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六王

2019-10-11     瘸哥說史

1、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又是開國六王之一。徐達出身農家,少年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徐達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常遇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友諒大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

常遇春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 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義、能詩善歌,恂恂若儒者。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後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餘。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順帝孫及后妃公主,繳獲宋,元、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攻克大寧、高州(今赤峰市東南部地區),斬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氈帽山斬魯王,獲其妃蒙哥禿,八月,率軍至豐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變化莫測,臨戰意氣風發,遇大敵膽氣益壯。為人忠直,嘗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又勸朱元璋少殺人,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賜葬鐘山之陰。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

李文忠

4、沐英

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將。字文英。回族(一說苗族)。安徽定遠人。 少孤、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從朱姓。深受器重,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後隨軍征福建,略崇安,破閔溪十八寨,洪武元年(1368),複姓沐。遷大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十年(1377),充征西副將軍,從鄧愈討吐蕃,西略川、藏、封西平侯。十一年,拜征西將軍,討西番。十三年(1380),奉朱元璋命總領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過黃河,登賀蘭山(今寧夏境),大敗北元軍,擒元國公脫火赤等。十四年,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克全寧四部。繼以征南右副將軍,同藍玉、傅友德取雲南,大敗元梁王兵十萬於曲靖,擒平章達里麻,迫梁王走死,右丞觀音保以城降。後留鎮滇中,設官立衛守之。從十七年至廿一年(1384—1388),先後平定曲靖亦佐、浪穹、「百夷」思倫發、越州阿資、廣西阿赤部等。任內,簡守令,課農桑,擴屯田,浚滇池,平水患,定貢稅,民賴以安。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英

5、鄧愈

鄧愈(1338~1378)初名友德,字伯顏。漢族,虹縣龍宿里(今屬泗縣大路口級)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時聰慧好學,稍長即懷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當時的黑暗統治。父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練總,率領鄉民,保境安民。後與元軍作戰,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權。不久,友隆也病故,16歲的友德繼父兄之位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友德身高體壯,武藝高強,且足智多謀,每戰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奮力拚殺,元兵多不敢與之交鋒。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為管軍總管,賜名愈,時年18歲。 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鄧愈

6、湯和

(1326—1395年),字鼎臣,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湯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後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升千戶,寫信邀請朱元璋參加義軍,後隨朱元璋下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太平(今安徽當塗),功升統兵元帥。其後又下金壇、常州,以功晉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將軍,與吳禎討方國珍,方國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擊之於盤嶼(今定海盤峙島)。十二月,方國珍投降。浙東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進軍閩中,陳友定留兵二萬守福州,自領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城破,陳友定自殺未果,執送應天處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晉封為中山侯。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從徐達北伐,伯顏帖木兒降。晉封為信國公。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山到沿海防備倭寇,選浙東民五萬八千餘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輕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無法講話,見到朱元璋時,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湯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oJHxm0BMH2_cNUgJF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