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流傳著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 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開封的地下到底壓著幾座城?如果真埋有城,那麼分別是哪些朝代的城?
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考古論證。但是,人們結合開封屢遭水淹的史實和民間的傳說,都堅信"城摞城"的真實性。
考古發現"門摞門"的奇觀
1983年,在午朝門的石獅子地面以下4米處,開封博物館考古隊勘探到一些建築殘跡,初步探明是建築物的基址,再往深處發掘,竟然發現還有一層遺存。考古專家根據這兩處基址的位置,結合文獻記載,得出了令人振奮的科學判斷:上層的基址是明朝周王府的南門端禮門;下部也是一座門址,初步斷定是宋代的,但還不能認定是哪座門。
"城摞城"遺址已被保護起來
兩年後,開封考古隊又在正南方向的新街口地面以下4.5米處,發現一座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的城門遺址,判斷這應是明周王府蕭牆的正南門即午門。再往下發掘,考古工作者驚奇地發現,午門遺址下面還有兩層城門遺址,判斷出其分別是金朝的皇宮正門承天門和一座宋代的門址。若干年後,才確認出這座宋代的門址是北宋皇宮的南門宣德門,距地表8米多深。
從這種"門摞門"的奇觀窺斑見豹,說明"城摞城"有很大的可能性。
開封滅頂之災與城摞城的形成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決鴻溝,淹沒魏國都城大梁。該城在今地下14米處。
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官兵決黃河水,水淹開封城,37萬人只有3萬人生還。明朝省城開封在今地下5米處。 1841年六月,黃河自張家灣(今開封市水稻鄉)決口,水自南門入城,城內積水深丈余,水浸8個月之久。清省府開封城在今地下3米處。
不同朝代的底層疊加在了一起
從金明昌年間,隨著黃河改道,緊靠黃河的開封自此不斷受到侵襲。據史書記載,從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到1944年,前後764年間,共決溢338處,開封市區被淹有七八次之多。
現在世界上有中軸線的城市本來就不多,可城市中軸線千年不變,並一層層疊壓的,除了開封,沒有第二家。
"路摞路"奇觀又是怎麼回事?
經考古探明,在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也就是現在繁華的中山路地下,分別疊壓著清代和明代的路面,再往下更是讓人振奮,原來竟是北宋東京城被稱為御街的南北中軸線!
後來的考古勘測表明,在今天開封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上面依次被金代的皇城與明朝周王府的紫禁城遺址疊壓著。內城是皇城外的第二道城,考古工作者對宋內城北牆西段的發掘表明,明、金、宋三座城牆自上而下確實是層層疊壓的。
馬道摞馬道
門摞門、路摞路、牆摞牆,以至於馬道摞馬道,到最後的城摞城,這些千古奇觀,立體地展現了開封自建城以來的變遷歷史。
隨著考古勘探的進一步深入,現已探明,在開封地下3~14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地面以下14米左右是魏國的大梁城;地下12米左右是唐代的汴州城;地下8米左右是北宋的東京城;地下6米左右是金代的汴京城;地下5~6米是明代的開封城;地下3米左右則是清代的開封城。
其中大梁、東京和汴京是3座國都,明清開封城是2座省城,汴州則是唐代的中原重鎮。
"城摞城"天下奇觀是怎麼造成的?
一句話,是開封屢遭水患和兵災形成的。壓在最下面的魏都大梁城的宏大規模值得一說。現已探明,它東西寬約5.8千米,南北約6.4千米,面積比現在的開封城區稍大一些。而最引人注目的北宋東京城的情況將在下篇專門講述。
開封城摞城奇觀,不僅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罕見特例,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作為中外古都史的"活化石",它不僅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也象徵著開封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