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婚紗,獻給最愛
2003年11月15日,梅艷芳最後一次踏上,她最愛的舞台。
她身穿華麗的婚紗,頭披唯美的紗冠,悠悠地拿起話筒,柔柔地問了台下觀眾一個問題:
「我穿婚紗好看嗎?」
台下整齊地吶喊聲響起:「美!」
梅艷芳稍稍抹了抹眼角的眼淚,緩緩說道:
「我是一個歌手,也是一個演員。穿婚紗已經不是第一次,不過沒有一次是屬於自己的。這可能是我這一生的遺憾。」
台下觀眾再次吶喊:「不會遺憾,還有機會的!」
她低頭,從心底里笑了出來。
梅艷芳抬頭,再次看向觀眾:
「但是我有你們的愛,我連遺憾都忘了。我將自己嫁給音樂、嫁給你們。」
台下觀眾早已情緒失控,抱頭痛哭。
她溫柔地看著台下的螢光棒「海洋」,像是給自己的孩子們,進行最後一次教導:
「我常覺得夕陽和黃昏很漂亮、很短暫。所以我們要珍惜,更要爭取身邊想愛的人,要不然一眨眼什麼都沒了。」
她說,她選擇了一首歌,送給今晚的觀眾,還有自己:
「我選的原因,是因為它可以代表我的心聲,也是因為歌詞很有意思。」
音樂緩緩響起,是《夕陽之歌》的前奏。
斜陽無限
無奈只一息間燦爛
隨雲霞漸散
逝去的光彩不復還
遲遲年月
難耐這一生的變幻
如浮雲聚散
纏結這滄桑的倦顏
漫長路
驟覺光陰退減
歡欣總短暫未再返
哪個看透我夢想是平淡
所有人都惴惴不安。
他們祈禱不久的將來,還能再聽到梅艷芳的歌聲,但又暗暗覺得,這一晚似乎是訣別。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那晚梅艷芳婚紗下面,是一條紙尿褲——因為腹水腫脹、尿血不止,她需要時刻穿著。
她將生命最後的華光,留給她最愛、最珍視、最不舍的一切——
她的觀眾、她的音樂、她的舞台。
歌女的前生
1963年10月10日,梅艷芳出生在香港旺角,一個貧困的漁民家庭里。
家中老么的她,對上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父親在她出生後就出海謀生,結果一去不復返。
失去家裡的頂樑柱,母親只能拼了命,撫養4個孩子長大,但僅憑一個小女人的能力,顯然無法支撐一個家。
母親重男輕女,將最好的一切,都給了兩個兒子。
梅艷芳4歲,剛學會把話講流利,就開始跟著媽媽和姐姐的尾巴,在荔園登台賣唱。
舞台,是梅艷芳最熟悉、也最自在的地方。
那個年代,歌手並不叫歌手,而叫歌女。
因為年紀小,沒什麼名氣,梅艷芳和姐姐身處歌舞團最底層,前期分不到好的套譜和歌曲,而且經常被領班和一些老闆欺負。
也因為歌女的身份,導致梅艷芳在學校里常常被同學欺負。
但,即使如此,梅艷芳從來沒有覺得,賣唱是一件丟人的事。
她認為只要能為家裡帶來收入,讓家裡人今天有飯吃,過得好一些,就是最好的工作。
早早入了社會,梅艷芳沒有童年。
她的生活,從殘酷的優勝劣汰開始,所以她比誰都清楚,實力的重要。
「我從不會在人面前掉一顆眼淚,我覺得這樣很丟臉。」
她把內心的軟弱隱藏起來,用強硬的態度應對生活,因為生活從來沒給她喘息的機會。
成名後,梅艷芳將這段歌女前生,唱到歌里,成了我們如今聽到的《歌之女》。
我記起當天的一個小歌女她喜歡觀雨飄也許她喜歡知當雨給風吹路上可變得出意料或有天她都可叫座 她也許有天不再餓或有天戲衫不破 聽眾不止半個她是我當天的她今是我
她生於舞台,舞台讓她和家人生存了下來,也教會了她如何適應生活的苦難。
天生歌姬
1982年,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是梅艷芳輝煌人生的起點。
舞台上的梅艷芳,穿著大膽,以一首《風的季節》,引起全場轟動。
評委席上的黃霑直接給了滿分,而張國榮一眼認定,眼前這個女孩,未來將會開創一個音樂新時代。
比賽結束,梅艷芳以幾乎滿分的成績,獲得第一名,成績甩第二名幾條街。
有人說她是第二個徐小鳳,梅艷芳卻用實力證明,她是獨一無二的梅艷芳。
帶著眾人的期待,1982年,梅艷芳推出首張唱片《心債》。
那時的梅艷芳形象仍像鄰家少女,帶著稚氣,也沒有過分突出的表現。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心債》的銷量並不好,沒有為梅艷芳打開市場。
這時,梅艷芳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出現在她的生命里——著名國際設計師,劉培基。
劉培基深入了解梅艷芳後,為她打造了,屬於她的獨特個人形象。
《赤色梅艷芳》里,她是幽怨鬼魅的神秘女人,整張專輯以「火」為主基調,迷幻的歌曲和梅艷芳神秘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似水流年》里,她是桀驁不馴的「男子漢」,襯衫、領帶、西裝、墨鏡,俊酷的形象讓眾多女粉絲欲罷不能,從此顛覆了女性在熒幕前,只能是柔美的固化形象。
《壞女孩》里,她化身萬花叢中,不沾情感的壞女孩。
緊湊震撼的節奏、大膽出位的歌詞,唱片一出,迅速售空,當年甚至造成「梅艷芳」現象,大批女性不再像過去矜持,解放自我天性。
但同時,也因為太過出位,導致歌曲被禁。當年,梅艷芳原本有來內地開演唱會的機會,因這張專輯的緣故,被內地封殺7年。
然而,這股開放的風潮一旦被打開,就再也關不起來。
梅艷芳之後推出《妖女》、《似火探戈》、《烈焰紅唇》、《淑女》、《夢姬》這5張同類型的專輯,在那個年代,「火辣前衛」代表的就是梅艷芳。
正當大家以為梅艷芳定位為「火辣女郎」時,梅艷芳卻再次刷新觀眾的印象。
在《親密愛人》里,她淡妝出鏡,輕柔地在愛人耳邊,訴說對愛情的憧憬。
在《鏡花水月》里,她與森林融為一體,化身為愛痴等多年,鬱鬱寡歡的中年女人。
在《女人花》里,她搖身一變,成為為丈夫兒女奉獻一生的無私女人,隱忍多年痛苦後,細細訴說內心的悲情。
後來,很多節目都用這首歌來形容梅艷芳的一生,但梅艷芳極其不喜歡。
她認為,自己的人生雖然充滿苦痛,但不是只有無助的搖弋,更多的是把握在手中的堅定。
好唱片的問世,也意味著榮耀的到來。
1985年,她獲得人生首個獎項,年度十大勁歌進群,最受歡迎女歌手。
1986年,她榮登最受歡迎女歌星寶座。
1987年,她再次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殊榮。
1989年,她榮獲了香港藝術家歌唱家獎。
那個年代,只要有音樂頒獎典禮,領獎台上幾乎都有梅艷芳的身影。
除此之外,她的演唱會更是一票難求。
1990年,梅艷芳在香港連開三十場個人演唱會,刷新當時香港明星開辦演唱會的場數,被當時媒體稱為「梅三十」。
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她出道的時間裡,總計唱了292場演唱會,被譽為「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在80年代的亞洲,梅艷芳的名字如雷貫耳。
她是每個國家,都奉為「天生歌姬」的女人,也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歌手。
她的百變形象讓自己大放異彩的同時,也教導著女性要擅於解放自己的天性,不要拘束於社會的枷鎖。
天才演員
演員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演員,另一種是後天型演員。
梅艷芳不容置疑的,是前者。
1984年,王天林為梅艷芳量身定做了一部電視劇,《香江花月夜》。
梅艷芳飾演原本是千金富家女的方芷媚,因為父親重金炒金,生意失敗,最後中風偏癱,家道中落後,不得不出來當歌女,養活家人。
因為從小有過歌女生涯,梅艷芳劇中的演技渾然天成,惟妙惟肖。
一時間,她成了炙手可熱的影視圈新人。
張國榮和張曼玉主演的電影《緣分》,身為配角的梅艷芳卻絲毫不遜色,將活潑動人的千金女演繹得活靈活現。
梅艷芳也憑著這部電影,首次站上電影頒獎典禮的舞台,榮獲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1987年,梅艷芳再度與張國榮合作,拍攝電影《胭脂扣》。
張國榮曾說,在接到這部劇時,對於女主角的選角,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梅艷芳。
張國榮盛意邀請,梅艷芳也喜悅應戲。於是,一部流傳至今、無與倫比的作品,就此誕生。
風華絕代,形容的是張國榮,也是梅艷芳。
梅艷芳在影視選角上,也延續了百變的神話。
《審死官》里,即使對手是「喜劇之王」周星馳,梅艷芳絕不怯場,接招自如。
《鍾無艷》雖然是一部喜劇,但梅艷芳卻把齊宣王的昏庸和好色,演到出神入化,讓人恨之入骨,痛哭流涕。
《男人四十》里,梅艷芳卸下浮華,演繹平凡的家庭主婦陳文靖,寧靜的內心刻畫,絲絲入扣,讓人入戲。
梅艷芳做事很專業,然而卻是圈內最有名的「遲到大王」。
最嚴重的一次,是拍攝《半生緣》時,遲到了8個小時,全組人包括大導演許鞍華,都在現場等著她。
然而,當《半生緣》拿獎時,許鞍華卻在台上說了這麼一番話:
「雖然梅艷芳遲到了8個小時,不過她演得非常棒,所以下次她再遲到8個小時,我還會找她演。」
不僅許鞍華,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大腕,內心都對梅艷芳非常認可。
他們為了讓梅艷芳演一場戲,不僅願意放下大腕的傲氣,甚至花時間坐在現場耐心等待。
這就是梅艷芳的魅力,也是她作為「天才演員」的實力。
盛名後的抑鬱
梅艷芳曾經得過抑鬱症,甚至在死亡邊緣徘徊。
事業走上巔峰後,她卻沒有抓緊機遇,反而將自己蜷縮在舞台之後。
她無法負荷盛名下的高壓生活,內心漸漸生出死亡的念頭。
其實,早在1990年,梅艷芳就曽想過要離開舞台,她和劉培基說:
「我已經很累,不想再做下去了。」
聽到梅艷芳這句話,劉培基心情很複雜:
「她四五歲已經在荔園唱歌,唱了20多年,覺得累是可以理解的。我11歲學做裁縫,快30年了,何嘗不累?我明白她的心態,雖然我花了全副心思栽培她,但我知道,不應該再規勸或者勉強她。」
1991年,是梅艷芳人生重大的一年。
年初,她推出了首張國語專輯《親密愛人》。年底,她在紅館舉辦告別演唱會,一連唱了30場,然後宣布,暫別舞台。
離開舞台後,梅艷芳深深陷入抑鬱,她開始思考過往人生,除了舞台,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那段時間,她經常想到,下落不明的父親。
她在沒人的時候,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狂叫「爸爸」,質問父親為什麼要帶她來這個世界,又為什麼要留下她一個人。
經過漫長的兩年修整,她終於再次回到舞台。
她發現,失去舞台,她似乎無處可去。
諾大的家,眾多的朋友,依舊無法填滿她內心的空洞。
生於舞台,始終難以捨棄舞台。
她從不是那個一直不會累的巨人,她不過是故作堅強。
她渴望依靠他人,卻發現無法安心依靠任何人。
雌雄同體的愛情
梅艷芳從小就渴望擁有一位共偕白首的愛人,一段白頭到老的愛情,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然而,她的愛情卻總是無疾而終。
關於她的愛情傳聞有許多,但是梅艷芳最深刻的,始終是第一任和最後一任。
梅艷芳的初戀,在20歲那年。
1983年,梅艷芳到日本參加東京音樂節,認識了日本歌手近藤真彥。
梅艷芳一下就被外形英俊的近藤真彥吸引,內心埋下心動的種子。然而,匆匆行程,兩人沒有過多交集。
第二年,梅艷芳在一次酒會上,再次與近藤真彥重逢。
當別人向近藤真彥介紹梅艷芳時,近藤真彥說:「我去年已經認識她了。」
梅艷芳十分驚喜,沒想到對方居然還記得她。
這一夜,他們在舞池跳著舞,近藤真彥輕輕在她耳邊問:「我可以吻你嗎?」
梅艷芳害羞極了,只能用很小的聲音回應:「嗯。」
臨別時,近藤真彥把自己別在身上的領帶針送給了梅艷芳,然後約她第二天一起逛街。
短暫的旅程過後,他們深深被對方吸引,在機場分別時,兩人流著淚擁抱著對方,宛如生離死別。
離別後,兩個人開始天天電話聊天。半個月後,梅艷芳抑制不住內心的想念,自身飛到日本,與近藤真彥相聚。
兩人相戀的一年時間裡,梅艷芳主動飛往日本7次,但近藤真彥卻不曾來過香港。
梅艷芳心生不滿,但又不願失去對方,所以總是故作大方。
後來,梅艷芳得知,當時近藤真彥還有另一個女朋友,還是日本女星中森明菜。
她找近藤真彥反覆確認,雖然得到的都是否認的答案,但閒言閒語始終沒有停過。
一年後,兩人還是分了手。
雖然結局並不美好,但梅艷芳多次提到,她的最愛,始終是近藤真彥。
病重時,梅艷芳甚至還堅持去到日本,為近藤真彥慶祝生日。
或許,她內心清楚,這一面是最後一面。
提起近藤真彥,她總是笑得很甜蜜。
因為,那時的她還不是頂峰的梅艷芳,還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戀愛。
她忘掉後來那些不愉快,只把最美好的一切留在心中。
第二段讓梅艷芳最深刻的戀情,是她與趙文卓的年下戀。
那時,趙文卓還是張國榮的健身教練,因為張國榮覺得他教課很專業,所以推薦給梅艷芳。
結果,兩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對地下戀人。
後來,趙文卓進了娛樂圈發展,梅艷芳一直盡力為他鋪路。
然而,不管是天后和健身教練,還是天后與娛樂圈新人,顯然都是非常不般配的組合。
加上,梅艷芳為人一直落落大方,從不遮掩自己的戀情,導致趙文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他承認是梅艷芳的戀人,就被媒體寫「吃軟飯」、「搏上位」。
他不承認是梅艷芳的戀人,就被媒體寫「不負責任」、「沒有擔當」。
最後,承受不住壓力的趙文卓,選擇和梅艷芳分手,在此之前,兩人已經見過家長,有了結婚的打算。
梅艷芳坦言,她也不想成為梅艷芳的戀人,因為媒體就像洪水猛獸,梅艷芳的戀人就是箭靶,她也沒有信心承受這等壓力。
梅艷芳葬禮上,趙文卓默默隱藏在人群中,他為她獻上一個花圈,卡片上寫著:
「此生摯愛,一路好走。」
盛名讓世人認識了梅艷芳,但也讓梅艷芳失去一個普通女人該有的幸福權利。
因為家庭動盪,沒有得到過溫暖的梅艷芳,將一切希望,都寄託到愛情上。
她不僅充當女性的角色,也很自然地包攬男性的責任。
她為對方付出一切,卻發現沒有一個對象,願意為她停留。
富有責任感、母性爆棚的梅艷芳,背後隱藏的,是害怕失去對方的不安。
她並不是一個從心底自信的女人,她有著許多害怕,但又因為從小被苦難訓練,無法以真面目示人。
她渴望釋放軟弱,但又始終弓著身子,不讓任何人靠近她的悲傷。
簡單的大姐頭
梅艷芳一直是娛樂圈裡的神話,不僅是專業上,還有為人上,也是無人能敵的優秀。
她對同行沒有敵意。
張曼玉坦言,娛樂圈最喜歡合作的演員,是梅艷芳。
因為梅艷芳是一個很爽直的女人,在爾虞我詐、人人都在搏上位的娛樂圈裡,梅艷芳一直保持著純真的態度,從不展示自己的攻擊性。
她非常愛提攜後輩,擁有一眾如今超神的徒弟,比如草蜢、陳小春、譚耀文等。
草蜢剛出道時,因為資金問題,連服裝都買不起,是梅艷芳帶著他們去買衣服,手把手教他們怎麼適應娛樂圈,才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草蜢。
她是成龍最疼愛的契妹(乾妹妹),每次只要成龍需要梅艷芳,梅艷芳第一時間出現,每次梅艷芳需要成龍,成龍也從不會拒絕。
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卻是一對相殺相愛的好兄妹。
她是劉德華心裡,比戀人更重要的女人。
當年,劉德華出道並不順利,公司就把他和梅艷芳組CP炒作,從此成就他們一生的情緣。
梅艷芳私下多次照顧劉德華當時的女友,熱心解釋兩人的傳聞,希望對方別誤會。
她是張國榮心尖上的硃砂痣。
當年,張國榮在比賽上一眼相中梅艷芳。後來,梅艷芳也在戲裡一見鍾情張國榮。
他們曾約定,如果到了40歲,兩人還沒找到對象就結婚,相伴到老。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先一步去了天堂,梅艷芳患病的身體雪上加霜,只能靠另外兩個好友架著,才順利走完葬禮全程。
她始終擋在所有朋友面前,成為他們的大樹,為他們遮風擋雨。
回首過去,梅艷芳收穫的,除了事業和粉絲,還有一眾真心好友。
她用不二的簡單原則,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
既是大家最寵的小妹妹,也是最照顧大家的大姐姐。
心繫慈善
梅艷芳多年來,一直將自己大部分的收入,投入到慈善事業里。
1993年,她與譚詠麟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華東水災賑災義演。
同年7月27日,梅艷芳正式成立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
1999年,她出任「樂施大使」,赴雲南探望兒童。
2002年美國加州州長,為梅艷芳頒發「傑出慈善藝人」榮譽。
2003年10月,聯合國亞太殘疾人組織在瀋陽發起"10.25愛心永恆巨星演唱會",梅艷芳牽頭號召各方演出人員,結果,疾病擋住了她的腳步,未能如約參加演出。
梅艷芳去世後,梅艷芳國際歌迷會和四海一心基金會延續她的慈善精神,繼續為慈善事業做出貢獻。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期間,梅艷芳歌迷會和基金會分別向災區捐贈10萬善款。
同年,經紀人王敏慧和友人林建岳在梅艷芳逝世五周年紀念日,籌款建立「貴州省惠水縣打引鄉梅艷芳第一小學」。
2011年,歌迷會再次捐款,建立「廣西省藤縣天平鎮大坡龍田梅艷芳第二小學」。
2012年歌迷再次籌款,「梅艷芳第三小學」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竣工落成。
梅艷芳用短暫的人生,致力幫助有需要的人,卻不料影響了無數的人,延續她的慈善精神。
一代又一代,就像她一直在。
時代女性符號
梅艷芳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個體,更是一種甦醒的女性力量。
她用自身的力量,衝擊女性以往對自我的認識,也讓世界看到女性更多面的可能性。
她生於貧窮,卻在淤泥中長出最璀璨的花朵。
她屬於舞台,卻始終最渴望平凡女人的幸福。
她不將自己交付給任何人,卻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他人前行。
她以獨特的個人魅力,活出梅艷芳時代,成為每個人心中,不可取代的經典。
2003年,她抱著早已不堪重負的身體,開了最後一次演唱會。
一是鼓勵當年身陷非典疫情的香港民眾,讓大家看到,連身患癌症的她都能克服病魔,頑強戰鬥;
二是留給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最後一份禮物。
她捨不得離開人間,感慨匆匆40年,彈指之間,就已揮別。
她充滿遺憾,對於情、對於愛,她留給他人太多,卻來不及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2018年7月11日,梅艷芳小行星誕生,編號 55384 Muiyimfong。
一代絕色天后,化作天上星星,看著她愛的人幸福前行,也看著人間熱鬧非凡。
此刻,看到這篇文章的她,一定在輕展笑顏吧。
一如往昔,芳華絕代。
Mui,我們下輩子再見。
作者:有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