的道士,還當了官,所以衣袖飄飄、裙擺曳地的日常著裝風格,基本沒可能。
對歷史稍微有點認知的人,都會讚頌唐代開明包容的民族和外交政策,最明顯的體現是:從皇室大平民,都崇尚胡服!
唐墓中壁畫上的女性服飾
啥是胡服,啥又是中原服?胡服就是方便騎馬狂奔的衣著,中原服就是講究禮節風度的衣著。
騎馬肯定不能穿的長袖飄飄,就好像騎自行車不能穿曳地晚禮服一樣,所以唐朝初年,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都流行窄袖服飾,
李淳風也許在道觀里閉門修仙的時候,會穿的仙氣飄飄應個景兒,但出門辦事或上朝,窄袖才是標配。
唐代閻立本《步輦圖》
《龍嶺迷窟》里的浮雕人物,從冠帽到衣服,透著濃濃的魏晉風格,我猜道具美術老師是參考魏晉資料,搭的布景。
肯定會有懂行的小夥伴問,為什麼他看到的唐朝的畫作里,人們都甩著長長的袖子,拖著長長的裙擺呢?
因為你看到的是中晚唐之後的唐朝畫作呀!
或者你再仔細看看,這些寬袍大袖的官員們,是不是在祭祀、或是接待外邦使者?唐初,只有在非常嚴肅的場合,官員們才會穿上飄逸的「法服」,以示莊重。
武則天次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穿著法服的官員
唐人崇尚胡風,集中在初唐時代,更確切一點,是在安史之亂以前。
胡人安祿山,受唐玄宗賞識,駿馬得騎、高官得坐,居然還不識好歹,起兵叛亂,給唐玄宗的盛世天下畫上了休止符。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人們對這個恩將仇報的胡人非常不滿意,進而牽連了大批奉公守法的良好胡人,大唐人民對胡人產生了不友好的感情。
宮城皇城裡,各處牌匾上,凡是有「安」字的,都被替換掉,皇室與民間,都不再流行窄袖胡衣了,大家開始崇尚古風,袖子越寬越好。
晚唐的《簪花仕女圖》
這個趨勢發展到唐文宗太和六年,民眾袖子的寬度已經達到了皇帝也看不下去的程度,於是下令衣袖限寬,「襦袖等不得廣一尺五寸以上」。
沒錯,雖然都是唐代,但服飾差異是很大的,這也很好理解,比如二十年前,潮流單品寬筒大喇叭褲,是每個臭美小青年的標配,但現在,誰還會穿著掃地大喇叭褲出街呢?
所以拋開具體年代和社會背景,僅憑單一指標,就為唐代壁畫文物蓋棺定論,是不現實的,主角光環明晃晃的胡八一也不行!
一部良心劇集,光挑毛病也不是我的風格,所以接下來圈圈點點,聊幾個優秀的影片細節,怒贊一波。
第九集中,雪莉楊回憶外公鷓鴣哨深入李元昊墓尋找雮塵珠,見到墓中臥佛的長相跟中原風格迥異,
了塵大師解釋,西夏党項人崇尚藏傳佛教,所以佛像沿襲了印度風格,
事實上,我們今天去看莫高窟、雲岡石窟等,根據石窟開鑿年代不同,每尊佛像的面容衣飾都能看出很大差異。
劇中的睡佛,就是典型的犍陀羅風格,翻譯下就是:眉毛細長彎曲,凹陷的雙目低垂,鼻樑高挺,嘴唇很薄,作沉思狀,基本看不見眼珠,
而後來逐漸走中土風格的佛像,都變得臉盤圓潤,目光炯炯,佛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眼珠部分會鑲上璀璨的石塊,讓佛像瞪視著世間。
感興趣可以去各種石窟現場感受,如果掌握了要領,不同朝代的窟像,一眼就能看出區別,有時候到歷史景觀遊覽,就得具備這種能力,才能玩出別樣樂趣。
胡八一們在這部《鬼吹燈》中探索的疑似李淳風墓里,看到了西周特有的雲雷紋,雪莉楊表示,這個圖案就能判定墓穴為周代的,
這個說法稍微有點瑕疵,但問題不大。
雲雷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圖案,考古推測有可能是旋渦紋的一種進化發展,
商周時代出土的青銅器上,能看見大量的雲雷紋,但往往不是主角,而是作為底紋出現,漢代以後,陶瓷器上的雲雷紋圖案就基本消失了,所以說,雲雷紋的人生巔峰,出現在商周時代。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上古時代,人們崇拜伏羲和女媧,這兩位上古之神,大多數時候都以人面蛇身的形體的存在,
所以商周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蛇代表著生命與繁衍,蛇紋發展到後來,跟旋渦紋一起,演化為雲雷紋,也被賦予了生命的含義,因此商周時代,雲雷紋非常流行。
為什麼說雪莉楊的說法略有瑕疵呢?是因為到了清代,九五之尊皇帝大人的龍袍上,是存在雲雷紋的,跟祖先們一樣,也是作為底紋出現,代表著吉祥。
但我想,雪莉楊所說的周代特有的雲雷紋,單指一種花色,這種花色,在後來的文化演變中,慢慢變成了別的樣式,原始樣子再不復見了。
可能會有小夥伴質疑,看劇就是為了追求放鬆和爽,為什麼要摳的那麼詳細,不累麼?
其實不累,祖先留給我們大量的文化財富,但隨著快餐文化的興盛,很多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古典文化,慢慢喪失了光彩,
這也導致了大批的影視劇製作方,拋棄歷史,胡編亂造,如果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在追爽劇之餘,能稍微細心點、較真點,以此推動影視劇製作方更加用心的製作影片,
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不會對著滿螢幕的牛鬼蛇神學習錯誤的歷史知識,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是根、是土壤、也是養料,記得來時的路,我們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
也有朋友跟我說過,現在的孩子們,真的不在意古裝劇的服飾、家具和禮節是不是合乎考古事實,因為現代人追求多元化的美,美是自由的,只要服飾美了,我們的孩子就是接受了優質的美學教育,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樣的觀點,恕我不敢苟同,我總是在各種古裝劇的彈幕中看到有人質疑,為什麼中國的古人穿著日本和韓國的服飾,
這些美好的服飾,曾經都是中國人一針一線設計出來的,在漫長的文化交流中,日本和韓國學走了這些服飾文化,並擴容發展,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而現代的中國年輕人,卻反過來質疑為什麼我們的古人穿著日本的和服?
也有很多對中國古風服飾心嚮往之的人,希望復興古典服飾,想法值得稱讚,但你看他們穿著的漢服,連左衽、右衽都分不清楚,真是讓人唏噓。
希望未來的影視劇製作,能多考量下古典文化的重要性,不要在一部宋代背景的影片中,讓演員們都穿著唐朝服飾,
希望很多年以後,我們下一代們,看到古典服飾,都能輕易說出其中的奧妙,讓快餐文化,快點過去吧!
(這歷朝歷代的官服,各位都能一眼判斷朝代嗎?)
好了,關於《龍嶺迷窟》的歷史知識點,就聊到這啦,下期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