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何古代的人們,普遍結婚較早?

2019-10-11     歷史天下

文德皇后長孫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

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親。

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留下「千古賢后」的美名。

問題來了,長孫皇后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何古代的人們,普遍結婚較早?

其實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的。

首先,中國古代壽命平均在40到50歲,所以考慮到延續後代和繁榮家族的目的,必須要早些結婚。

古代醫學也不發達,人口平均壽命短,結婚生育年齡就得往前推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人到七十就古來稀了,不像現在,七十,八十歲都是比較普遍狀態了。

其次,國家鼓勵生育。

古代科技不發達,工農業生產、戰爭等對人口的依賴性大,無論從家庭生計養老還是國家發展建設角度看,都需要鼓勵生育。

古代女子逾時未嫁的,父母甚至要受到處罰,由官方出面把她給許配出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春秋》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規定即是「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唐會要·婚嫁》

具體而言

先秦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漢惠帝令:女十五。

唐太宗令:男二十,女十五。

宋仁宗令:男十五,女十三。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禮》:男十六,女十四。

三,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人了。

在古代,女子14歲稱之為待字閨中。也就是可以準備嫁娶的時候,男子一般20歲,行了冠禮就可以了。

古代人的身體發育情況和現在不同,比如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七十歲的人很少,現在卻很容易。古代人發育比較早,女子十二歲是豆蔻年華,相當於現在的二十歲,所以結婚早。

漢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冠禮

冠禮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然而天子諸侯有時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的一天,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

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

及笄

15歲。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笄是一種束髮用的簪子。

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四,古代家族思想觀念的原因。

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崇尚多子多福,開枝散葉等傳統思想觀念,比較注重家族繁衍。

綜合多個方面,所以古時候人們就普遍結婚比較早了。

當然歷史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現在有的年輕人更崇尚生活自由等原因,比較晚婚了,這也是每個不同時期,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文丨歷史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感謝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mvguW0BMH2_cNUgyH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