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的詹青云:高考成績全省第5,拒絕北大的邀請,貸款讀哈佛

2020-06-03     左岸楓

原標題:奇葩說的詹青云:高考成績全省第5,拒絕北大的邀請,貸款讀哈佛

《奇葩說》一路走到第五季、第六季,無論是辯題的犀利程度還是各個辯手的高光時刻,都大不如前。但是,有一位新的辯手能讓人們眼前一亮,她就是詹青雲。

從剛開始加入《奇葩說》不被觀眾喜愛,到第六季拿下BBking,她在節目中的各個觀點把人們帶到了一個不同的層次,邏輯清晰,引經據典。而隨著她走紅,人們也知道了她的經歷——曾經拒絕了北京大學,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貸款一百萬上哈佛,拿到哈佛法學博士學位。

貸款一百萬讀書,這讓很多人看來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一個人的精神層次,真的可以決定這個人的高度,而決定精神層次的,往往是讀進腦子裡的知識和自身的經歷。

出身平凡,貸款上學

詹青雲出生於貴州清鎮,母親是英文教師,父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家中不算富裕,但也不算貧窮。從小學到高中,她轉學六次,每一個學校都是一個新的台階,從鄉村到縣城,從縣城到省重點高中,她每次總是一轉眼就會從上一個班的好學生,到下一個班拖後腿的差學生。

因為學習環境的頻繁變化,詹青雲小時候的成績不算好,甚至還有老師說她考不上高中。但幸運的是,詹青雲的母親很愛她,也很會教育她,她並沒有打擊詹青雲,而是不斷地鼓勵女兒,不斷地循循善誘,跟女兒說你會成為班上最好的學生。

在母親的鼓勵下,詹青雲刻苦學習,成績一路突飛猛進,而十二年求學生涯中常常轉學的經歷,讓詹青雲深刻明白,不斷攀上更高一層,成為更好自己的重要性。

高考時,詹青雲考到了全省第五的好成績,北大的招生辦聯繫她,但她卻拒絕了北大,選擇去香港中文大學。她的目標很明確,她要出國深造,擴展自己的見識,提高自己的層次。

這在大多數人看來,簡直就是「成績好就是任性」。清華、北大是國內的兩所最高學府,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許多人拼盡全力就是為了考進這兩所夢寐以求的大學。可詹青雲更任性的是,本科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的是經濟學,後來覺得對法學更感興趣,於是半路出家學法律,還申請到了難得的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錄取,如今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一步步讓自己成為了高薪階層。

所說的貸款百萬,是哈佛的獎學金制度和大家心中所想的不一樣,美國私立大學的獎學金,是以確保優秀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前提,學生畢業後根據能力償還母校的獎學金。詹青雲三年獲得了十幾萬美元獎學金,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一百萬,負債由此而來。

詹青雲對於這件事還在微博上調侃道,是不是要找個人結婚中和一下負資產。同時她也讓大家不用為她擔心,一百萬的債有十年的時間可以還,一邊工作一邊享受生活完全沒有問題。

不墜青雲之志

詹青雲真的如同她的名字一樣,「不墜青雲之志」。在參加《奇葩說》之前,她曾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辯論比賽,均取得不俗的成績,也屢屢獲得「最佳辯手」的稱號。

詹青雲是一個優秀的學霸,是一個出色的律師,也是一個傑出的辯手。但她更是一個不忘初心,堅定前行的少年。

她在開始參加《奇葩說》時並沒能很好地融入其中,這是一個講究接地氣和標新立異的地方,對詹青雲這樣高高在上的學霸本就存在敵意。詹青雲也試圖轉換自己的辯論方式,迎合觀眾,但又被說偷換概念,她就索性「放棄地氣」了。沒成想,到了第五季後半段和第六季,她的人氣越來越高。

《奇葩說》的選手大多喜歡講自己的經歷、講段子、講雞湯,或者放出一顆催淚彈。詹青雲在這個舞台上卻還是堅持傳統辯論那一套,理性分析題目,說出嚴密的邏輯。

可不同的是,詹青雲所說的觀點既顯示出了一個大格局,一個較高的精神層面,但又能以動人的溫暖情感包裹著,打動人們的內心。

認為詹青雲「不接地氣」的人大多是認為詹青雲不愛講自己的經歷,但不講自己的經歷,並不代表她的辯論沒有感染力。相反,她拋出的觀點並不浮於表面,內在的邏輯能夠讓人信服,最後再以淺顯易懂的例子讓觀點不會處於高高在上的雲端。

例如,在某次辯論中,詹青雲的一個點打動了我:那些為自己熱愛放棄拿更多錢的人,難道不值得鼓勵嗎?

儘管沒有在節目裡說過,但詹青雲在美國讀法學的時候,常常去做一些義務性的法律援助。假期時她不去找實習,而是去做義工,回到貴州支教。也是這些經歷,讓她能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

世界上有兩種知識分子,一種是像高曉松這樣,出身於大城市中的高階知識分子家庭,在起跑線上就握著比別人多得多的資源,他們的確很優秀,心中裝著情懷,嚮往著詩和遠方,可他們永遠是以一個高階知識分子的目光來俯視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

一種便是像詹青雲這樣,冷靜、努力地不斷完善自己,通過奮鬥來轉化自己的階層,但是即使當他們爬到高處,他們也能夠以全面並且平等的目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的種種,他們的精神層面,不是前一種知識分子所能比擬的。

知識讓人發光

看著詹青雲在節目中的表現,談吐中的落落大方,讓人看到了她閃閃發光的智慧,感嘆讀書真好。就如三毛所說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讀書擴充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她可以從《西線無戰事》講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到《美麗新世界》,以此來說明悲傷的意義。她會另闢蹊徑,舉金庸武俠小說的例子來讓自己的觀點顯得更加到位,在一旁的李誕都為詹青雲所舉的例子拍手叫好。同是法學學霸的趙英男都稱讚詹青雲武俠小說例子舉得到位,慚愧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這個思想境界。

關於法律、經濟學的知識理論,詹青雲更是信手拈來。她的腦子好像就是圖書館,沒有一點缺少的知識。

第五季時陳銘和詹青雲的開槓辯論,一度成為熱點,也當之無愧是整一季的最佳高光時刻,被人稱為「神仙打架」。面對詹青雲有條不紊,邏輯嚴密的辯論,一向冷靜的陳銘都忍不住激動起來,而詹青雲一直以氣定神閒的姿態相對。

這便是所讀的書在心中的沉澱,書讀多了,人也會慢慢地有一種由內而外的真正自信。我們都是普通人,但知識真的可以帶來力量,給我們更多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2AB7XIBiuFnsJQV_P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