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國包括先島諸島、沖繩諸島和奄美諸島,總面積大約為3500平方千米,位於中國台灣省和日本九州島之間,是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古就成為各大國爭奪的目標。琉球由於深處海洋,受地域限制,經濟、軍事發展都相對落後。1609年薩摩藩開始入侵琉球;19世紀70年代,通過明治維新發展起來的日本逐漸隔離了琉球與沒落清朝的關係,併入侵琉球王國,這些都引發了長期的中日琉球之爭。
有關琉球最早的歷史記載開始於12世紀,記錄著琉球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按司時代,並於14世紀出現了琉球歷史上最早的國家,開始進入三山時代。據說最早統治琉球王國的是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天孫氏,天孫氏在統治了25世後,遭遇臣子叛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歷史稱之為舜天王。
之後,琉球開始進入三山時代。三山是指分別位於琉球大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其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
在三山國出現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但是隨著三山國的出現,琉球群島上的其他各部逐漸走向了衰落,並開始向中山王先祖英祖「進貢」。當歷史的車輪碾過13世紀,進入14世紀的時候,這種「進貢」關係開始突破琉球的地域界限。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向琉球三國發布了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指派弟泰期出使明朝。次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明朝作為回報,為三國提供了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
在當時強大的明朝的支持和幫助下,三山國很快發展起來,並於1429年由中山王巴志統治了其他兩國,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定王城為首里城。統一為琉球的經濟、軍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琉球王國很快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商業高速發展,開始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到1478年,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琉球王國先後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琉球疆界,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17世紀的日本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豐臣秀吉正在極力鞏固自己的政權,當時薩摩藩由於參與了入侵朝鮮的戰爭和著名的關原之戰,軍費一時緊張,而入侵琉球卻可以暫時緩解財政危機。另一方面,琉球與當時中國的良好貿易關係也讓日本看到了中間的巨大利潤,日本想掠奪一部分貿易利益。因此在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後的1609年3月,日本藉口琉球沒有擔負日本入侵朝鮮的軍費,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率領士兵3000人、戰船100多隻,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向琉球方向駛去。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航行,於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戰爭進行得相當順利,僅5天後,日本就占領了琉球王國的王城首里城。在日本的一系列經濟要求遭到琉球人民反對後,於5月17日俘虜了琉球王尚寧和王子官員100餘人撤兵回國,並逼迫尚寧寫下了每年向薩摩藩輸糧8000石的「上貢」誓文,希望以此來證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屬」。
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自己在琉球的統治,如由薩摩藩派遣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授予薩摩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等。到1632年,琉球被迫在薩摩藩所占領的地區內建立館舍,並同意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稅收。此後,隨著日本侵入的逐漸加深,琉球王國淪為了薩摩藩的傀儡政權。但是在1654年時,琉球終於擺脫了日本的控制,並派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當時的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確立了琉球是清王朝藩屬的地位。
1868年,在日本國內,以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派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明治維新」運動,並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日本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並進行資本積累初期的向外掠奪。而此時由於清政府的無能,發展緩慢的琉球自然成為日本第一個向外掠奪的目標。
1872年4月,繼著名的「琉球船民事件」後,日本小田縣民四人遇到了海難漂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殺死,引起了日本人的譁然,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助「牡丹社事件」,要求嚴厲懲治清朝和琉球,於是在同年即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並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否認清政府與琉球的宗屬關係,日本歷史上稱這次行為為「第一次琉球處分」。
在清政府方面,由於當時外憂內患的惡劣環境,他們根本無暇顧及琉球,因此在與日本交涉琉球問題過程中,立場極不穩定。後清政府採取了駐日公使所主張的「放棄琉球則傷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多樹一敵,不如拖延擱置問題」的建議,拖延與日本簽訂有關解決琉球問題的條約。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於1875年7月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禮儀,斷絕了琉球與清朝的外交關係,強行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而清政府對此並沒有做出有效反應。於是,琉球國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宗屬關係。1876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流放到東京,並強令琉球王代理,即今歸仁王子交出政權,並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將改藩的琉球國改制為沖繩縣,至此,琉球國正式滅亡。在日本歷史上,這也被稱為「第二次琉球處分」。
琉球文化深受中日影響,在各方面都深有體現,如今日琉球國寶是與三弦類似的三味線;琉球國技空手道又稱「唐手」,源於中國武術;傳統的琉球舞和戲劇與日本的舞蹈和戲劇不同,有閩南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特色。
另外,琉球有著較為發達的工藝美術業,主要的特色工藝品有「壺屋燒」陶器、漆器用具和家具、紅型、蕉葉布。而在飲食方面,琉球人喜歡喝一種名叫「泡盛」的白酒,並在酒內泡入青蛇。琉球人喜吃油多的菜肴,如燉豬腿、醋拌豬耳、醬油豬蹄、苦瓜炒肉等中國式食物。
日本對琉球的「廢琉置縣」以及琉球與中國的數百年的宗屬關係,對琉球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就日本方面來看,由於長期與琉球進行貿易往來,促使琉球人學會了日本語言,並且在飲食、音樂、建築等方面都具有了日本的風俗與特點。
另一方面,深厚的中國文化對琉球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琉球的官方語言一直是漢語,並且有人認為琉球語也與中國的東南方言有密切的關係。琉球的國寶三弦琴,國技空手道「唐手」,以及在屋頂放置石獅子像,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當」,喜歡喝「泡盛」白酒,吃油多的菜肴,吃豬蹄等習俗,無不浸潤著深深的中國風。
琉球在漫長的歷史沉澱中,已經成為一個中、日和琉球本地風俗相結合的完美的綜合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