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山西「空中門戶」直擊太原海關對入境航班檢疫

2020-04-14   樂居網山西

4月13日7時20分,由俄羅斯莫斯科飛往太原的CA910航班在太原武宿國際機場落地。這是4月份以來山西第3架入境分流航班。

打開飛機艙門後,由太原海關10名工作人員組成的登機檢疫組攜手持測溫儀、執法記錄儀、健康申明卡等記錄單證上飛機,在詢問機組人員基本情況後,廣播告知旅客要如實填寫健康申明卡。隨後,對飛機上的175名旅客進行測溫,通過醫學排查,在最短時間內鎖定有症狀人員、密切接觸者和一般接觸者,並進行分類。

其實,參加這架航班分流保障的海關工作人員早在飛機落地2小時之前的5時20分,就到達機場海關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在現場分組分工後,登機檢疫組、審卡流調組、現場採樣送樣組、120轉運組、行李物品監管組、洗消組等工作人員領用防護裝備,全部穿戴好出發去機場。

登機檢疫後,7時34分,旅客按照分類分批有序下機。無異常的旅客經廊橋、專用通道進入航站樓,在用水銀溫度計進行二次檢測體溫之後,海關工作人員一對一對旅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詳細詢問旅客身體狀況、旅居史、最近有無症狀及回國原因等。在該區域,記者看到7張桌子整齊擺放,每張桌子上都放了《流行病學調查表》和消毒水。旅客們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依次填表、審驗健康申明卡。

「您好,請出示您的護照。」來自運城海關的90後小姑娘李林珊正在進行旅客流調。她告訴記者:「穿過防護服的人都知道,穿上之後密閉性比較好,說話聲音和聽力都受阻礙。流調時不僅要與旅客近距離接觸,說話也基本靠吼。一趟航班流調結束後,嗓子有時都疼得說不出話來。」說到這裡,她由衷地佩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比起他們來,我們真的不算什麼!」

在流調結束後,無異常的旅客經過紅外測溫儀進行第3次體溫檢測,之後進入出入境邊防檢查。入境後,提取已經消殺過的行李,前往在航站樓外等候的轉運大巴車至酒店進行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在旅客入住酒店後,海關和衛生部門工作人員再去酒店對所有集中醫學觀察的旅客進行鼻咽拭子採樣。

而有症狀的旅客則是從飛機的後門下機,經海關工作人員引導至停機坪採樣區進行鼻咽拭子樣本採集。「我們一共分4組,一組2名工作人員,一名省人民醫院的醫生,一名海關工作人員。我們主要對旅客進行登記,核實信息,用執法記錄儀拍下採樣的整個過程,還要將採好的樣本裝入一次性密封袋中,存放在樣本箱裡。而採樣整個過程都是醫生在做。」太原海關科技處關員黃澤宇說。

被分至現場採樣組年齡最小的馬榕是太原海關綜合業務二處的關員,在被記者問到為什麼報名來海關一線時,她笑著說:「當時沒多想,只是覺得祖國需要我,我就來了!」

同在採樣組採樣的省人民醫院中醫科醫生王敏已經有1個月沒有回家了。「由於我們與有症狀旅客有密切接觸,所以不能回家,在酒店進行集中管理。」當被問到家人是否會擔心時,她說:「他們都習慣了。因為自疫情開始,我就在醫院的發熱門診,每天接觸的人都有潛在的風險。以前是在醫院,現在是在機場。和我在一起工作的這些海關人員目前也都在酒店集中管理。」

採樣後,有症狀的旅客同樣也要接受流行病學調查和審驗健康申明卡。之後被120車輛轉運至太原市中心醫院汾東院區和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進行醫學診斷。

10時04分,經過2小時44分鐘的緊張忙碌,這一架航班上的旅客已經全部轉運離開機場。

之後,海關衛生處理工作人員將對採樣區、停機坪、機場通道等工作過的所有場所進行全面徹底消毒。太原機場海關查驗科科長高臨峰是這次衛生監督組的工作人員,今年已經51歲了。「是哪一趟入境航班我不記得了,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站了將近14個小時。」他說。

截至4月13日,太原海關已累計檢疫衣索比亞、加拿大、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國家入境分流國際航班12架次,檢疫入境旅客3068人,機組171人。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