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這所「雙一流」,位列全國百強,但在本省只能排第三?

2020-05-05   軼工坊

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的安徽,雖然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比不過臨近的江蘇省,但放眼全國,安徽的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並不算差。這裡坐落了三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其中有一所就是實力頂尖且擁有國際級影響力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不過今天我們不談中國科大,而是聊聊這所省屬「雙一流」高校——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28年在當時安徽省會安慶創辦的安徽大學,其是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1996年,安徽大學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1997年,安徽大學正式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為安徽地區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後的第二所「211工程」重點高校;2013年,教育部與安徽省簽署共建安徽大學協議,按照共建協議,教育部將安徽大學發展建設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整體規劃,給予直屬高校同等待遇。2017年,安徽大學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2018年3月,安徽大學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同年12月,安徽大學成為安徽省與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

因為安徽大學是安徽地區三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省屬高校,所以提到安徽最強的省屬大學,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安徽大學。



擁有四個校區、一個大學科技園、近三萬名在校大學生的安徽大學,學科建設水平高、科研平台實力強,其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學ESI全球排名達前5.2‰。學校先後建成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實驗室、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為主的多個科研平台。近5年來,安徽大學承擔了超500項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60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42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百餘項。



首批「雙萬計劃」評選,安徽大學有22個專業入圍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名單,入選數位居安徽高校首位、全國地方高校第二位,也排在全國高校前列。該校重點培育的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科群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徽州文化、徽州社會史、新安理學及皖派學術史等特色優勢。

在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評審結果中,安大獲批13項,獲批數量並列排全國高校第38位。

堅持開放辦學的安徽大學,不僅已與安徽省16個市簽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也與超過600家企業保持著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係,且進行著大量的國際合作。2020年4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大學與美國北美頂尖大學聯盟美國大學協會成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舉辦「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該學院是安徽省獲批的首個本科層次非獨立法人性質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擬於2020年秋季開始招生,採取中外雙註冊雙學籍,即完成相應專業畢業要求的學生可獲頒雙方的學士學位和畢業證書。



安徽大學也是安徽排名最高的地方院校。軟科2019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安徽大學排國內第99位;QS2020亞洲大學排名,安徽大學排亞洲高校第351-400位、中國內地高校第91位。

雖然安徽大學位列全國百強,但很多人認為其在本地只能算「老三」。從當前排名數據或學科建設數據看,安徽大學的整體表現確實比不過同樣坐落在合肥的另外兩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排本省第三是不少人的共識。不過我們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如今安徽大學與合肥工業大學的差距正在縮小,量變會引發質變,未來究竟誰排第二,誰排第三,哪個又能說得清?



合肥是全國四大科教城之一,也是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為坐落在這裡的高校提供了不一樣的科研起點和研究氛圍。擁有著獨天獨厚優勢的安徽大學,緊跟國家戰略需要,積極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科院等國家級科研平台無縫對接,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