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出色風格的日本滑手數之不盡,而令 Shin Sanbongi 從中脫穎而出的,還得數他受家鄉滋養的衝浪滑板風格。
當你看到他在街道上行雲流水的技巧,便不難發現 Polar 與 adidas 會邀請他入隊的原因。在今年, Shin Sanbongi收穫了屬於自己的簽名鞋款和板面,踏上了職業生涯的起跑線。
於此 VHS Mag 連線了正在冉冉上升的 Shin Sanbongi,從他家鄉日本滑至國際,這一路都經歷了什麼難忘的事情。
…
你是在海濱小鎮茅崎出生和長大的,對嗎?
實際上我出生於東京的吉祥寺。但我從小就搬到這裡,所以這裡算得上是我家鄉。
你覺得茅崎這地方最好的一點是什麼?
關於這個城鎮,最好的事情是滑板和衝浪文化,真的是從老一輩就開始紮根下來。我小時候是踢足球的,我父親他會滑板,所以有時我們會一起去滑板公園,那是我的滑板啟蒙課。
你爸爸是名衝浪手,是嗎?
是的,他主要是衝浪,滑板的話只是偶爾會玩一下。
Shin Sanbongi 與父親
你是怎麼迷上滑板的?例如會覺得「滑板比足球好玩」這樣。
我初中的時候,參加了一次巴塞隆納當地的足球聯賽,因為我是俱樂部聯盟里的。而在巴塞隆納,他們既會踢足球也會滑板,街上的滑手隨處可見,這就讓我很驚喜。後來回到日本,我對足球的熱情逐漸減弱,而慢慢對對植根於家鄉的滑板和衝浪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周圍的人也非常鼓勵我去滑板。
那時候在家鄉滑板的感覺如何?
我會去很多當地的滑板公園,玩玩 mini ramp 什麼的。而且經常和我學校里的衝浪朋友一起出去滑。有著像 Chatty Chatty 這樣的老一輩帶路,湘南地區當時的滑板場景已經很興盛。對我來說,認識 Toedoshi Yoshiaki 和 Nakajima Soichiro 這些在國際取得榮耀的老一輩,而且能從他們那裡獲得建議是一件相當獲益良多的事。
誰是你的第一個贊助商?
我第一個贊助商是一家當地的衝浪商店,叫做R Surf。除此之外,我還從當地衝浪滑手經營的品牌 Zen 那裡獲得滑板贊助。
看來你和衝浪文化的聯繫很緊密,後來是怎麼進入 Polar Skateboards 的?
在加入 Polar 之前,我一直在努力尋找合適自己的品牌。當我看到了 Polar 一則宣傳視頻後,我心想就是它了。後來我查了下 Polar 在日本的分銷商,發現原來是 Kukunochi 在打理。其實那時候我也已經從 Kukunochi 拿到板面贊助了,我就直接告訴他我想加入 Polar,接著就從一名 Flow 慢慢發展。
正式入隊 Polar 後的感覺如何?
那時候因為 Hjalte 受傷了沒辦法跟 Polar 團隊一起去巴黎滑板旅行,所以我獲得了額外的機票,這是一個很隨機的機會,跟 Polar 成員們一起呆了十來天。
一天晚上,我們堆起 篝火,然後有人說:「Shin 你應該加入 Polar」,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隨著每個人的歡呼,我心裡的願望終於綻放了。
你在 Polar 2018年的《We Blew It At Some Point》表現讓不少人大開眼界。尤其是那記 Back noseblunt。
Back noseblunt 是我的首選 動作,而且我想在日本的地形上呈現,大約20次嘗試之後,這成了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
進入 adidas skateboarding 也是你滑板生涯的另一大高光時刻,整件事是如何發生的?
當時我在馬爾默,和 Polar 團隊一起泡吧,其中Pontus(Polar 創始人)告訴我,adidas 對我很感興趣,我應該回去好好考慮一下。當時我其實已經簽了其他滑板鞋品牌,後來我決定給自己一個突破的嘗試,那時是2017年。
然後 adidas skateboarding 日本隊的《Splits》影片大約在同一時間推出,是嗎?
是的,他們那時候已經開拍了,所以裡面有我一些鏡頭。
去年,你在諸如 Quartersnacks 的 Remix 以及 OJ Wheels 的視頻中亮相,是否令你在海外逐步得到認可?
自從 Polar 的《We Blew It At Some Point》之後,人們開始會問「這個三本木·心是什麼來頭?」那時候我還是團隊的一名 flow,僅僅沉浸在拍攝裡頭。而得到更多人認可後,令我更加想多參與到 Polar 的視頻製作中。所以 《We Blew It At Some Point》對我的職業生涯有很大推動作用。
所有的努力都帶來了回報,也恭喜你在年初獲得了 adidas skateboarding 簽名專屬配色鞋款。
這也是圓了我的一個夢。起初我是想用 Campus 鞋型的,但 adidas 那邊想推廣 Matchbreak Super,我們達成一致後,他們告訴我可以隨意設計。 所以 我用白色和紅色代表日本國旗。整個理念就像是「從日本到世界」。
聊聊鞋款的推廣視頻的背後製作吧。
首先整個旅程是從洛杉磯開始,然後是紐約,費城,底特律,巴黎和台灣。我可以選滑手一同來旅行,所以我叫上了瑞典的 Filip Almqvist(Polar 和 adidas 滑手)和 Girl am Neils Bennett。
然後在旅行快結束時,Silas Baxter-Neal 和 Dennis Busenitz 也加入了這次旅行。整個製作過程就像「這是你的專屬旅程,去你想去的地方吧!」
而且在幾個月後,你晉升成為了 Polar 的職業滑手。
整件事都是從去年開始的。首先我登上了 BoardkillMagazine 的封面, Pontus看到後覺得很正,於是說要計劃為我做一塊板面。
從那時開始,我們開始討論用什麼形狀的板面。Pontus 說我具備衝浪風格,所以想製作一個看起來像衝浪板的板面,並在圖案右下角加入了「自由」的字樣細節。
這個詞完美地代表了你的風格。
是的,我想說滑板沒有規則。這就是我喜歡的,我只是想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風格。
簽名鞋款和板面,一年收穫了滑手的兩個夢想。相比這才是你的起點,下一步有什麼計劃?
現在正為下一個 Polar 宣傳片拍攝,我終於進入了職業生涯的起跑線,所以我會更加認真地對待滑板,能繼續表達自己風格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e0r5XMBd8y1i3sJaJ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