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安敦尼王朝的養子繼承制度,其中有何利與弊?

2021-03-31     左岸楓

原標題:淺析安敦尼王朝的養子繼承制度,其中有何利與弊?

安敦尼王朝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的著名王朝,它最大的名氣往往來自這個王朝普遍出現的傑出皇帝,從涅爾瓦到馬可·奧勒略,每一個皇帝都各有長處。安敦尼王朝的皇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在於皇帝的繼承制度,安敦尼王朝實行的是養子繼承制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血緣繼承制度。

相較之,養子繼承制度比血緣繼承制度有一個顯著優點,即個人能力受到重視,血緣不是唯一的標準,於是帝國的能人就有機會開創偉業。

涅爾瓦是安敦尼王朝的首位皇帝,也是被元老院推上皇位的皇帝,他在退位之前就選擇了勢力最為強大的圖拉真作為養子,最後順理成章地成了涅爾瓦的繼承人,於是養子繼承制度得以確立。

然而,縱觀整個羅馬帝國,養子繼承制度只在安敦尼王朝比較盛行,在之後的王朝中並沒有堅持下來,因而養子繼承制度在整個千年羅馬史中占有的比例並不大,但分量頗重,尤其是安敦尼王朝皇帝們拓展的疆土,堪稱再現奧古斯丁的輝煌。

一、安敦尼王朝的元首繼承制度

1.養子繼承制

養子普遍存在於羅馬帝國中,羅馬法也對養子的資格和權力作出明確規定。《羅馬法原論》規定:「養父母與養子女間既有宗親關係,又有法律擬定的血親關係,所以純法定血親與法定自然血親即正式婚姻所產生的血親在公民法上的地位相同。」由此可見,羅馬法規定了養子的地位要高於非婚生子女。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並以養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君主當屬屋大維,之後還有安敦尼王朝的五賢帝。

屋大維創立元首制度的同時,也鞏固了養子繼承制度,屋大維曾有過三個養子,最後只剩下提筆略,於是公元14年,提筆略同樣以養子身份繼承了屋大維的衣缽,由此也開創了養子繼承制度。

然而,早期羅馬帝國仍然主要以血緣繼承制度為主,直到安敦尼王朝時期,養子繼承制度才盛極一時,出現了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這些皇帝,在羅馬帝國中,養子繼承制是一種不成文的政治制度。

公元96年至公元192年,安敦尼王朝出現了五位以養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並且這五位皇帝都各有政績,這一時期,羅馬帝國出現繁榮景象。安敦尼王朝首位皇帝涅爾瓦繼承皇位時已是高齡,但又沒有子嗣,所以他不得不選擇戰功赫赫的圖拉真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同時作為自己的靠山,所以涅爾瓦選擇養子更多是一種偶然性,是他自己沒有子嗣情況下的無奈選擇,而其他四位皇帝選擇養子繼承大多是因為年老無嗣或幼子早夭等不可抗力因素。

2.養子繼承制度出現的合理性

安敦尼王朝出現養子繼承制的表面原因似乎是皇帝們缺少親子的結果,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羅馬的養子繼承傳統、政治需要和一夫一妻制等因素的結果。羅馬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必須多方考慮各種因素,德行與才能、現實與政治、軍隊與權臣等因素都要被納入考慮範圍。

首先,羅馬歷史上一直存在養子繼承傳統。養子繼承制度體現的是人為因素在皇位繼承制度上的作用,直接取代了血緣繼承,屋大維以凱撒養子身份登上王位實際上是屋大維的一種宣傳辦法,並不是凱撒主觀選擇的結果,日後安敦尼王朝的五賢帝以養子身份繼承才是前皇帝親自選擇的結果。

楊共樂的《羅馬史綱要》指出:「公元68年,尼祿自殺,朱理亞·克勞狄王朝結束,西班牙總督伽爾巴被行省軍團和近衛軍擁立為元首。這一事件對羅馬政局影響很大,它暴露了這樣一個事實:元首不一定產生於奧古斯都家族,元首可由軍隊擁立。」軍隊擁立對政治穩定產生了極為惡劣的作用,但對人們有關養子繼承的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也開始承認養子繼承制度。

其次,政治需要成為安敦尼王朝實行養子繼承制度的重要原因。安敦尼王朝的涅爾瓦因為年老無子,而又需要靠山保證自己的統治,於是選擇圖拉真做自己的養子,繼承大統;圖拉真的養子同樣是位高權重的敘利亞總督哈德良;哈德良也收養了擁有保民官執政官和大權元老的安敦尼;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略同樣擁有安敦尼家族的勢力作為靠山,因此,皇帝在選擇養子時一般都會選擇實力強大和資歷深厚的人,只有這些人才能延續帝國的榮耀。

最後,一夫一妻制使安敦尼王朝的皇帝們缺少合法的婚生子。在羅馬法中,只有婚生子才有權繼承皇位和遺產,其次才是養子,而非婚生子的地位更低,羅馬帝國的一夫一妻制導致皇帝子嗣並不像擁有佳麗三千的中國皇帝那樣多妻多子,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元首本身合法子嗣就很少,更遑論男性繼承人,所以養子就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安敦尼王朝只有馬可·奧勒略親自繼承王位,恢復了以往的血緣繼承制。

二、養子繼承制度的利與弊

1.養子繼承制促進帝國繁榮

養子繼承制度最直接的影響從安敦尼王朝的發展情況中就可以看出,帝國走向繁榮。元首的養子們往往年紀較大,所以他們有權衡利弊的能力,比如涅爾瓦即位時70歲、圖拉真44歲成為養子,哈德良50歲成為養子,安東尼52歲成為養子,馬可·奧勒略40歲繼位共治,五賢帝成為養子之時都已經經過了長期的人生歷練,有的已經深諳官場之道,所以即位後能夠對帝國的發展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會像長於深宮的皇帝那樣被外戚左右。

從這一角度來看,養子繼承制度能夠促進帝國穩定,張曉校在《羅馬帝國「五賢帝」治軍述略》中道出了養子繼承制對安敦尼王朝的積極影響,「前五任元首的統治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沒有出現軍隊干政的局面,內亂消失,疆域達到最大。」

此外,安敦尼王朝的養子皇帝以極高的謀略緩和了軍隊對皇帝的不敬現象。軍隊不敬重皇帝在羅馬帝國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這也是羅馬政權不穩的原因所在,安敦尼王朝之前的兩個王朝就曾頻頻發生軍事政變。安敦尼王朝的皇帝要麼手握軍權,獲得軍隊擁護,像圖拉真那樣,要麼獲得元老院支持,像安東尼那樣,除此之外,這些皇帝還善於利用羅馬法增強軍隊的忠誠度,更有皇帝利用制衡術來平衡元老院與軍隊中的反對之聲。

2.養子繼承制不成慣例影響繼承穩定性

養子繼承制度縱使有千般好處,也會有不利的一面,最直接的弊端是引起了元首繼承制度的混亂。最常見的血親繼承制度以血緣為依據,所以宗族譜系之外的人很少有人會覬覦元首之位,但養子繼承制出現之後,所有德高望重、戰功赫赫的權貴都有可能成為元首的養子,從而繼承大統,所以覬覦元首之位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皇位的不穩定性增加,彼此之間的猜忌也會日益嚴重,臣下所考慮的不再是如何效忠元首,而是如何取代元首。

養子繼承制還會增加血緣繼承制的壓力。首先,安敦尼王朝時期,來自地中海的貴族們地位不斷提高,對朝政影響頗大,作為沒有血緣繼承權的群體,他們無疑支持養子繼承制。其次,養子繼承制帶來的另一不利影響是爭權奪利達到白熱化,暗殺和賄賂之風盛行,安東尼的四個子女,除一個女兒外,全部早夭。最後,安敦尼王朝的養子繼承制沒有形成一整套規則,造成了很多混亂,因此血親繼承制在安敦尼王朝之後再次盛行。

三、總結

安敦尼王朝的元首繼承制度以養子繼承為主,實力成為首要考慮的標準,這一制度在當時出現有其合理因素,主要因為安敦尼王朝出現時,正是羅馬地中海貴族壯大之時,這些擅長經貿的貴族商人支撐著帝國發展,為皇帝的南征北戰提供經費,久而久之,這一群體也希望在國家政權中分一杯羹,但傳統的血緣繼承制使他們始終無緣皇位和權位,於是養子繼承制度就得到了地中海貴族們的支持,尤其安敦尼王朝的皇帝們大多都是來自地中海的貴族。

元首繼承制度在安敦尼王朝將養子納入王位繼承的考慮範圍,為皇帝子嗣的王位繼承增加了許多障礙,但也促進了皇子們的全面發展,因為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繼承者,因此,養子繼承制度還能起到激勵作用,約束皇親國戚們的行為。養子繼承制度促進了安敦尼王朝的穩定發展,由於養子即位時往往早已是居功至偉,受人敬仰,因此外戚專權和權臣弄權的局面很少出現,皇權比較集中。

四、參考文獻

  1.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2. 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3. 張曉校:《羅馬帝國「五賢帝」治軍述略》
  4. 楊共樂:《羅馬史綱要》
  5. C.H.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fUfhHgB9wjdwRpvQX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