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披露無良男子偷窺的可怕「絕招」

2019-12-14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央視《新聞直播間》近日報道,浙江省餘姚市警方破獲了一起利用針孔攝像頭偷拍女性的案件。不過這回針孔攝像頭安裝的位置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犯罪嫌疑人將它藏在了鞋背里!

報道稱,犯罪嫌疑人所穿的特質運動鞋的鞋背上有一個針孔攝像頭專用的小孔,而他只需將腳伸到女性裙底即可進行拍攝。攝像頭還可以通過藍牙將視頻傳輸到手機上。這雙被藏有針孔攝像頭的黑色運動鞋,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它和普通運動鞋的差別。

辦案民警介紹,犯罪嫌疑人經常會去商場、車站等一些人員密集的地方,用藏在鞋內的針孔攝像頭,偷拍女性的裙底。由於針孔攝像頭藏得十分隱秘,這些被偷拍的女性絲毫沒有察覺。在2個月的時間裡,這名男子先後拍攝了90多部此類的不雅視頻。

據犯罪嫌疑人張某交代,這雙所謂的運動鞋是他在網上找到賣家後,通過手機加好友的方式進行交易的。「我就是在對方朋友圈刷下來,看到他們那邊有鞋子,然後我說你這個鞋子也能裝攝像頭啊,他說能,我說怎麼樣的,然後他就發了一個視頻給我,說是這樣的,然後我就問他價格,大概多少錢一雙,他說800元一雙。對方還說,需求量比較大,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貨。」

除了這雙運動鞋,犯罪嫌疑人張某還交代,一些家中常用的裝備、生活用品竟然也可變身為偷窺工具。「衣架、眼鏡、手錶、沐浴露、洗髮水,甚至除臭劑,還有的攝像頭是裝在插座上的。」

辦案民警專門介紹了從張某家裡搜出來的打火機,遠看就是一個普通的打火機,但是裡面卻暗藏玄機,尾部小小的孔就是用於拍攝的針孔。目前,辦案民警已經對銷售帶有針孔攝像頭的商家進行了傳喚。

在公共場所偷拍花樣翻新,防不勝防。如女大學生修電腦被裝偷拍軟體,全寢室女生更衣隱私遭「直播」;浙江某大學驚現偷窺狂魔,拍下700張女生隱私部位照片;荊門一男子網吧內偷拍女性如廁,被行政拘留10日;女子臥室發現攝像頭,洗澡上廁所遭合租已婚男偷拍……這種偷拍已不僅僅是某些心理障礙者的怪癖,而逐漸演變成為違法團伙的「聚寶盆」,甚至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利益鏈條。

記者調查發現,偷拍女性裙底的不止有裝有針孔偷拍設備的運動鞋,還有的偷拍設備偽裝在拐杖里。此前,媒體曾曝光一種偷拍神器,不法分子常用一種拐杖,拐杖底部裝有可旋轉的高清攝像頭,開關和方向控制的按鈕設置在手柄上。這樣的東西在偷拍者手裡出現,幾乎完全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法分子藉故走到女性身邊搭訕,拐杖一伸,就完成了偷拍。

此外,生活中最為常見、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如眼鏡、鋼筆、打火機、鑰匙環、內存卡等,都能搖身一變成為偷拍設備。還有一些不方便攜帶的定點偷拍設備,多以靜物為主,比如掛鐘、插坐,甚至是瓶裝的洗髮水。更有甚者,偷拍儀器還可以在生產廠家進行「私人定製」,根據客戶的需求,廠商可以想辦法設計生產,而相關規格的豐富程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本報記者在網絡交易平台上搜索「微型攝像頭」「定製」等字樣,出現許多關於「偷拍神器」的連結和店鋪。記者隨機點進一家名為「微型攝像頭DIY改裝」的店鋪,向客服提出想定製高清隱秘的攝像頭。客服非常熱情地讓記者加微信細聊。添加了店家的微信號後,客服發來他們的產品樣圖,並告訴記者,圖上的樣式都可以定製,如果看不上圖上的樣式,還可以自己發圖樣給商家定做。

點開客服發來的樣圖,裡面各種各樣的「偷拍神器」,大到掛鐘、花瓶,小到插線板、打火機、鋼筆,甚至是拐杖、數據線、帽子、車鑰匙等日常生活用品,統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偷拍神器」。客服介紹說,攝像頭拍出來的效果保證高清,自帶32G存儲卡,客戶可以用手機遠程控制,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查看拍回來的畫面。

記者提出要定製一個水杯攝像頭,客服表示沒問題,只要把想改裝的水杯寄給他們,收到水杯後一天內可以製作完畢,保證當天發貨,兩三天收到成品。記者詢問價格,客服說,「750元一個,不還價,保證好用,不好用包修包退」。

記者調查發現,不僅可以在一些網站上找到出售偷拍設備的廣告,還可以在一些交易平台上看到宣傳廣告和銷售店家。有平台就直接聲稱可以出售偷拍工具和出售淫穢視頻,他們的「ID」有的直接叫「售針孔攝像」「色盤專賣」,有的「ID」名字正常,但是在個人介紹中寫明「賣片、賣設備」。

在個人隱私保護力度日益加強的當下,偷拍事件緣何頻頻出現?我國相關法律明文規定,嚴禁非法制售使用偷拍器材,如刑法第283條規定,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律師楊海強說,女生如果懷疑被偷拍,除了大聲呵斥、逃避,可立即報警求助。偷拍是一種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違法行為。對於這種隱蔽性很高的偷拍設備,確實應該在銷售源頭上進行嚴查。像這樣的偷拍機,無論生產銷售還是使用,都涉嫌違法。 本報記者 畢嘉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4z8BG8BMH2_cNUg2h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