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一群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人,用還略顯稚嫩的肩膀扛起重擔,勇敢的站在蓮湖區疫情防控一線。高強度高負荷連續工作,餓了就打開一包方便麵填填肚子,吃飽了又「滿血復活」的重新投入「戰鬥」,他們共同的名字就是「95」後。
「我年輕,多干點沒關係。」這是這群年輕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他們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入戶調查摸排、重點人員監管、小區消毒消殺、出入登記、體溫檢測……換崗不換人,從早忙到晚,深夜還要坐在電腦前整理繁多的各種數據。
今年23歲的馬思瑗是北院門街道橋梓口社區委員。「我年輕,身體好,免疫力強,沒談戀愛沒成家,沒有孩子需要照顧,所以有什麼我就多干一些唄。」這個樂觀的姑娘前不久前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主動請纓去最艱苦的一線工作,先後入戶800餘家、排查走訪旅店民宿30餘所,還背起男生都難以長時間負荷的消毒設備,承包了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區域每天2次的消殺工作。社區的同事都說她真的是個「女漢子」,每次聽到她爽朗的笑聲,就感覺身上的疲憊減輕了不少。
紅廟坡街道豐禾社區的「95」後王韜旭,是社區為數不多的男同志,他搶著干最累的活、跑最遠的路。說到加班,他總是笑著說:「我家離得近,可以隨時過來。」入戶排查,他主動選擇沒有電梯的老舊院落,疫情防控的各種台帳需要核實上報匯總,他默默地把大量資料攬到自己跟前。
今年剛入職北關街道的「95」後武笑笑,是武漢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剛工作就遇到這樣的「戰鬥」是她意料之外的,而遠方母校的老師同學更牽動著她的心。她主動發揮所長,加班加點連夜製作了疫情防控「溫馨提示」、「倡議書」,還用「H5」連結形式做了線上的防控疫情承諾書,在緊鑼密鼓的防控宣傳中,努力讓更多人增強防護意識,參與群防群控。
口罩下一張張稚氣的臉龐,也時刻牽動著家人的心。土門街道工農社區的李泳林,剛剛過完22歲生日就奮戰在社區工作一線,「媽,我還在加班,你先吃飯吧,別等我了!」是這個春節他媽媽收到過最多的信息。環西街道鐵塔寺社區的「95」後委員張倩,挨家挨戶摸排登記,主動申請到「三無」院落當起了「門房姑娘」,65歲的父親專門從外地趕到西安當「後勤保障員」,就為了讓忙碌了一天的女兒回家後,能有一口熱乎的飯菜。
十數年前,曾經被全世界守護的「95」後們,如今面對疫情正在挺身而出,學著前輩的榜樣,「逆行」在抗疫的第一線,用自己年輕的力量,守護著大家的健康、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