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increases access to what is scarce. 」這是海外知名投資人對「科技」一詞的解釋。這句話很難原汁原味地翻譯,大概意思是,「科技為人們提供了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徑」。
在過去幾年,教育行業逐漸與科技融合。也因此,有了「科技加持教育」這個說法。這篇文章將展開探討三個方向,分別是「科技加持教育」的驅動力、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
1)教育與科技彼此需要
先來理解教育與科技為何能夠彼此融合。簡單來說就是,雙方高度互補、且互相需要。
我國教育極度需要科技的加持。
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各年齡階段教育發展不均衡、校際間發展不均衡早已是共識。而這主要體現在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學校辦學條件、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
有何憑證?以結果來看,根據 2018 年各省高考一本上線率數據,京津滬三地的一本上線率最高,分別為 34.1%、33.6%、29.0%;雲南地區的一本上線率最低,為 7.8%,只有北京的 1/4。
(2018 年全國各省一本上線率)
如何打破這種不平衡?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是關鍵破局點。
科技能帶來什麼?其一,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可以讓學習突破時空限制,有利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高效配置;其二,大數據、AI 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可以更加精準的分析學習行為,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習體驗。
「下沉」這個詞在消費領域已經被提及太多次,事實上教育也正在「下沉」。畢竟,三四線城市的教育需求強勁,家長付費意願高,有了直播技術及雙師課堂,得三四線城市的學生可以進行遠程學習,有機會受到名師的指導。自然是皆大歡喜。
反過來說,科技也需要藉助教育來落地。
我們都知道,教育本身是一個非常重的服務行業,極度消耗人力,也極度依賴人力。而科技的作用是什麼?能夠帶來邊際效應。所以說,科技藉由教育來發揮真正價值是非常合理的。
對消費者來說,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天賦都有差異,因材施教是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關鍵。但是這對教師資源的數量、素質要求都太高,能夠負擔如此高昂成本的學生,能有多少?
好在,有了科技的加持,教育行業從內容、產品、流量、服務到變現,諸多環節都有望得到邊際效應。
以傳統教育培訓機構巨頭——新東方、好未來為例。二者為何在近幾年頻頻提及、大力布局在線教育?
為了廣闊的市場和尚未被很好滿足的巨大需求。
傳統教育體系中,師生比限制了教育公司發展的天花板,而新東方、好未來都看重了雙師模式。它不僅能改善教學資源不均衡的狀態,還能助力教育機構突破師生比的限制,以低師生比實現快速擴張。
來看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網校業務過去幾年的發展就能明白。自 2015 年起,學而思網校轉型為「直播 +錄播+輔導老師」模式 ,2016 年進一步加快推廣力度,截至 2017 年,學而思網校營收同比增速達 97.8%。
(2011-2017 財年學而思網校營業收入)
2)科技曾經三次加持教育
理解了科技與教育相互需要的現狀,我們再拉出一條時間線,看看過去十多年以來,科技疊代是如何推動教育產業發展的。
目前行業內比較公允的劃分方式是,科技在教育行業的滲透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2009 年前後網際網路與教育的結合,在線教育興起,主要模式為網校,代表性企業包括滬江網校、新東方在線等;
2)2012 年直播技術與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推動教育行業高速發展,O2O 輔導、直播課堂、MOOC 等在線教育產品出現,眾多在線教育機構誕生,如直播類的 Vipkid、學習視頻類的網易雲課堂、知識付費類的喜馬拉雅、 得到等;
3)目前,AI 等新技術與教育結合,教育行業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不僅有望在一些大規模、非標化、需要人為去做的內容上降低人工成本,還能應用在學生的學習成長路徑規劃、行為大數據的追蹤分析上。
來詳細解釋三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主流玩家:
在線教育興起的最初階段是網校和錄播視頻。
由於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2000 年前後中國在線教育才剛開始起步。這時出現了以網絡為介質的遠程教育平台,多以教育論壇為主,最大特點是不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教育資源得以在多數人群中開始共享。
人們原先習慣在各大論壇搜尋免費學習資料,但優質教育資源實在稀缺,於是部分教育網站開始向用戶收費,比如滬江論壇逐漸發展為滬江網校,這一時期教育資源多以錄播視頻、題庫等形式為主,類似的企業還有新東方在線、華圖網校、中華會計網。
而今天回過頭再看,滬江教育從一個免費 BBS 起步,2001-2006 年逐步擴充產品及服務種類,陸續推出滬江英語、滬江日語與滬江部落。2009 年,網際網路互動綜合學習平台滬江網校推出,截至 2017 年年末,滬江累計用戶數達 1.7 億。
類似案例還有新東方在線,它原本是新東方旗下的在線教育品牌。2016 年獨立,2018 年 7 月,新東方在線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擬赴港上市。
如果翻看其招股書,可以發現過去幾年營收增速頗為亮眼。2018 財年,新東方在線實現營收 6.50 億元,同比增長 45.8%,這時候大部分的在線教育公司都在虧損,但它卻能實現盈利。
(2016-2018 財年新東方在線營收結構)
大概到了 2012 年左右,網際網路與教育開始深入結合。
2012 年堪稱移動網際網路元年,這一年誕生了眾多日後非常有名的公司,比如美團、滴滴、小米等,教育行業也如此。
為何是移動網際網路帶來了新的機會?簡單來說,最初的網校基本都依賴於 PC 端,而移動端的發展使得用戶更加習慣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手機、平板電腦與穿戴設備進行學習。再加上教育內容的互動形態變得越來越豐富,因此,用戶量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
以 VIPKID 為例,它成立於 2013 年,通過北美外教 1 對 1 在線視頻的方式面向國內 4-12 歲的學生教授少兒英語課程。它的發展非常迅速,先後歷經近十輪融資,受到包括騰訊、紅杉資本、雲鋒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
與此同時,其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簽約的北美外教數量自 2017 年起快速增長,截至 2018 年 8 月已經突破 6 萬名。據說其 2018 年營收也已經近百億規模。
同步發展的還有網易有道,它通過免費的學習工具積累用戶基礎與流量,後來涉足在線教育的內容供應領域。旗下有道詞典廣受歡迎,2018 年年初用戶量超過 7 億。後來推出了有道精品課在線教育產品,主要面向 K12 及大學生人群,完成了從學習工具到教育內容供應的轉變。
而就在數月之前,網易有道成功赴美上市,雖然上市首日股價破發,但遮掩不了它是網易系中第一個獨立 IPO 公司的光芒。
2018、2019 年左右,隨著 AI 運用的深化,在線教育開始進入智能時代。
AI 與教育結合有兩個重要方向:其一是,AI 將應用於一些大規模、非標化、需要人為去做的內容上,方便降低人工成本;其二則是應用於學生的學習成長路徑規劃以及行為大數據的追蹤分析上。
這不僅方便教師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研上,於是教育機構可以因此師生比的天花板、以實現快速擴張。而且還能有效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和學習效果,更加接近因材施教。
在這方面,目前成熟案例並不多,好未來可能算是一個。2017 年好未來投資 FaceThink, FaceThink 是國內一家專注於情緒識別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自此,AI 開始成為好未來重點投入的技術方向。
隨後,好未來成立 AI Lab 人工智慧實驗室,專注在計算機視覺、 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及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創新。
流利說可能也算一個。它原本是一款利用語音評估技術的英語口語學習應用,2018 年 9 月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目前用戶過億,其主要產品是流利說 App ,以及定製化 AI 交互課程「懂你英語」。
3)科技與教育未來還將如何磨合?
眼下顯然還遠遠未到終局。按照業內觀點,接下來,教育與科技最容易迸出火花的結合點有二:K12 教育,以及職業教育。
K12 市場一直都是教育培訓的核心領域,市場規模龐大,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與大數據強相關,所以,一旦教育企業與科技結合,面向 C 端用戶提供在線教育產品與服務,可以獲得豐富的數據,並藉此將成果輸出到 B 端客戶,大規模運用到教學中。
此外,VR/AR 技術是否能夠重塑線下教育場景?這也是教育行業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革新。
而在職業教育賽道,事實上,雙師課堂最早就始於職業教育,因為接受教育的用戶足夠獨立自主。眼下在各細分賽道中,職業教育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也是最高的,其中 IT 職業教育在線化滲透率為 14.7%,駕考類為 6.8%,金融財會為 4.9%,均大幅高於其他領域。
再加上,隨著泛教育領域知識付費概念的興起,職業教育用戶本身付費意願夠高、用戶變現、移動端增速明顯、用戶碎片化學習習慣已經養成,這些都是利好職業教育更好地線上化的重要因素。
總之,科技早已開始在教育行業發揮作用,我們可以期待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