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優秀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是這部小說裡面有很多內容和歷史是不相符的,這裡面摻雜了許多羅貫中的主觀想法。
因此我們要想真正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陳壽的《三國志》作為史料,真實性比較強。在小說中我們了解三國是一個猛將輩出的時代,像關羽、張飛、呂布等,但是有一個人明明很厲害,卻被寫成經常打敗仗的人。
這個人就是曹操手下的大將曹仁,說起來兩人還有著同宗族的關係,曹仁是曹操的從弟。曹仁擔任過曹魏集團的高級將領,這個官位可不是曹仁靠親戚關係謀來的,而是他憑藉軍功所獲得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仁見到這樣的局勢後,暗自結集上千青年,游於淮河、泗水之間。後來曹仁帶領軍隊跟隨曹操,擔任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曹操在之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曹仁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攻打袁術時,曹仁經常督領軍騎,擔當陣前先鋒。又別攻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再與大軍會師彭城,大勝陶謙軍隊。
曹操攻打呂布時,曹仁更是親手擒獲了呂布手下將領劉何。後來曹操和袁紹的戰爭中,曹仁更是功不可沒。這樣一位猛將,為什麼在小說中,被羅貫中寫成了屢屢敗給蜀軍的將領。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一開始就以曹操是奸雄的形象示人,而劉備的政權才是漢室正統,這是整個小說的基本基調。小說和真實歷史還是有所差距的。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仁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就是樊城之戰了,在這場戰役中,曹仁率領數千士兵被困樊城。此時又面臨著水淹樊城的危機,加上城中糧草早已殆盡,這對於曹仁來說,算是最悲催的境況了。
但是面對關羽的咄咄逼人,曹仁愣是抵擋住了這樣的危機,倘若樊城一旦被攻破,將會給曹魏政權帶來致命的一擊。最終將會給曹魏遷都帶來無窮後患,三國時局也會發生逆轉。
正是曹仁的死扛,終於等來了徐晃的援兵,從而解除了樊城、襄陽兩座城池的危機,令關羽敗退。樊城之戰結束後,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進封陳侯。
之後曹仁在和吳軍的濡須口之戰中,因為沒有聽從蔣濟的建議,從而吃了大虧,最終損兵折將,這次打擊使得曹仁倍感失望。這次戰役結束後,曹仁不久後就病逝了。
曹仁死了兩年後,諸葛亮的蜀軍才開始謀劃北伐大業,想必諸葛亮也是畏懼曹仁的,畢竟關羽都曾敗在曹仁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