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是格律詩高手的炫技操作

2019-06-01   梧桐樹邊羽


排律是格律詩。

形象一點說,排律是拉長版的律詩。

古詩以平仄格律進行區分,合平仄格律的是近體詩,不合的是古體詩,即古風。而近體詩具體只有三種格式:絕句、律詩和排律。

因為平時我們從教科書上讀到的以絕句、律詩和古風為主,所以很多朋友對排律這個詩體不是很熟悉。

其實這也不是大家閱讀量的問題,而是排律這種格式確實比較折騰人。在古時候,主要用來科考,只有一些才華非常出眾的人,像杜甫,才有事沒事寫個排律抒發感情。舉個例子: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

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

與時安反側,自昔有經綸。

感激張天步,從容靜塞塵。

南圖回羽翮,北極捧星辰。

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

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

閣道通丹地,江潭隱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

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純粹屬於炫技。因為難寫,所以好作品不多。越往後排律的創作就越蕭條,大部分詩人在寫到格律出問題時,就會變成古體詩。

為什麼難度這麼大呢?我們對應詩聖這首排律具體來看它格式的要求。

平仄

首先,排律是近體詩,那麼和絕句、律詩一樣是要遵守平仄關係的,要遵守「對」、「黏」的句子關係,絕句四句,都經常有人暈頭轉向的出律,何況排律那麼長的篇幅?要在篇幅超長的情況下保持平仄對應關係,這是第一點難處。

我們看杜甫的這首排律。起句「鼎湖瞻望遠」,平仄為「中平平仄仄」,按正格「平平平仄仄」推出下一句「仄仄仄平平」,「象闕憲章新」;再根據二三句相粘推出下一句「仄仄平平仄」,「四海猶多難」;然後相對,推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中原憶舊臣」。排律是完全符合這一套平仄推導格式的,而且是從頭推到尾,絲毫不亂,大家可以自行映證。一旦出律,就不是排律。

押韻

第二點,押韻。因為是近體詩,所以只能押平聲韻,並且一韻到底。那麼就必須對韻部中的字非常熟悉了,而且嚴格用韻,不能平仄同押,不能鄰韻通押,不能中途轉韻。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很長的詩,只要發生了韻腳的變化,那就是古體詩,不是排律。這是第二點難處。

同樣我們看《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的韻腳,偶數句的尾字全部押韻平水韻「十一真」部,平聲收尾,沒有出韻。

對仗

第三點,對仗。這一點要求對普通詩歌愛好者來說,接近變態了。絕句不要求對仗,律詩要求頜聯、頸聯對仗,甚至放寬到只需要頸聯對仗,而排律除了首聯和尾聯,中間不論多長,都必須對仗!這就是排律佳作極少、創作蕭條的原因。

具體到杜甫的這首排律,除了首聯「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尾聯「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兩聯之外,中間的所有聯都是上下對仗的。

總結

我們可以把排律看作是律詩的拉長版,沒有篇幅的限制,但是其他規矩一樣不能少。而絕句呢,也可以看作是律詩的壓縮版,去掉律詩中間二聯對仗,一般就是一首能完整表達詩意的絕句。

但是絕句的產生比律詩要早,並非從律詩縮減而來。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絕句太短,不夠意思,所以中間加上對仗的二聯成為律詩。然後覺得還是沒有盡興,又不想寫古體詩,那就把中間二聯無限制地按照平仄規律添加聯數,寫成的就是排律。